分享

昌黎民歌

 江淮风情 2017-10-09
基本介绍

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小调。清末民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军阀混战,昌黎几经战火的蹂躏,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困境中借助于唱来抒发内心的忧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形成了曲调凄婉、如泣如诉、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演唱风格,奠定了群众喜闻乐见,久唱不衰的民歌艺术形式的基础。如《冯奎卖妻》、《抵制日货》等近百首民歌曲调,成为平民百姓诅咒黑暗、鞭笞现实、辨明爱憎的表达方式。[1] 

演唱内容

昌黎民歌有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4种类型。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中呼喊而带有音乐的口号。其中渔民号子为渔民捕鱼拉网所用,它有昌黎调、山东调和团林调之分,昌黎调流行较广。昌黎调的渔民号子,其曲调分为起钩、拉大绳、拉网片、拉大力杠和拉大兜5部分。开始乐感凄惨悲壮,接着越喊越紧,上、下腔一对一合,曲调变化复杂,音乐性强烈。搬运号子是搬运工人在搬运笨重物件时所喊的号子。有入囤号、拉大件号、搬捣圆木号,等等。曲调富有鼓动性和粗旷性,气壮山河。夯号子是人们建筑基础打夯所喊的号子,一人领、众人合。领唱者见景生情,顺口编出风趣、诙谐、鼓动同心协力的唱词,节奏感极强。
故事传说主要演唱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内容大多以当地的人和事为主。如《韩湘子出家》、《闯关东》等。其特点歌词较长、趣味性浓厚、曲调多有反复。
爱情类民歌大多反映男女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自由追逐爱情和抵制封建婚姻制度。曲调丰富,优美动听。演唱者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生活类民歌主要是从各个角度反映群众生活。有的讴歌劳动,有的叙述人际关系,有的反映节日的欢乐,也有一些通过演唱琴、棋、书、画、刺绣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其中也包括小商小贩的叫卖调和能工巧匠的街头吆喝调。这类民歌曲调多变、朴实流畅,生活气息浓厚。[1]

演唱形式

昌黎民歌有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3种演唱形式。 
秧歌调也叫秧歌绺子、打风流,主要是在群众扭秧歌时演唱。其特点是高昂喜悦、活泼风趣。结尾前加有咚呛依咚呛的锣鼓点或哎咳哎咳哟的衬词。演唱中有的指名道姓对唱,一问一答;有的分组对唱。
单口唱也叫昆腔曲,由1人单独演唱。大多活动在村头院落,只用1副竹板自打自唱。其特点是曲调连贯完整,内容大多是叙述故事。
对口篇由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转化而成。分为蹦蹦调、划拉调和哼哼调三种。由二人对唱、一问一答。后来随着表演艺术的不断创新,逐步增加乐队伴奏,边舞边唱。唱腔圆滑,姿态活泼。[1]

艺术特色

昌黎民歌在境内的流传,由于地区环境不同,其分布各有特色。南部地区以秧歌调为主。又因与乐亭相邻,民歌与皮影、乐亭大鼓的音调融合一起,用徵调式较多,转调的曲子较少。西部地区与滦县、滦南交界,两县技艺相互交流,以单口唱和对口篇为主。东部沿海则盛行劳动号子。各类民歌都强调土嗓子演唱,要有乡土味儿。在唱腔运用上,要准确掌握好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和重尾音8个环节的技巧。[1]

代表作品

建国后,昌黎民歌在历经千百年的压抑后获得新生,尤其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进入了挖掘、整理、继承、创新的阶段。县文化馆组织较大规模的采访,拜访老艺人41人,共搜集传统民歌155首,劳动号子7首,叫卖调5首,抗日民歌22首,总计189首,编辑出版《昌黎民歌选》。在历次老艺人采访座谈会上,深入研讨昌黎民歌的产生、沿革、活动情况、区域分布及演唱特点。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认真遴选。批判地继承带有明显封建迷信、颓废色情的曲调。先后加工整理出《拣棉花》、《茉莉花》《绣灯笼》、《小看戏》、《游南关》等一批优秀作品。1953年,在参加河北省文艺汇演中,县文化馆创作的新民歌《山里的人儿好气派》,被评为优秀节目,河北、山东电台选为每周一歌播放。1981年,县文化馆改编的17首民歌,由河北省歌舞剧院演出,河北电台做为社会主义教育专题节目播放。2002年后,昌黎民歌《茉莉花》又被中央电台制成光盘向全国播放。2006年,《昌黎拉网调》在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中荣获二等奖。2007年,昌黎民歌又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

文化影响

由于民歌的曲调和唱词,是广大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升华,合民心、切民意,所以,它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渔民拉网、建筑打夯,唱起劳动号子,既可使劳动节奏整齐划一,又鼓舞干劲;小商小贩在摆摊售货时,唱起叫卖调招徕顾客,生意兴隆;民歌中的故事、传说类,爱情类,则更能激励人们的内心感情,抛弃封建束缚,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中国共产党利用民歌曲调编写大量革命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成了群众的精神食粮,革命强有力的喉舌,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导下,通过文化部门的大力倡导,昌黎民歌创新振兴,编写和整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宣传鼓动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昌黎民歌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为了适应新时代,打造新气氛,宣传昌黎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传统的曲调,创作填写大量的新歌词,发挥了其他文艺形式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1]

代表人物

曹玉俭(1900~1976),大蒲河人。他是昌黎民歌艺人中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从13岁学唱民歌,一直到60多岁,嗓音依然清脆嘹亮,字正腔圆,感情充沛,节奏准确。他演唱的《绣灯笼》、《拣棉花》、《茉莉花》、《正对花》、《反对花》等20多首民歌,声情并茂,独具一格,名蜚乐坛。特别是他对嘟噜音、呼噜音、喉克音、鼻克音、重尾音以及各种滑音、装饰音和腊儿梅、得儿撒等特殊技巧及衬词等掌握得十分熟练。他不但亲自登台演唱,还把他的演技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后代,培育出齐凤英(被选调到河北省歌舞团充任民歌手)、曹惠芬等10多名新民歌手。曹玉俭多次参加昌黎县、唐山地区、河北省和全国业余文艺汇演,获得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他被邀请到中央歌舞团、天津音乐学院、杭州歌舞团等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传授民歌技艺。他演唱的《茉莉花》由中央歌舞团灌制成唱片推广全国。

秦来(1901年生),西张各庄三村人。他年轻时,与别人合伙卖针,他富有演唱天才。在出摊卖针时,以叫卖调演唱民歌,招徕顾客。通过九练十磨,练成了云遮月的嗓子。唱词清楚,曲调动听,成为有名的民歌手。参加河北省文艺汇演时演唱的《小看戏》、《游南关》获得好评。

郭文成(1896年生),达子营村人。17岁开始学民歌,后到东北海伦班唱戏,打下唱腔的功底。回家后,广泛采集民歌演唱。唱腔平稳悠扬,声音宏亮,别具一格,颇受专家和群众的好评。

郭孙氏(1890年生),东罗家营村人,是出名的女民歌手。她的民歌技艺以行腔悲壮、婉转著称。

另外,昌黎民歌演唱艺人王世杰(1940年生)为河北省较有影响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之一。[1]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 展开收起

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陕北民歌
维吾尔族民歌
佛教音乐
道教音乐
潜江民歌
爬山调
海门山歌
高邮民歌
五河民歌
信阳民歌
搬运号子
老河口丝弦
蒙古族民歌
鄂温克族民歌
鄂伦春族民歌
苗族民歌
瑶族民歌 

黎族民歌
彝族民歌
西坪民歌
津门法鼓
洞经音乐
徽州民歌
森林号子
竹麻号子
茶山号子
姚安坝子腔
叶来
回族宴席曲
舟山渔民号子
码头号子
南坪曲子
漫瀚调
马山民歌
长岛渔号
笙管乐
惠东渔歌
镇巴民歌
口弦音乐
嘉善田歌
埃希来
大别山民歌
锣鼓艺
江河号子
啰啰咚
达斡尔族民歌
琵琶艺术
古筝艺术
新化山歌
秀山民歌
海洋号子
朝鲜族洞箫音乐
土家族咚咚喹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维吾尔族鼓吹乐
布依族民歌
芦笙音乐
布依族勒尤
藏族扎木聂弹唱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蒙古族绰尔
黎族竹木器乐
酉阳民歌
吟诵调
布朗族民歌
昌黎民歌
源于www.baik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