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陌上居士 2017-10-09

 

打狗英国领事馆

 

 打狗英国领事馆建于1866年(同治五年),是清朝时外国人在台湾正式建造的第一座领事馆。领事馆内部陈列珍贵的高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及模型,所以领事馆又名高雄史迹文物馆。

 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第一栋建造完整坚固的洋房,洋楼建在西子湾旁一个小山丘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临台湾海峡,是货轮出入高雄港的必经之路,东面对着高雄市,可以俯瞰高雄市区和港口。现在,这里已成了露天咖啡馆,极富浪漫情调,是高雄人下午和夜晚休闲的绝佳之地。

 

“打狗英国领事馆”的意思是英国领事馆在“打狗”这个地方,并没有半点侮辱的意思,“打狗”是台湾原住居民语言的音译,代表一个地名。高雄开发的很早,与台南、北港、嘉义、麻豆等地并称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地方。这里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产竹子得名“takau”(平埔族语,意为竹林),汉语音译为“打狗”,“打狗”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称。日治初期,日本人认为“打狗”这个地名不雅,便将地名改为“高雄”,因日语之“高雄”发音为“taka-o”,与“打狗”之音相近。

 

据馆内资料介绍,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是一座独立的红砖木构回廊建筑,完工于1879年,由当时的大英帝国陆军皇家工程部设计监造。这是台湾目前现存的西式近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所以号称是全台湾第一栋洋楼。 

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建筑风格属于后文艺复兴时代的巴洛克式风格,红砖的外观、竹节落水管都是清朝末年当时的建筑特色,特殊的花栏、石雕和圆拱都是打狗英国领事馆的不同之处,是西方设计与东方巧艺之结合,建筑主要物材为红砖、花岗石、三合土、咾咕石、木材梁架等。其中红砖、花岗石均来自中国大陆厦门,工匠亦同。三合土主要为赤糖汁、糯米浆及石灰(石灰在当时一般有两种材料石灰石及牡蛎壳)。

 

在这里,还可以前往位于打狗英国领事馆南侧的古道,感受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也可以站在领事馆临港崖边,仔细欣赏西子湾和高雄港的夜景。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 马关条约》,好象是原件啊。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增辟通商口岸

  

下图是 《马关条约》的附件地图,上面应该是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的印章,也是原件,地图上的文字很淡了。。。但是那一条红线依然很醒目:割让辽东半岛。(大致范围为:东起鸭绿江口,沿安平河—凤凰城—海城—营口,西抵辽河口)

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日本为此深感屈辱。是日俄战争的原因。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马关条约》的签定,严重影响打狗港的未来发展。

 打狗的规划图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美女对历史不感兴趣,忙着自拍。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这张不解释了,后面一张的文字有介绍。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这棵大树下面是下山的通道。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古榕树的根须很漂亮。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回望领事馆的小山丘,可以看到下山的通道。山上刚才看到的是领事官邸,真正的领事馆在下面。领事馆内现在陈列着很多塑像,模拟着当时的办公场景。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看来傲慢的英国领事也做些好事情。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这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忘记看桌子上的文字介绍,只能瞎猜了。【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这是清廷官员,表情凝重!【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这是英国佬,一脸傲慢【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这副嘴脸,不是汗奸就是NIPPON鬼子【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外面这张很有趣【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这是什么呢?【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原创】我看宝岛台湾(二) - 大地主 - 大地主的博客

 

 

 补充

关于打狗,博友風飛沙说:

“十七世纪中期,荷兰时代(约四百多年前)的高雄,住着平埔族先民(马卡道族) ,在冬至前后,也有许多大陆渔船来此地捕乌鱼或从事耕种的工作。那时的高雄,被人称为「打狗」;因为平埔族的发音为「Takau」,汉人根据这个平埔族语音译成「打狗」,有竹林的意思。可别小看这个名字,它可有段平埔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动人故事!传说在当时,倭寇经常出没在此地, 打家劫舍,抢夺虏掠,平埔族除了团结抵抗外,还在住家附近竖刺竹作围篱,以防止倭寇的侵袭。不久,这些刺竹竟然茂密成林,与「打狗」的原意「竹林」,不谋而合,从此就把此地称为「打狗」,多了这一段典故,这个名字显得亲切又可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