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粤剧

 浮萍m6h47h2nkb 2017-10-09

字号: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源自南戏,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至清朝末期,为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2006年5月20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

粤剧的起源与发展

粤剧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中国齐言体民歌,在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文学体—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演讲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便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代,杂剧是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等。据《新会县志》记载,公元15世纪60年代中期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公元1561年《广东通志》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其时粤剧已经形成并盛行。为区别外来戏班和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会馆制是粤剧发展的重要社会组织之一。

公元1854年(清朝咸丰四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15年之久。公元1861年,李文茂、陈开先后败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

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十大行当。后经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得以发扬,并组成了粤剧同人的新组织——八和会馆。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

粤剧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

粤剧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

20世纪初(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国。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传奇》《黄萧养回头》及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对粤剧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地区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如:采南歌班、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为了便于宣传革命思想,改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宣传效果超出预期。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原因是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原来在野外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现在戏院令到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又因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广东的说唱音乐如南音、木鱼等,也因为演唱平喉白话,粤曲的调门也变为降B调。1917年白驹荣和千里驹在国中兴班,把十字句二黄改为“八字句二黄”,令到粤曲出现一种新的曲式,并成功把广东白话引进粤剧及降调。因为从前粤剧全部都使用中州话演唱,至于声腔方面,白驹荣开始将声调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公元1920年左右,终于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由子喉(假音)演唱改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统一起来。同一时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觉先与马师曾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例如:薛觉先与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设计“薛腔”。来自上海的吕文成将北方二胡的丝弦改成钢弦,创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当时更出现了如卢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编剧家,先后为马师曾及薛觉先写作了不少名剧,手法也着重与当时流行的电影与话剧非常接近。 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1925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当中每一班的人数可以多达150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业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100多人,新编剧目高达4000~5000个。可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粤剧传统的戏台没有繁复的实景,全靠演员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词来塑造剧目的活动空间

粤剧传统的戏台没有繁复的实景,全靠演员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词来塑造剧目的活动空间

过去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1933年秋,香港总督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广州也在1936年10月左右跟随香港解禁。陈非侬和马师曾因为接了越南及缅甸之约,离开了太平剧团。太平剧团的班主源杏翘适逢其会,在原本的班底下聘请谭兰卿、上海妹及麦颦卿三位女艺人为花旦,令观众耳目一新,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于是男花旦渐遭淘汰,是粤剧历史大转变之一。

从此粤剧在香港非常流行。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对粤剧需求吸引了很多粤剧戏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戏班的人数往往超过一百人,支出庞大,导致精简人手,开始出现大约50-70人所组成的小型粤剧剧团。这也促使了戏班“六柱制”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 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这在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粤剧的结构和表演

粤剧以排场戏表演好坏来判断演员艺术上的成就,也是授徒时学员的必修课,如果能擅长其中一两出,即说明大有机会挤身于名角之列。排场戏是指不同戏目不同角色的戏,如《三娘教子》为老生正旦戏,《四郎探母》为武生花旦戏等。传统称之为江湖十八本。后经编改还有新江湖十八本和大排场戏等之说;据《粤剧剧目通检》粤剧剧目大约有11360个。

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 )、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较简单。不同行当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白点在脸的中央。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到了20世纪20年代,薛觉先把京剧、话剧及电影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 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子喉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粤剧传统的戏台没有繁复的实景,全靠演员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词来塑造剧目的活动空间。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加以想象体会。20世纪初,粤剧受话剧的影响,开始出现利用布类的东西制作成的软景,在大帆布上绘画城门、花园、宫殿,山林、河岸等景物,挂在天幕做布景。20世纪30、40年代,粤剧也流行机关布景,演员和道具可以移动、可以从天而降、可以升空、也可以匿藏于台下。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

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比较简单。 进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

粤剧的乐谱称为工尺谱,是粤剧传统的记谱方式。跟其他地方剧种所用的 

大同小异,都是利用谱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里的乐音。

粤剧以她不断创新和兼收并蓄的特点延绵至今数千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之一

粤剧以她不断创新和兼收并蓄的特点延绵至今数千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之一

代表人物

20世纪初(民国初期),粤剧有五大流派,代表人物包括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白驹荣/白玉堂和廖侠怀。著名编剧家有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除此之外,也有些独当一面的男演员,譬如武生王靓次伯、丑生王梁醒波、武状元陈锦棠等。近代则有以反串为闻名的戏迷情人任剑辉。曲艺方面,粤曲演唱家当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杰之称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张惠芳、张月儿。50年代起红线女成为粤剧新的领军人物,其独有的以声带情的唱腔被誉为“红派”曲腔。现代著名人物罗家宝。

结语

粤剧以她不断创新和兼收并蓄的特点延绵至今数千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之一。然而由于当今经济发展大量新兴娱乐事业的涌现,粤剧的观众群日趋老化,如何更加贴近生活使其焕发青春是当今我们传承和保护粤剧不至灭失的重要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