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脸上长痤疮,根源竟是它!百分之八十的患者都中招了

 中医药拾掇 2017-10-09

(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

本文理论依据:《银海精微》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这就是深深困扰当代人,尤其是青壮年的痤疮

对于这种疾病,我们祖国传统医学有深刻的认识。其中,以肺经血热论治,长期以来是主流。也正因如此,痤疮在中医里面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肺风粉刺。可见,此病于肺之间的关系,实在很紧密了。

不过,先贤的论断,与今天疾病谱的发展变化,难免有些出入。当代中医临床家们发现,有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痤疮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人所述不多,这就是胃肠湿热,热蕴中焦。而且,在中焦有积热的同时,患者往往还有一点血淤的问题在里头。所以,这类患者描述起来,特点就十分鲜明了。这就是:舌苔发黄、厚腻,容易腹胀,便秘,舌质发紫而有斑点,女性则月经多有淤块。在平时的饮食方面,这类患者常常喜欢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欲多旺盛。

这个时候怎么办?今天在这里,“精诚名医汇”要向列位看官介绍一张临床验方。此方曾被收入马有度先生所著《方药妙用》一书中,作为宝贵的临床经验,在业界备受关注。闲言少叙,先把组方奉上——

黄连9克,大黄、龙胆草各5克,茵陈、黄芩、丹参各15克,生地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分3次服完。此为基本方。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化裁。

这里面有什么学问在呢?重点,是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

列位看官,这三味药,乃是中医世界里大名鼎鼎的“三黄汤”。这三黄汤,出自《银海精微》,主要作用在于泄热。方才说过,脾胃积热,是诱发痤疮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毫不意外。胃经循行于头面部。胃经有热,就很可能循经上炎,令脸上生长痤疮。这三黄汤,恰恰可以清热,尤其是善于清腹中之湿热。其中的黄芩清上焦之热,黄连清中焦之热,大黄清下焦之热,尤善于通腹,涤荡肠胃积热。黄芩黄连,寒能泻热,苦能燥湿。所以,这三黄汤乃是清湿热的利器,奠定治疗之基础。

以此为基础,我们再用生地黄来凉血滋阴,丹参来活血化瘀,用茵陈和龙胆草来清热利湿,用白花蛇舌草来清热解毒。这些清凉泄降之品合在一起,可谓势大力沉,直中病机。

值得一提的是,此方中的不少中药材,被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的确有抑制痤疮之功。比如说黄连,能抗菌消炎。比如说丹参,能抑制痤疮棒状杆菌,比如说白花蛇舌草,能抑制皮脂腺分泌。所以说,此方的组方是有着深刻科学依据的。

总而言之,此方体现出来的胃肠湿热诱发痤疮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患者如果能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此方,效果是可以期待的。如果能为您解除病痛而尽绵薄之力,实在是“精诚名医汇”最大的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