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蠖村砚

 九紫娘娘 2017-10-09

为蠖村砚正名


为蠖村砚正名


为蠖村砚正名


为蠖村砚正名


为蠖村砚正名

蠖村砚,是以苏州灵岩山西的蠖村石雕制的砚台。蠖村砚质地温润,色泽柔和,滋润胜水,益毫发墨,石性糯而砚锋健,刚柔兼济。

蠖村砚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别称,诸如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灵岩石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而2007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却为“藏书澄泥石刻”。其实,将“蠖村砚”称作“澄泥石刻”是有悖于史实的。

蠖村之名最早见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清顾震涛《吴门表隐》根据史书记载,对其得名原委作了说明:“蠖村在灵岩山西,即砚石山,又名石城山(《吴越春秋》),有石城(《越绝书》),汉高獲寓居,卒于此(章怀太子注),石城人思之,共为立嗣(《后汉书》)。本名獲村,后讹为蠖(“山”字旁)”(见陈其弟《吴中小志丛刊》),“蠖村”被当地人读如“挖皴”。(见陈其弟《吴中小志丛刊》)。又,王子若《摹刻砚史手牍》乙亥年新正十日札云“……吴中产蠖村研材已久,市人呼为挖皴……”。

据史籍记载,蠖村石制砚最早出现于东汉初年。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均引用《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按:虽然《越绝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归属向来颇多争议,然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此书原作者为战国时人,至东汉初年又经会稽人袁康、吴平整理,撰写外传,重新编定。汉代之后,又见于东晋王子年《拾遗记》:“吴郡有砚石山”。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暂未见著录。可见蠖村石在汉代已被用于制砚。(按:“砚”字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砚,石滑也。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至宋代,蠖村砚的制作得到较大发展,蠖村砚之名频繁的见录于宋人著作。宋代米芾《砚史》中便有记载;

元代虽然未见蠖村砚记载,但却流传了较多的实物,如双履砚、如意池砚等,说明蠖村砚当时有一定的产量。

明代有大量蠖村砚流传至今,说明其开采量很大。晚明及清初,蠖村砚佳材因大量开采而开始濒临衰竭。及清中期,蠖村石佳材逐渐稀少。

至清末民国初年,蠖村石古坑已取尽,故赵汝珍《古玩指南》云:“江苏苏州灵岩蠖村,最佳者有淡青、鳝鱼黄两种。今者石已取竭,并无新产,而附近之民尚有取他石以制砚,以惑世者,惟伪者多粗糙,且不发墨,以此可分真伪也。”。

民国时期因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书写工具也逐渐更新,受新文化影响的市民及学生开始大量使用钢笔等新型文具。但蠖村砚销量却不减反增。这种现象看似反常,其实有其合理的原因,一是当时新型书写工具价格不菲,而当时蠖村常石却价格低廉;二是苏州地理位置特殊,它水路既靠大运河又傍大海,陆路紧邻大都市上海,水陆交通便利;三是吴派砚雕艺术经清初顾氏及民国陈端友等人的发扬光大而享誉海内外。

据地质考察,蠖村石是一种太湖地区特有的泥岩,所制砚台有发墨快、不渗水、久贮不涸的优点。地质报告称“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人们就在善人桥一带发现了龙潭组海相段泥岩,于是因材施艺,采石作砚.”(江苏省第四地质队编写《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泥岩(Mudstone)是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可能含有化石。具吸水、粘结、耐火等性能,可用于制砖瓦、制陶等工业。其组成的矿物成分与澄泥砚原料相似,故在质地、性能、外观上看,蠖村石都与人工澄泥有许多共同点。

从石材颜色看,蠖村石基本有青、黄、红、灰四种。人们把前三种分别命名为蟹壳青、鳝鱼黄、虾头红,其中黄色蠖村石经“煨”的工艺,其外层变成紫色。或许是墨锈遮盖的缘故,或因煨烧工艺所致,在存世的宋、明蠖村砚中,常见呈褐黄色,致使历代流传之蠖村砚色彩丰富。但从色相上说蠖村石的纯度不够鲜明,有时颜色之间还有交叉,然而也因此给人产生一种柔和的感觉。

优质的蠖村砚,性若澄泥,柔和细腻,糯而不软,刚而不脆,可塑性很强。其制砚历史虽然悠久,然目前所见,最早仅存宋砚,考其形制,早期以时代风格为主,有抄手、太史、只履、双履等式。明代开始,随形砚逐渐增多,并有一定数量的仿宋式砚。清初顾二娘始创细腻隽永、典雅圆润的“苏派砚雕”风格。晚清王子若利用蠖村石,惟妙惟肖的缩摹了百二十汉碑砚、并摹刻高氏《砚史》,发展了蠖村砚的雕刻技巧和表现题材。民国时,吴人陈端友一变为以精雕细琢、仿生毕肖的写实风格,此种风格不但直接影响了后世蠖村砚雕艺术,流风所及也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端砚雕刻艺术。

蠖村砚无论从色泽还是石性等方面皆与人工古澄泥相似,故易与人工澄泥混淆,要区别二者是很困难的。但仔细对比,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蠖村砚自宋代始为文人称道,目前未发现宋以前蠖村砚。故从形制上说蠖村砚与澄泥砚的混淆主要发生在唐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二代。

从制作工艺上说,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人工澄泥砚的制作是以湿泥坯用模压、拼接、捏塑等方法成型,再辅以竹刀挖削修整,一般多有“涨泥”现象和竹刀痕,而蠖村砚则无;其次,从明清人工澄泥砚看,制作后期大多表面以“压光”技术加工,故外观有一种类似塑料薄膜的亚光(陶砚则无),而蠖村砚则有明显的沙砾感;其三,人工澄泥砚在配料中大体均掺入云母粉,一般分布粗细不匀,而蠖村砚则大多细而均匀;其四,蠖村砚常有异色斑点,砚侧面有与整体不同的异色夹层,一般呈直线型态,新坑还常见石结核体,这种现象在人工澄泥中很少见;其五,蠖村砚与人工澄泥相比,手感相对较重;其六,蠖村砚如米芾所云古法“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故古砚表面往往有一层“皮壳”,这种表层烧结物经年历岁容易脱落,其脱落处边缘细小而不规则。

由此可见,蠖村砚与陶制澄泥砚是不难鉴别的,但为什么会将蠖村砚说成是“澄泥砚”呢?

陶制澄泥砚产地主要在绛州(山西新绛)、泽州(山西晋城)、虢州(河南灵宝)、柘沟(山东泗水)等地。由于宋后澄泥的衰落,后人对这名砚的了解日渐匮乏,因此对澄泥砚充满了谜团与误解。清代早期起,就常常有人将苏州蠖村砚说成澄泥砚,并将蠖村砚细腻、发墨、做工精湛大方的特点安在澄泥砚身上;例如鳝鱼黄、虾头红、蟹壳青等色彩,本是蠖村石的特征,也被说成了澄泥砚的典型色彩,是很大的谬误——澄泥的色彩,其实大多为灰白色,亦有红色,但不典型。蠖村石无论工艺(苏工雕刻技艺)还是材质,都比大多数澄泥漂亮,只是由于有着类泥的特点,而被当成澄泥砚。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蠖村砚是苏州特有的石砚,而不是澄泥砚,蠖村石也不能称作澄泥石。应予以正名。作为苏州蠖村石的雕刻艺人,更应尊重历史,绝不能人云亦云。我们有责任将具有悠久历史的蠖村砚雕技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期望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让苏州的蠖村砚名正言顺地代代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