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年的痞子蔡,作为痞子的忠实信徒,他的书每本必看。曾经还很不懂事的冒痞子蔡之名,以 jht(蔡智恒国音二式拼音,tsai jr heng)为名注册了很多的账号,比如新浪博客、豆瓣、Evernote 等等。 最近在复习痞子蔡的书,其实是因为微信读书把很多痞子蔡的书都限免了,而微信读书每周读书5小时可以兑换10块钱,所以是个很好的机会。前段时间已经看完了《回眸》、《暖暖》两本,这周在看的是《檞jiě寄生》。 在我多少年的印象和记忆里,这本书的名字一直都应该是《槲hú寄生》。然而在我下班路上设置成听书模式的时候,为什么那个合成的读书音,一直都在念着jiě jì shēng?难道槲字是个多音字?看起来不像啊! 对于生长在大山脚下的路易大叔来说,槲树这个树种我还是非常熟悉的,而非常难以忘怀的小时经历之一,就是跟小伙伴跑到山涧中,静静躺在槲树下的草地上,地上稀稀拉拉会有一些掉落的橡子——是的,桃树的果实叫桃子,梨树的果实叫梨子,槲树的果实叫橡子!(这一段算赠送的题外话) 终于还是忍不住借助搜索引擎来一番考据。事实很简单,网络能够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也不是我第一次发出这样的疑问,痞子蔡在早先也已经回答过读者的疑问。那么问题就清楚了,当初痞子蔡第一次接触“槲寄生”这种神奇生物的时候受到了误导,别人告诉他那叫做“檞寄生”,于是将错就错。看书的英文名字就清楚了——Mistletoe,只能是槲hú寄生,那种可以在底下接吻的植物,如果是“檞寄生”,在下面接吻我觉得不是浪漫,而是重口味了。下面先请看檞jiě寄生—— 檞寄生檞寄生,汉语词汇,可泛指松毛虫属(Dendrolimus)中的各种寄生于松樠(古称檞)上的害虫。 檞 这个读 xiè 或者 jiě 木名,《玉篇·木部》:“檞,松樠也”。《左传·庄公四年》:“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王指楚武王熊通)。《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山多松樠”,颜师古注:“樠,木名,其心似松”。(via) 槲寄生槲寄生〔拉丁学名:Viscum coloratum(Kom.)Nakai〕,别名: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黄寄生、冻青、寄生子,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灌木植物,通常寄生于麻栎树、苹果树、白杨树、松树各树木,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它四季常青,开黄色花朵,入冬结出各色的浆果。全株入药,即中药材槲寄生正品,具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胎漏及降低血压等功效。在西方文化中,槲寄生象征的是爱,和平和宽恕。一般,槲寄生会被当作圣诞树上的装饰,或者做成圈挂在门口。 常青的槲寄生代表着希望和丰饶。在英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没有槲寄生就没有幸福。槲寄生在西方被称为“生命中的金枝”,但在北欧神话中却成为死亡的象征:奥丁和爱神弗丽佳的儿子——和平之神伯德,就是被邪恶之神洛基以槲寄生制成的飞镖射死的。弗丽佳悲痛的眼泪化解了槲寄生的邪恶,救活了儿子。于是她承诺,无论谁站在槲寄生下,都会赐给他一吻。这个神话演变成了西方圣诞节的传统:如有女子偶尔经过或站立于槲寄生悬挂的地方,旁边的男子便可走上前去亲吻她。西方人认为,这是两性结合、多子多孙的预兆。这也与古代凯尔特人的风俗一致。他们相信,红色的槲寄生果实是女性生命力的象征;白色的果实则代表了男性的生殖力;它们共同代表了原始的大地母亲。(via) 为什么是“檞寄生”,而不是“槲寄生”? — by jht我写任何小说,无论长篇短篇,都有一个固定的习惯 -- 写完《爱尔兰咖啡》后,我拿到了博士学位。 当时我们看见一棵高约七公尺的树,树枝上长着鸟巢似的东西。 ‘What`s that?’我问。 于是她开始说起关于檞寄生的传说,还有檞寄生对她们西方人的意义, “我现在好幸福喔!而且也将一直幸福下去。” 几天后,我收到E-mail,她写的是:“檞寄生”。 我开始收集关于檞寄生或是mistletoe的资料, 我就教于身边略懂植物的人,并持续翻阅书籍和辞典。 又想起我大学同学的波兰老婆,还有她寄来的信。 在敲下《檞寄生》这篇小说的第一个字时,我突然想到: 在《檞寄生》出版成书籍前,我已在网路上完成《檞寄生》的连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