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美主义者背后的思维逻辑

 八一方阵 2017-10-09

很多人喜欢以“完美主义者”自居,认为这是自己追求专业的一种体现,还引以为傲。从表面上看追求“完美”的特质应给予极大的赞美,但实际上,花费80%的精力,只为追求20%,甚至不到10%的效果,这实在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

刚开始在行动中用不服输不罢休的劲头一路向前,但隔不了多久,不完美此起彼伏的出现。一旦某项事情没有按心中的期望完成,便会产生自卑、受挫的心理,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完美,担心失去他人的认可。慢慢的,也就产生了倦怠感。加之,手上总有太多的理想目标和完备计划,日积月累的倦怠感让完美主义者整天生活在挫败和抑郁中,无法自拔。

完美主义者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只要我不去做,就不会面对不完美的结果。因而会导致行动上的拖延和逃避。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同事被老板“骂”了,因为领导让他交的策划方案,他交不出来,理由是他在选择发布渠道时纠结了好久,怎么写都觉得不好,又没查到合适的素材,干脆就没写了,他还特别委屈的解释说自己已经提前一天准备了,然后他的不故意导致了公司产品拖延了整整一周。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也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端思维。当然,摒弃完美主义并不容易,不过可以试着去改变。

首先,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在我们生长的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而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要充分意识到,完美主义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而我们需要识别完美主义的假象。

其次,很多人以“完美主义者”自居,认为这是自己追求专业的一种体现。其实不然,完美主义与专业精神只有一线之隔。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你是否愿意基于现状、盯紧目标、继续往前。完美主义并不是我们在工作中追求的目标导向,只要有1%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者就停滞不前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和收获能持续的提供激动人心的满足,这样,也就不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现激动人心的自我激励。所以,在意识到完美是一种虚幻的假设后,我们这一步要做的就是,放低自己的初步期待值,积极从已有行动中汲取下一步行动的能量。比如,第一次写作时,觉得太过艰难,迟迟不肯动笔,拖了一个月之久都不愿意开写。最后,由于时间的逼迫,不管好坏,先写出最差的大白话交上去,这样做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写的东西竟然还不算太差,起码结构还是十分清晰的,润色过后可能还是一篇值得分享的好文。这个例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走出挫败和抑郁,步子往前迈。

第三,探究问题的本质:设定一个内心的愿望(wish),如果完成最好的结果(outcome)是什么,在实现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obstacle)是什么,为了克服障碍,你计划(plan)怎么做。再拿第一个案例来说:

Wish:希望能够在今天下班之前把做好的PPT交给领导,并得到领导的认可。

Outcome:如果完成了,最好的结果是领导认可了她的工作;而且自己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其他让自己能力提升或放松心情的事情。这简直是一举两得。

Obstacle: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最担心发生的障碍是自己会反复纠结于PPT的格式,A、B、C……多种版本。经过深层次分析一下,会发现无论哪个版本都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限制,而不是从领导的需求出发。

Plan:一旦又纠结PPT的格式,就想:花费太多时间在PPT的外观格式上,在领导看来这可能是一件多么浪费时间的事情,不会得到认可不说,反而会因为效率低而受到批评。

事情因此迎刃而解……(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