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晨起来,读到一位从事教育的朋友的文章,大意是说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捷径,就是教他们“见得了别人好”,从而学会观察同班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通过向这些好学生学习,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从而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云云。
作者的初衷,似乎是想借助道德的力量“教孩子见得了别人好”,从而代替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竞争产生的抗拒心理。通过让孩子接受进而向身边的同学学习,用谦虚代替竞争的“斗志”。孩子谦虚了,愿意学习别人了,学习成绩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一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然而我以为,斗志也罢,谦虚也罢,诉诸道德力量或者孩子的好胜心也罢,同样都是让孩子过度关注周遭。这些方法的一致之处远远大于它们表面上的不同(甚至相反)。
换言之,这些方法无一例外,都是教孩子将学习的评价体系——或者说动力系统——放置在外部。通过调整孩子与外部事物的关系,或谦虚接纳,或竞争好斗,从而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在这些正面的外部反馈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下,孩子的学习观念摆正了,学习方法更高效了,学习成绩的改善也就不在话下了。
然而,果真如此吗?
追根究底,还是回到最本原的问题:什么是学习?在我看来,恰恰相反,真正的学习,就是一个人将评价体系从外部收回自身的过程。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将评价体系从外部收回到自身,他的学习才真正开始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有效的学习,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而言,首先是为了自己的。这当然不是说,学习是一个人谋取私利和满足私欲的工具,这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恰恰是我们所反对的。
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学习,固然包含诸如:学习是为了回答个人的问题,回答个人与自身,现实世界、精神世界以及灵魂世界的关系问题;学习是为了解决和满足个人的要求等等不言而喻的意义,但最重要的还在于:真正的学习,无论是创立一个观点理论,抑或接受、发展某个观点理论,学习者自己首先要信服它。
也就是说,学习者自己先要完全地服膺于某个观点理论,自己接受它,相信它,然后才能传播与教化于世人。换言之,学习首先是学习者直面他的思想,不带任何折扣地面对他的思想和认识。这种面对不是为了讨好与回应外部世界的喧嚣,不是为了诸如时尚流行、功名利禄、求职谋事、顺应舆论、效忠政党等等的任何外部动机,而仅仅是因为他本人的相信。
只有这样的完全忠实于自己、为了自己的学习者,他的言论才是我们所信任的,他的思想才是我们可以倚重的,他的倡导才是我们引为智者的声音。
简而言之,学习开始于一个人直面和认真对待自身。从本原的意义而论,真正的学习,就是一个人将评价体系从外部收回到自身的过程。
也许有人要说,你这些论述都是哲学意义上的,对于现实中个体的学习者有多少指导意义呢?不知这些质疑者有没有听过一个教育界的著名论断,所谓的“10-15名现象”。大致是说,那些在学校表现最优异的学生,大多最后都泯然于众人矣,籍籍无名。而那些在学校里不太优秀,位于班上10-15名左右的学生,毕业多年之后,却往往可能产生出最杰出的人物。
还有一个有趣的段子,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人提起。说考上大学的学生要对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好一点,因为将来很有可能你要为他们打工。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所谓的“10-15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而那个好笑的高考段子其实一点也不好笑,因为它就是现实,尽管乍看让人难以接受。 我父母的单位就有这么一家人,兄弟哥仨。老大是那个年代不错的大专生;老二学习最有出息,是留美名校的博士;老三打小就不省心,从问题少年长成问题青年。可多年之后的结局呢?老三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老总,老大是他雇来总理公司事务的总经理,老二负责技术问题。老大老二全是给老三打工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10-15名现象”?为什么留美博士的老二要给小混混的弟弟打工?因为从一个长程的视角来看,学习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是:学习的评价体系——或者说动力系统,是植根于外部还是自身的问题。而且,对于学习者而言,越早解决这个问题越好。
为什么会有“10-15名现象”?因为学习成绩优异的那些学生,他们的评价体系长期地建立于外部,诸如父母的夸奖、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耀眼的名次等等,他们满足于一时的优异表现,恰恰忘记了最重要的,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带来的毒瘤:那就是摧毁了真正有益、长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即是长期依赖于外部激励,而贻误了将评价体系建立于自身的时机和动力。走上社会之后,原来的评价体系瞬间坍塌,带来的后果可能是致命性的。
为什么留美博士的老二要给小混混的弟弟打工?恰巧我熟识这一家人,弟弟小时候经常打架斗殴。因为父母最宠爱这个小弟,他自小就总是问:为什么人人都欺负我们,瞧不起我们家人呢?后来他发现是因为他们太穷了,父母工作低微,无权无势。他最先想到的是用拳头教训那些瞧不起他们的人,后来他发现这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有违法的可能(“严打”期间,这位小弟亡命外地才侥幸逃脱)。于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他逐渐发现,拥有财富会让他赢得尊敬。对于财富的渴求和探究,最终成就了他的金融王国。
有人说,越扯越远了,企业致富不是我们探讨的学习问题呀。恰恰相反,我一直强调的是长程的学习,真正的学习,而不是窄域的、纯形式意义上的学习概念。
也即是说,后面的这位小弟恰恰不同于他的两位哥哥。由于和父母的感情深厚,他自小就关心家庭在社会上被人欺辱的问题,并在实践中长期思考和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在长程的意义上,“打败”了只知道埋头书本,满足于狭隘、短视的外部认可,而漠然于家庭大计的哥哥们。在现实中,这位小弟早已不复当年的混混模样,他的好学和进取似乎愈发后劲十足,而他的两个哥哥倒是倦怠气歇,满足于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了。
从学习的本原意义而言,这位小时候用拳头解决问题,成长为思考和追逐财富的获取之道,进而为了次第展开的精彩世界而不断进取的小弟,倒是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评价体系建立于自身的真正意义。因为在长期的外部负面和否定的议论声中,他不得不愈加依赖、强化自身的评价和动力系统,从而在长程的对于人生问题的学习和回应中胜出。
无论是“10-15名现象”,还是金融大佬的小弟的故事,所给予我们的启迪正是为了解答最初的疑问。真正的学习,就是一个人将评价体系从外部收回自身的过程。而对于个体而言,这一过程愈早愈好。过多地关注于周遭,关注于外部世界的评价和动力,关注于与周遭事物之间建立所谓“健康良好的”反馈机制,可能恰恰是舍本逐末、求术忘道的伶俐之举罢了。
转发 是最好的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