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逊《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并驾齐驱...''这是一本什么书?

 Purefact 2017-10-10


一部被朱自清称为“只逊《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可以并驾齐驱”的奇书,在写成后的两百多年里暗沉深海。后经学术大家冯友兰、著名作家冯沅君兄妹校阅、标点,并力荐力推,这颗“泥土里的珍珠”最终得以重见天日,并享誉盛名。这本书就是清代文学家李绿园所著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紧附其上的,还有一篇用以对读的《家训谆言》,同小说一起,彰显了作者的淑世情怀和育人理念。

李绿园画像


李绿园(1707-1790年),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人。他一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差不多与18世纪共始终。清乾隆元年(1736年),李绿园考中恩科举人。到40岁时,他三次赴京应试,都名落孙山,最后一次科考后,就留京谋职,当了3年教师。后经其学生举荐,他被朝廷选任江浙漕运之职。从此,李绿园开始了“舟车海内”的宦游生涯。晚年他曾任思南府印江县(今属贵州)知县。20年中,他走遍大江南北,阅尽百般风情,也留下了许多诗文名篇,《歧路灯》就是他的代表作。

李绿园代表作《歧路灯》


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一部老少皆宜的劝善小说

《歧路灯》的创作始于1749年,中间李绿园因“舟车海内”一度辍笔,1777年才脱稿,历时30年。小说一共108回,60多万字。


《歧路灯》以明代嘉靖年间社会生活为背景,以“浪子回头”为题材,讲述了开封祥府县萧墙街谭氏家族家庭教育的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叫谭绍闻,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他父亲谭孝移被保举“贤良方正”(举荐选拔官吏的一种,要求有才能、德行好)到北京,而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十二岁中秀才,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李绿园故居


然而,谭绍闻的父亲赴北京就任后,母亲和舅舅便在家给他请了一个不靠谱的塾师,叫候冠玉。这个为躲赌债跑到开封来的“老师”,喜欢看戏,喜欢赌博,就是不好好教人读书。他认为学生不需要读五经,只需要背会几篇八股文章就可以应付科场了。在他的错误指引下,谭绍闻逐渐乱了心性,走向了歧路,终日与匪类和地痞流氓结交拜把,看戏、进赌场,败丧家产的同时,更败坏了原来的家教家风。


在京谋职的谭孝移辞官返乡,见到儿子已被带入歧途,积虑成疾,病倒在家中。临终前,他将谭绍闻叫到病榻前,留下“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遗训,并叮嘱儿子:“你守住这八个字,纵不能光宗耀祖,也不至覆家败门;纵不能兴家立业,也不至弃田荡产。”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是教育的示范意义。李绿园对成长问题的关注,尤其集中在“身边人”的角色上。在小说中,他设计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匪人,他们或是纨绔子弟或是腹黑小人,而主人公谭绍闻的堕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受这些人的诱惑。


有“匪人”,也有“正人”。小说中,谭绍闻最终在他族兄、忠仆以及他父亲老朋友等人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了浪子回头的道路,终于改邪归正,重振家业。

李绿园家训核心要义“用心读书,亲近正人”


《歧路灯》既是教育小说也是世情小说,它的诞生不是李绿园个人想象力的迸发,而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映射。它生动反映了当时教育危机的严重性,生动揭示了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交往不慎、个人意志不坚等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危害。其用意,并非仅仅是揭示问题,正如李绿园在晚年所写的《歧路灯》的自序中所说:写一部男女老少都喜欢阅读的小说,以“发人之善心”。


事实证明,小说发挥了积极作用。“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李氏后人,也成为当地许多子弟的指路明灯。小说还获得不少名家推崇。朱自清评价它:“圆如转环,滴水不漏。”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认为:“《歧路灯》记载一家之盛衰而波澜层叠,使人应接不暇,固有《红楼梦》之长。描写社会人情而能栩栩如活,声色毕肖,则兼有《儒林外史》之长。”

李绿园文化书画展


《歧路灯》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与李绿园曾游历大江南北的经历密不可分,也正因如此,《歧路灯》中的两百多个人物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让人咂摸无穷。再加上李绿园对河南老家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使得他在书中对河南方言把握恰当,大量地道的俗言俚语在他笔下熠熠生辉。不论何类人物,他总能依据其身份、年龄和性格特点,对其言谈话语进行精心描摹,有时甚至连人物的乡音口语也尽力模拟,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担心后代无能继业 81条《绿园家训》警醒世人

 

说起李绿园及《歧路灯》的创作背景,首先要提李绿园的祖父李玉琳。


李玉琳是个穷秀才,家住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马行沟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闹饥荒,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为了生存,李玉琳兄弟带着母亲一起加入了逃荒的队伍。适逢洛阳岁试,李玉琳遣其弟玉玠先带着母亲前往南阳,自己留乡参加考试。考试一结束,李玉琳就急忙揣着仅剩的70枚铜钱,星夜南下寻母,步行400公里仍无母亲的音信。一天傍晚,李玉琳走到南阳方城梅林铺,身无分文,寻亲无果,情急之下,坐在道旁呼天大号,突然见到弟弟玉玠仓皇前来,不禁喜出望外,得以与母亲团聚。由此,李玉琳的孝行闻名遐迩,时称“寻母孝子李”。

李绿园书屋“今有轩”


李玉琳的儿子李甲,即李绿园之父,出生于新安,也是秀才和孝子。母亲因病腿痛,李甲常搀扶着母亲走路,遇雨雪天气则背着母亲出入。此外,李甲还经常买“果栗纳母袖中,小儿女争来索,母笑而分给之”。母亲听力不好,却喜欢听“里巷间好事”,李甲就比画着讲给母亲听,让母亲高兴。“其因时随势以博高堂之欢者,多此类也。”其他子孙们的孝行,也见于诗文传记。


有着如此孝行传统的家族,李绿园为何要穷其一生创作《歧路灯》呢?小说中谭绍闻的父亲谭孝移或许道出了其中缘由:“一个‘怕’字了得,担心后代无能继业。”


小说《歧路灯》的一大特色就是卷首有一篇《家训谆言》,又称《绿园家训》,是李绿园在家塾教育本族子弟的语录,共81条。他的学生转录《歧路灯》钞本时,将之附于卷首,用以对读。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学者欲读《歧路灯》,先读《家训谆言》,便知此部书籍,发聋振聩,训人不浅。”

“今有轩”正门


《绿园家训》内容涵盖读书治学、人格修为、居家教子等诸多方面。它处处借琐小细微之事教化后人,传授起止坐卧、处事交游之道。比如:“与人并坐,不可倒身后靠,摇腿颤脚”,“制裤不宜用葛夏”,否则“几于祼处”。“家中戏具,只可藏围棋二区”,子弟不可“养鹰、供戏、斗鹌鹑、聚呼卢等”。


勿尚体面,以耗积储。体面者,品高,行端,学赡,文美,人自敬之,才谓之体面。若衣冠之鲜丽,裘马之轻肥,仆从之俊干,此不过市井小儿之所谓体面耳,非真体面也。


【译文】


不要因为追求体面而耗费家中积蓄。品德高尚,行为端方,学识广博,文章优美即是体面,人们自然敬重。那些追求华丽衣冠,轻暖皮衣,肥壮骏马以及聪明仆从的,只不过是市井小儿之辈所认同的体面,并不是真正的体面。


尔曹读书,第一要认清这书,不是教我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看圣贤直如父兄师长对我说话一般,方是真正读书道理。


【译文】


你们读书时,首先要认清读书不是为了教我们写文章,考取功名。领悟到读书时圣贤就像父兄师长一样给我教诲的,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


“用心读书,亲近正人”,两百余年过去了,李绿园的作品至今还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书中充满哲理的教育理念、耕读传家的基本规范给予着我们深刻的启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王媛媛丨视频、资料提供:河南省平顶山市纪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