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心疾病的家庭治疗模型——白易老师的咨询故事

 咨询师曹丽君 2017-10-10



大家好,我是欣建构教育的白易老师。

今天讲的事情理论性强一些,是我做家庭治疗的一些观点。

身心疾病的家庭治疗模型

这个模型经常出现在我的咨询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接待那些以身体出现某种问题为由不上学的中小学生,比如,头痛,肚子痛,鼻子疼,等,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糖尿病等问题,这些我都认为是一种家庭的存在模型。

对于有心因性躯体症状的人常常对身体中出现的刺激有认知解读的问题;也会感觉不到因过度的活动出现的疲惫感;对自己的能力不足麻木无力,这会渗透到患者所有的思考与行动中。我觉得,个体之所以这样对待躯体的反应,也是后天在重要他人的教导下习得来的。

为了解决躯体的问题,人们设计了各种的方法来治疗,如,药物治疗、饮食调节、行为调整以及心理动力治疗。所有这些技术都是针对个体病人的,即疾病的“承担者”。

家庭治疗视角

家庭治疗是则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认为心身失调也可能是家庭功能不良在“被认定的患者”身上的体现。这种症状可能是患者想去解决家庭功能不良的一种方式。或者它也可能是由于某个家庭个体成员的特定生活环境的原因而出现在这个人身上,并作为一个体系维持机制为其家庭系统所支持。因此,作为家庭治疗师需要把个体的问题和他生长环境联系起来思考,把他放到家庭中来加以处理。这样疾病就不再只局限于“被认定患者”本人身上,尽管他的症状是问题最明显的表现,但他的特殊疾病最多只是呈现出了部分事实。疾病是在生活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对象与背景

这样看身心疾病的视角其实是“对象”与“背景”的关注点的转换过程。如果人们把关注点关注在疾病本身,疾病就是注意的对象,造成疾病的家庭环境是背景。但是如果认为疾病是在生活中发展的,就把关注点关注在家庭环境,这时,家庭环境成为注意的对象,而所谓的疾病成为注意的背景。这种视角的转换,让人从疾病中解放出来。这样的思维方式也符合叙事治疗的理念: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一个孩子的心身疾病的发展有三个因素:

1
 特定类型的家庭组织和功能

纠缠型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过度干涉并过度反应。人际间的界限模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干涉对方的思想、感受以及交流。子系统的边界也是模糊的,这引起了角色的混淆。个体的独立自主性严重受到家庭系统的限制。 

过度保护型。成员之间相互高度关心对方的幸福。保护性反应不断地被引发并得到维持。比如,当一个孩子生病时,全家都会牵涉进去;或者在孩子生病时家庭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冲突,于是孩子就觉得有责任保护家庭。

僵化的家庭组织结构表现出不需要或不愿意家庭中的任何改变;一种偏好的交往模式维持不变。

家庭不能解决冲突,对冲突的阈限很低。表现为家庭简单地否认任何冲突的存在;夫妻中的一方提出问题,而另一方则逃避问题;在咨询中,常看到男人常常把女人的话当命令(不一定是逃避),女人常常希望男人拿主意的误会,会导致两人心连不上心。从而导致冲突。时常有口角,一方面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另一方面力图回避真正的冲突,因此问题得不到协调和解决。于是把有身心问题的孩子当做关注的焦点。“被认定的患者”在其家庭回避冲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个系统强化了孩子的病态行为,以保存其免于与冲突的模式。

2
 孩子卷入父母冲突之中

在夫妻子系统与孩子间的界限模糊的家庭中,生病的孩子对于迂回转移夫妻间的冲突尤其重要。 当隐藏着的或没有得到协调的冲突威胁到夫妻二人组合时,生病的孩子就会被卷入形成僵化的三角关系。

3
孩子有生理弱点

这是一个必要的,但非充足的部分。 对于这个问题,我发现,凡是说自己身体有问题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孩子身体可能有些问题,可能是出生时有问题,或者养育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不足以让孩子对身体的问题给以认同,而是养育者对孩子身体问题的解读和以何种方式对待。孩子是通过和养育者的互动,学习如何用躯体的症状来表达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控制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