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少湘,江西余干人,85美术思潮期间中国雕塑界最为成功的前卫艺术家之一,吴少湘的早期作品在当时倍受精神压抑和思想空虚的年代,以自己独特、惊艳的造型图式和反叛精神,让人的瞳孔刹那快速放大、叹奇。
![]()
Q:什么作品能让人瞳孔刹那放大,美女吗?色吗?
A:先来看几件代表作品,再发表意见吧。
呼唤系列 – 硕果 1985,红铜
呼唤系列 – 窗 1986,红铜
Q:这些作品,是很有些“性”味……
A:这是你的眼睛看到、直觉得到的表象认识,我们更应该把它们落实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来审视。吴少湘之所以是吴少湘,可不仅仅因为是他表现了“性”。知道艺术圈的大牛们怎么评价吗?
艺术与金钱到底是什么关系?吴少湘雕塑展带来的启示 Q:说来听听。
A:先从艺术上来说,吴少湘80年代的作品,既有亨利·摩尔式的饱满与圆润,也有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无论是女性形体石雕,还是暗喻性的抽象木雕,都具有早期人类雕塑表现女神的性感与原始的特征。这些雕塑不仅吸引我们的目光,而且引发我们触摸的冲动。——殷双喜这番话,说到你心里了吗?
再就思想性来讲,吴的造型多来自女人体、女性器官的造型感觉,是一种性感意象。当时中国刚刚开放不久,性意识的觉醒,是对1950年代以来中国谈性色变的精神历史的叛逆,在精神和审美上具有革命的意义,所以那时他的作品在中国极具先锋性。这个评价来自栗宪庭。老栗还说:“吴少湘这个时期的作品,成为他在中国时期最经典的作品,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对人类青春期性的意象的创造。
吴少湘代表作《钱币》 系列
吴少湘代表作《钱币》 系列
《表情》
这个作品,你看到了什么?它的名字叫做“绳”——难道不是吗?难道真的就是吗?
这个呢?你又想到了什么?它的名字叫做“电话”——难道不是吗?难道真的就是吗? 当这些疑问从你心头升起,艺术家创作的诉求就凸显出来了。 Q:他是要通过这种夸张、隐晦的手法,让观者对生命、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生发出一种特别的思考和拷问。 A:为你点32个赞!高名潞这样评价:吴少湘让他的雕塑语言保持在向现众提供联想和隐喻的层次,决不走向写实模仿。性和身体的形象是非具体的,所以,那种诱惑或者挑衅性都变得具有普遍化和文化批判的意味,而不仅仅是性本身。 Q:这次展览的主题定名是“呼唤”,呼唤什么? A:这个可以让艺术家亲自告诉你——
“呼唤,是80年代,八五时期我最早的一批雕塑主题的系列,另外也跟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系,正好国内刚刚开放,呼唤新东西,呼唤新的精神,呼唤人性。” Q:30多年了,这个呼唤好像还不过时。 A:是这样,甚至还需要更大声呼唤。 Q:艺术家身后的作品,形象看起来很眼熟,断臂维纳斯,看上去是中空的,什么金属片连缀的? A:不是普通的金属片,是钱,金属货币。用钱币为材料创作雕塑,应该是吴少湘的独创了。是在进入90年代、他移居奥地利之后的新的探索和实践,也出了一批著名的作品,《苹果》还被维也纳奥地利国家银行收藏并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Q:最大的金苹果? A:苹果,在西方文化的语境里,可不是个简单的东西,来源于《圣经·创世纪》的传说大家都很熟悉了,它包含性的隐喻。 Q:这些钱币雕塑作品,都具有金光闪闪的外表与空洞的躯壳,为什么这样表达?或者说,这样做想表达什么? A:有句话曾经很流行,“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事实上,艺术品在消费时代,真的几乎成为世俗世界中的百分之百的金钱替代物。用这种创作手法,吴少湘还复制了收藏现代艺术品最多、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著名藏品,他这个系列的作品,可以说把握了消费文化的某种要害的观念,也传递出他对现代艺术品商品化的讽刺和反思。
这个作品叫《爱的象征》,殷双喜这样来释读:《爱的象征》具有双重的金钱符号能指的转换。首先是将金钱转换为艺术品,使金钱虚化,并与爱之心形成一种话语意义的对立性并置,即爱是一种奉献,甚至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但同时这样的艺术品作为可以购藏的对象,又具有商品的属性,它是可以用价格来标示和衡量的,一旦出售,它确实会成为一种金钱的物质载体与标识物。
Q:这个马桶,还有小便器都贴满了美元,它跟杜尚的代表作品《泉》有什么关联? A:的确有关联。
杜尚的《泉》1917年首次亮相,几乎一个世纪了,它一直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作品,也成为20世纪引发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一。哲学家约翰·帕斯莫尔(John Passmore)总结道:它是“一起对艺术界进行消费的恶作剧”,却被许多人严肃对待。 吴少湘的这件作品,显然也是对这件作品的解构——杜尚,从本身来讲,他没把艺术家身份看那么高、也没把这作品当一回事。但是好玩的是:别人当回事,甚至把它当成了“圣物”,博物馆当成镇馆之宝……艺术的成败往往脱不开商业的推动。而杜尚到了晚年,也没能免俗,坚持了一辈子,还是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低了头——又把自己早期的作品复制一遍。吴少湘就用这个方式来调侃——神一样的存在,也终归脱不了钱的影响,借此对流行的西方艺术展开反思。
Q:现在网络发达,各种冲击各种无下限的露、透,艺术表达形式的冲击力似乎并不像80年代冲破禁锢时那样强烈了。 A:90年代末期和2000年初有一段中国刮写实风,很多艺术家做写实的包括性的表现直接是人体岔开腿,刺激反而没那么强;而抽象的隐喻性的雕塑,因为有传统经验在里面,不是那么直接,有象征性,反而永远有力度在。 Q:非表面化的,符号有隐喻性,有象征意义,应该是更高一层的表达吧? A:有很多艺术流行很庸俗化了,像中国现在谈性不像80年代谈性,80年代谈的是性感,现在谈性,直接是性欲,表现性的那种赤裸裸,而不是追求那种抽象传达的性感,艺术家不该这样。 Q:这又是个什么?什么材质的? A:这也是一件充满象征意味的雕塑,不那么直接,只能领会,可以多重解释。最重要的是,它的材料是过期的杂志报纸。 用纸当材料做雕塑,也是吴少湘的新创意。之所以选择旧报纸,也有着艺术家的深刻思考:中国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艺术家解决不了什么,起码能提出这个问题,通过艺术关注,这个纸你不乱扔还能做艺术品,可以节省材料。中国好多艺术家浪费太大,做一个展览基本就是造垃圾,这个本身就是垃圾,即使抛弃也不影响社会和环境。
|
|
来自: 昵称14385615 > 《书馆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