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墨苏东坡——从食神苏东坡说开去 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地道十足的“吃货”,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对吃出口成章,是吃货的最高境界!光看文字就不断刺激着你的味蕾,让你垂涎三尺!且看: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意即:春天到啦,鸭子能吃了耶,蒌蒿和芦笋长出嫩芽正好吃,河豚也能吃了哦!
被贬黄州时,作《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意即: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连秘制烹调技巧都和盘托出啦,此刻我只想吃“东坡肉,正宗东坡肉”,请问老夫正宗东坡肉何处有? 苏轼此诗题的《猪肉颂》三字中,看似滑稽,实际是在诙谐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作者的颂,当然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苏东坡当时被贬的艰难处境时,就会在诗人享受味蕾刺激的背后,于“嬉笑怒骂”中朦胧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永远追求更高远深刻的情味的,将日常生活与理性思考方面达到“知行合一”理想的哲人。
作为老夫的粉丝,让我们来回顾和感受一下他的“嬉笑怒骂”、他的“出口成章”和他的得意之作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抒怀感叹之时,不知老夫吃月饼没有咧?!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琅琅上口,千古绝唱呀,壮哉!在中国古代,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个体廖若晨星。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竭尽了生命之所能,竭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能。他的一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抵达了生命的极限和极致。宋人笔记中有“眉山生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草木尽皆枯”之说。意思是说“三苏”占尽眉山地脉而使草木不旺,说法不免夸张,但“唐宋八大家”一门独占其三,堪比“三曹”,如此厚重也确实让眉山小邑难以承载!
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乌台诗案”后,济世苏轼从此远去,文章东坡向我们走来。 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黄州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他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在惠州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写诗赞美儿子苏过蒸的芋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苏东坡的后半生颠沛流离,60岁时被放逐到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敌人越想折磨他打击他,他便活得愈发斗志昂扬。黄河泛滥,苏东坡七十余日在河堤上治理,民众送来猪肉慰劳,他推辞不掉,将这些肉按自己“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经验加工成熟后再回赠百姓;在惠州他修建桥梁、清洁饮水、赈济灾民,真诚地热爱着这片当时被认为瘴气弥漫的南蛮之地;“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苏轼在海南期间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用自己的积蓄搭成五间茅屋,建立“载酒堂”为当地学子解惑答疑!在此之前,隋、唐两朝长达326年的历史中,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从此以后,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
在江州,苏东坡留下了《初入庐山》等近三十篇诗章和数篇游记。其中尤以《题西林壁》最为耐人寻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的一生是用情至深的一生。于人、于事、于国、于家、于文、于艺,一份深情都用到了极致。 做利国利民的事情,吃暖心暖胃的食物。不将俗物碍天真,接地气,北斗以南能几人? 好友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与佛印和黄庭坚的趣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赏月!
被贬惠州: 痛失知己的爱妾王朝云 第一任妻子王弗知书达礼,是一个“敏而静”的女性,这与苏轼的坦直豪爽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刚柔相济,正好互补,促使了他们爱情的发展。在苏轼刚踏入仕途时起了很好的贤内助作用。夫妻两人情笃意深。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王弗只活了26岁就去世了。所以,她死后十年苏轼对她仍念念不忘,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来悼念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后人称,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也有人说,这是抒写男女之情的千古绝唱。 第二任妻子王润之,乃是王弗的堂妹。她质朴贤惠,善于理家。她和苏东坡一起,经历了遭受贬谪黄州的人生苦难时期,也经历了苏东坡在朝廷任高官的荣宠生活。但不一定很理解苏东坡的事业。当苏轼在湖州被捕入狱时,王润之竟然把苏轼的书稿都烧光了,说都是这些东西惹的祸。所以,她充其量只能称为一位合格的家庭主妇。故这两位夫人都不能真正进入苏轼的感情世界,只有侍妾王朝云才真正进入了苏轼的感情世界。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今杭州)人,相传为歌女。当她12岁时,被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收为侍女,直到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的第二年,王朝云已长成18岁的大姑娘了,在夫人王润之的说服下,才纳为侍妾。 王朝云漂亮、聪颖、能干。据史料记载,元祐初年,苏东坡因旧党宰相司马光欲尽废新法,而苏东坡认为不可,应该“参用其所长”,结果又被旧党排挤到杭州去当太守,东坡心里闷闷不乐。一天,午餐后在房中扪腹徘徊,问侍女们说:“你们说说,我这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一个侍女抢着回答说:“学士的肚子里全是文章!”东坡听后摇了摇头。又一个侍女说:“您满腹经纶,都是些巧妙机关!”东坡也认为不对。轮到朝云,她却从容不迫地说:“我看您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立即捧腹大笑,认为只有王朝云才最能理解自己。王朝云的聪慧,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难得的是,自从苏东坡外放到颖州、扬州的时候,家姬已陆续离开了几个。等到他接到贬谪岭南的诰命后,家姬和侍女几乎都走光了,只剩下三两个了。苏东坡的心肠是非常慈善的,认为南蛮瘴疠之地,常人都难于生存,更何况是弱女子?所以,他决计将所有的姬妾全部遣散。在这个时候,惟独王朝云不肯离去,并责怪苏东坡:王夫人已经去世了,我不跟随你去,你这个孤独的老翁谁来照顾?坚持一定要跟随东坡南行。王朝云的勇毅行为使东坡大为感动。 到了惠州之后,由于苏东坡是一位贬官,不得签署公事,又没有亲戚来叙旧,偶尔才有朋友来聊聊。因此,有时也感到十分无聊。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便会从心底里感激王朝云对他的忠诚。 苏东坡平生最崇拜白居易,觉得自己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进士出身,做过杭州太守,都是翰林院学士,都是诗人。所以有“出处依稀似乐天”的诗句。但是,白乐天晚年退休在洛阳,过着闲适的生活,这是自己望尘莫及的。如今自己被贬到惠州来了,过着囚徒式的生活。但,有一点是胜过白居易的。这就是有王朝云的爱。白居易晚年蓄养了两位姬妾:樊素、小蛮。乐天曾写诗赞美过她们:“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意思是说她们长得很漂亮:嘴似樱桃,腰似杨柳,并能歌善舞。可是,她们不爱白乐天。明智的乐天最后只得让她们离开了。而王朝云却一直坚定地追随自己,不畏艰险,跋涉4千余里,从北国的定州来到瘴疠之地惠州,一直关照着自己的起居饮食。白居易有这样的福分吗?没有。所以,苏东坡到惠州才一个多月,当他读了《乐天集》时,便忍不住写下了《朝云诗并引》: 世谓乐天有《鬻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住,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小蛮)“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朝云姓王氏,钱塘人。尝有子曰干儿,未期而夭。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似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这首诗引用的典故比较多,不好理解。但我们可以把它们简化来理解。第一联(首联)是说,王朝云不像白居易的侍妾樊素、小蛮那样,最终还是离开了白居易,而是像通德伴伶玄那样,紧紧跟随着我来到了惠州。第二联(颔联)是说,可惜的是,王朝云生的儿子苏遯不能和朝云一样生存下来,值得安慰的是,朝云总是陪伴着我。第三联(颈联)又说,朝云到惠州后,由于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平时不是念经就是煎药。但,她还经常作为一位歌手,为东坡唱词。最后一联(尾联)反用秦观的诗意,说:即使王朝云学佛成功,将随他(秦观)到海中的蓬莱仙山去了。但,朝云也不会满足于作巫山的仙女的,她还是会来陪伴我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对王朝云是多么感激和多么信赖啊! 第二年(绍圣二年)端午节,王朝云33岁生日。东坡为了感激朝云的知遇之恩,又写了《殢人娇·赠朝云》词一首: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但是,苏东坡仍嫌不足以表达他对王朝云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于是又写下了一首新词《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绕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你看,在这些诗词中,苏东坡把王朝云比作散花的天女,而把他自己比作维摩,可见他们的亲密关系。另外,东坡盛赞朝云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非常美好。但,这样写还不够,还不足于表达苏东坡对王朝云的感激之情。绍圣三年端午节前,苏东坡竟然用生日口号这种极端庄重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王朝云的爱和感激之情。 本来,口号这种文字只用于皇帝、皇后、太后、妃子这些人的生日,或者国家的典礼大节。口号一般由翰林或有名气的大臣来写,写好之后先给乐工们排练,在朝廷宴会上由乐工演唱。这种文体又称“致语口号”,前面一段骈文称为致语,后面的近体诗(或律或绝,多为七言)一首为口号。所以,在民间是见不到的。 现在,苏东坡竟然要给王朝云写致语口号了。东坡在致语中说:王朝云像天上的女神织女,暂时来到人间。她来到南海之滨惠州,一住就是三年。令人可喜的是,她青春不老,容貌美得像鲜花一样…… 在惠州,王朝云作为一位歌手,经常为东坡唱些歌或词,以慰其寂寞愁苦的心情。据有关资料介绍,当他们到惠州后的第二年秋天,嘉祐寺开始变凉了,户外树木的叶子有些变黄了,有些已开始脱落了,周围的环境有些凄凉。苏东坡与王朝云闲坐在一起,顿时觉得心里沉闷。于是,东坡便命置酒,央求朝云为他唱一阕他最心爱的,也是他贬惠前填写的《蝶恋花·春景》词: “花褪残红青杏少,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