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肇淛《麈餘·袜带如金》欣赏

 微风中的绿叶 2017-10-09

谢肇淛《麈餘·袜带如金》欣赏

谢燕颉

此文出自于谢肇淛《麈餘》卷四,小标题为笔者所加。原文如下:

嘉靖己未,倭奴寇闽,杀掠无算。闽吴山林氏女,许嫁宋氏,未笈而夫妇同被掠。两不相识,夜半群贼熟睡,各通姓名,两人知为夫妇,相对饮泣。

女以金珥赠宋,宋贫无物,解袜带一只遗之。约曰:“今生倘有见期,无相忘也。”次夜贼以长绳系宋舟后,女密操利刃断绳,宋得越他舟逃去。

贼以女归配与帐下苏泗为妻,苏亦泉人被掠者也。据三十载,生二子。然每持袜带,辄恸哭多时。泗知其故,心亦义之。

万历丁亥,海估巨舶自日本来,泗夫妇附归。至南台万寿桥,林氏手持袜带,备陈始末,号哭道周,观者如堵。忽有斑白老人跃出,曰:“吾宋某也。”相向擗恸,绝而复苏,一时数千人无不为挥涕者。

苏泗曰:“吾所为百计图归者,为此带也。今天作之合矣。卿有故夫,吾亦有故妻,请从此辞。”遂挈二子还泉。而林竟归宋,偕老焉。

予友陈汝翔目击其事,为作《袜带歌》,不具载。

大意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侵入福建,抢劫杀戮多到无法计算。福建福州仓山区盖山镇吴山村林氏有女,已许婚嫁给宋氏人家,尚未成亲而夫妇一同被掳掠。两人虽不相识,半夜里当这群倭贼熟睡后,各自通报姓名,两人才知互为夫妇,相对泪流满面,极度悲哀。

林氏将镶金耳饰赠给宋某,宋某贫穷没有什么东西,解下袜带一只给予她。相约说:“今生倘表若相见之期,不要相互忘记。”第二天夜晚倭贼用长绳绑宋某在船后,林某暗中用利刀割断绳索,宋某得以翻越其他船上逃走。

倭贼将林某分配给部下苏泗为妻,苏泗也是福建泉州人而被掳掠者。二人同居三十年,生有二个儿子。然而一拿起袜带,总是放声痛哭多时。苏泗知道其中原故,内心也能以义待之。

万历十五年(1587),海上商人巨大船舶从日本来,苏泗夫妇依附归国。到了闽江流域第一大岛屿南台(即今的福州市仓山区)中洲岛万寿桥,林某手拿袜带,详尽陈述事情的始末,大声痛哭在道路旁边,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忽然有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跳出来,说:“我即宋某。”相拥捶胸育哭,晕厥而复苏,一时间数千人无不为之挥泪。

苏泗说:“我之所以想方设法归国,就为了这条袜带。今日总算天作地合了。你有故夫,我也有故妻,请从此相别。”于是带着二个儿子回到泉州。而林某竟然归还宋某,白头偕老。

我的友人陈汝翔目击其事,为此作《袜带歌》,就不一起记载。

(二)

古代法定结婚年龄,明朝男十六岁,女十四岁。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宋某、林某尚未,万历十五年(1587)他们回国,整整二十八年过去了,他们分别在四十四岁、四十二岁左右。宋某头发已经斑白,这是由于贫穷、忧伤或者疾病所致。

林某已与苏泗做了二十八年夫妻,生育了二个儿子。儿子们也均已成年。宋某由于家境贫穷,可能一直没有婚娶。苏泗家有发妻,是否生男育女,不得而知。苏泗发妻苦苦守了二十八年活寡,残酷至极。苏泗不忘糟糠之妻,尚是仁义之人。

男女双方既然业已生米煮成熟饭,按照常规只好就此罢休;特别是生育之后,女人更是应当彻底死心。然而林某、宋某却义无反顾,重新彼此接受对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厮守终生。往好处去想,他们也应当有爱情的结晶。

人道破镜难圆,皆因花已残,月已缺。但是林某、宋某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演绎了一番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

爱情作为人类高尚的情感,也包含愿望,欲望等,存在着爱情伦理关系,也存在爱情承诺关系。他们本是一对未婚夫妻,符合伦理;船上离别相约,完成承诺。

林某身处日本,未必会坚持“从一而终”的信条,即使当年以身相从,也是情有可原,或也无可奈何。正是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告诉了世人,什么是爱情?

这是一种谐振于心灵深处,永生永世的情;一种发自心底,无私无畏的爱。信念是违心不违志,信守是失身不失心。爱情有苦也有甜,当然有甜也有苦。在享受甜蜜的同时也享受痛苦,日夜牵肠挂肚,终日心神不宁;在享受痛苦之后也可以享受甜蜜,终于苦尽甘来,如愿以偿。来生缘不如今生缘,难怪黄昏恋毫不逊色青春恋。

苏泗与倭寇关系非同一般,不仅倭寇配以女人,而且能让他安然回国。然而他成全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他对林某的爱,不是表现在继续占有,而是果断地放手。与原配妻子一家团聚,旧梦重温,翻开了爱情新的一页。

林氏发源于河南,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林氏随王绪、王潮、王审知等由河南光州和寿州南渡入闽,行成了“陶江林”“控鹤林”“濂江林”和“后安林”等宗脉。林延皓随王审知等人入闽后定居吴山,成为“控鹤”林姓入闽始祖。林延皓(870936),安徽寿州人,唐昭宗光化元年(898),任威武军节度副使,拜拱宸控鹤都使。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徒居福州城附近南台岛中南部的吴山村。

宋氏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望出西河,从邢州南和(今属河北)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

苏氏为泉州第十大姓。苏氏发源于河南,晋朝有苏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唐朝苏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据《福建通志》载,苏益随王潮到福建开基,在泉州同安繁衍成为当地望族。据《同安苏氏族谱》曰:“先祖益,字利用,任州刺史,世居光州固始,唐僖宗光启元年,同王潮王绪入闽,居同安葫芦山下。”北宋同安苏颂为著名科学家苏颂,设计制作了自动化天文台“水运仪象台”,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天文钟,其著作《新仪象法要》在古代科技史上占重要地位。

林、宋、苏三家都是有本有源,树大根深。翻开他们的族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福建长乐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明万历二十年(1592),中三甲第十名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天启元年(1621),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所著《五杂俎》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太姥山志》亦为其所撰。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麈馀》,二卷,明谢肇淛撰。日本宽政八年(1796)京师书肆林伊兵卫等刻本,二册,半页九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口下间有刻工,题款“陈留谢肇淛辑”。前有宽政十年(1798)皆春愿序、宽政八年三宅芳隆序、万历三十五年(1607)赵世显序及谢肇淛引。

谢肇淛引云:“鸡骨支床,百念灰废,惟是名根词障,未尽蠲除。宾友过从,下榻相对,时征僻亊,各记新闻,不能言者,强之说鬼。退则稍为删润,上之侧厘,久乃成帙,命曰《麈馀》。麈馀者,麈之馀也。夫《虞初》、《齐谐》,缪悠不经;《山海》、《宛委》,窅漫骇俗。什九巵言,强半道听。是帙也,耳目近亊,岁月有稽,征且信矣。世固有厌粱肉而嗜鱁鮧者。”

皆春愿序云:“谢在杭,达士也,而其《麈餘》自夸其不妄者,好奇之过,不自知其谬也。但其亊与文,多奇隽可喜,闲时一读,令人思涉奇境,目悦于华藻,则未必不可把玩也。”

有版权页刻有“宽政八丙辰季冬。京师书肆林伊兵卫,二条通柳马场东入町;武村甚兵卫,新町通二条下町;武村新兵卫,二条通新町东入”。刻工为章陆。日本翻刻本除此宽政八年本外,又有宽政元年(1789)皇都菱屋孙兵卫刻本,上海图书馆入藏;宽政十年(1798)皇都书肆津逮堂吉野屋仁兵卫刻本,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入藏;弘化三年(1846)皇都书林刻本,天津图书馆入藏。宽政八年,即中国嘉庆元年。此宽政本,国内似无入藏。

陈汝翔,名鸣鹤,福建侯官人,诸生,据《福建通志》称,其早弃举业,与徐熥兄弟共攻声律。是编纪闽中文人行实,起唐神龙,迄明万历,为四百十一篇。唐、五代五十人,宋、元三百八十五人,明百有六人。著有《东越文苑》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支提寺始末记》等,与陈椿(汝大,文学)、邓原岳(汝高,学宪)、陈宏已(振狂,山人)、陈仲溱(惟秦,山人)、曹学佺(能始,廷尉)、谢肇淛(在杭,司理)等十二人为诗友。

馀》有说为子部小说家之一种,似不见各家著录,大率说鬼语怪者,十居七八。望早日重新出版,以大白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