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老城系列之六

 黑老赵 2017-10-10
2017-03-07 兴国安邦 阅读 5690 老宅 - 赵季平


坐落在忻府区城东樊野村东北方向的王家大院建筑于大清光绪三年,是清代本埠名商王幼曾宅院。院落从南到北,一进三落,卷棚顶过厅,院内最北悬山顶式二层木楼(有回廊)最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二进院的门侧砖雕边饰竟然是西洋风格的。                
史料记载樊野王氏是明代洪武二年的移民,先是从朔州马邑县移至忻县城东之东王村。约在清朝初年,东王村王荣迁到了樊家野场。王荣迁居樊野村,据说是因为他娶了樊野的女人。樊野王氏的发迹是从王荣次子王绂开始的,王绂是从卖花开始的,这里的花是蒙古族用以装饰的工艺花。到王绂的子孙时,商业活动已发展到张家口、北京、天津一带,并远涉新疆天山南北路的奇台、迪化、伊犁、阿勒泰、库车、吐鲁番、鄯善。共有几十处买卖字号,商号遍及半个中国。再加上本村占有的五六百亩土地,樊野王氏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业资本家兼地主。
樊野王家自明末经商,后继者最出名的两个财主是王朋三和王四毛。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已具相当规模。王朋三的商号以天申恒最大,天申恒的总柜设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此外,在归绥还开设有钱庄泰和昌、货栈义顺和,在忻县开设有帐庄义生恒、钱庄义聚恒、义兴恒、糕点铺义聚隆。王四毛的商号以义成昌最大,义成昌的总柜也设在归绥。除此外,王四毛在忻县开设有钱铺永益元、帐庄永益城,绸缎庄公益源,布庄天裕昌等。      
王家经营的范围主要是茶叶、皮货、绸缎、药材、钱庄等。为避免家族、兄弟间因行业竞争造成不和,祖训规定各家只能开设一门行当,不得兼营。王家各门的商业在“七.七”事变前因匪因寇大部衰落下来,只有王朋三的“义”字号商铺延续到解放前。   
解放后由大队(现在是村委会)当做仓库至今,王家大院的晋式古民居建筑气势恢宏,建筑的级别和档次是忻州遗存的其他古民居建筑无法可比的。虽然经过近两百年的风雨沧桑外表装饰毁坏严重,但基础完好(没有变形),主体屋顶不漏,可见当年的施工质量是相当考究的。      
据村里知情者介绍,这个院子只是王家大院的三十分之一,真正的王家大院,往西两百米,向北三百米,在村中高台位置,比周围高约三米东南西北各有四个大门,现存三个大门遗址,门前有护城河和吊桥,晚上四门一关,十分的安全。院内约有几十个院落可相互串通,整个大院西北角原有五间楼的院落,70年代盖学校被拆毁。院门口东西原有广场,东西有拴马的石桩,石凿的马糟,进门高于广场。北面还有几个三进院落,现已不存。         
当你置身于寂静的大院之中,完全可以想象到当年屋里的摆设:中堂、条桌、掸瓶、字画、太师椅、八仙桌……街门口马拉的木轿车来来往往;完全可以想象到小帽、大辫、长袍、马褂、水烟袋的主人宾朋满座、杯光觥筹……;管家、丫鬟、佣人在院子里来回穿梭干着各自的营生……时空可以在想象中穿越,而眼前这样经典的晋商遗迹亟待政府或有识之士来保护和恢复,有朝一天忻州的王家大院也能成为老城旅游一景时,忻州人该是何等的自豪。(根据忻州文史资料整理)

悬山顶木结构楼房

二进院院门

院门半掩,难掩满院的杂乱和凄凉。

门斗

西洋风格的边饰,多像今天的石膏线

改窗为门,难显后世人的文明

堵窗为墙,只考虑现代人的实用

门匾上被剔掉的文字,已无法辨认。

被錾掉的影壁墙砖雕纹饰

总檩

过厅转门木雕雀替

三进过厅

残垣断壁掩映下的木楼

花卉纹满工柱礎石

精美绝伦的柱礎石,代表着华夏文明的精髓。

旧门锈锁的守候

木栏杆木雕石榴柱头

木雕垂花

坍塌的影壁墙材料

影壁砖雕竹节边饰

窗棂

鼓型满工寿字狮首缠枝莲,云状镂空底座柱礎石

标准鼓型柱礎石

上房门

搏风板

耳房

隔扇门

阅读 56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