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神仙”,特指“被神化了的人物”,具体地说,就是明教的五散人。 明教的组织架构类似金字塔:教主之下是逍遥二仙,逍遥二仙之下是紫白金青四大护教法王,护教法王之下是五散人,五散人之下又是五行旗各正副掌旗使。由于这环环相扣的人事关系,保证了明教拥有强大的统御能力,教主教众万众一心,发号施令如臂使指,为最终推翻元廷奠定了基础。 逍遥二仙、四大法王,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虚构的,但五散人却是虚实结合、实多虚少:彭莹玉是响当当的反元义军首领;周颠、张中、冷谦史载有传;唯独说不得是个例外,他的原型是五代后梁时期的布袋和尚,并没有生活在元末明初。 根据金庸的设定,五散人中彭莹玉最富智计、说不得轻功最好、冷谦武功最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半疯不癫的周颠和着墨不多的张中则难以准确定位。 彭莹玉 先说彭莹玉。 彭莹玉俨然是五散人中的隐形领袖、张无忌的副职军师,为明教的出谋划策出了不少力。历史上的彭莹玉是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原名彭国玉,是元末南派红巾军的创始人之一。 彭莹玉的祖、父都是坚定的佛教徒,在彭莹玉10岁时,送其到附近的慈化寺出家。在常年礼佛生涯中,彭莹玉先精研医术,后改投弥勒宗,打着治病救人的旗号传播反元抗争的理念。 倚仗高超的医术,彭莹玉在传经布道过程中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信徒众多,而且成了袁州白莲教的教首,被尊称为“彭祖师”。在彭莹玉的大批追随者中,周子旺是个杰出人物。在小说中,常遇春的先主公周子旺是彭莹玉的师弟,但历史上,周子旺却是彭莹玉的大徒弟。 至元4年(1338年),彭莹玉、周子旺发动了“袁州起义”。在起义之前,彭莹玉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他亲手绘制了一种前心后背书写“佛”字的战袍(以下简称“佛字衣”),宣称穿上这种衣服,就会得到弥勒佛的佑护,拥有了刀枪不入的超能力----义军上下对彭祖师的话深信不疑。 五千“佛衣军”杀向了重兵把守的袁州城,悲剧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义军领袖“周王”周子旺被俘遇害,全家遭株连,两个儿子周天生、周地生也都被杀害----不知道常遇春保的这个“周公子”是天生还是地生了。 彭莹玉在袁州事败后,侥幸逃脱,隐姓埋名流落到江淮、江西、两湖各地,继续组织地下反元活动。 彭莹玉蛰伏13年后,于1351年在安徽巢湖起义,响应韩山童、刘福通的颍州红巾军。由于巢湖义军实力弱小,随时有被元军消灭的危险,恰好此时彭莹玉的又一徒弟邹普胜前来拜访,邀请师父西去湖北蕲水、黄州一带,辅佐徐寿辉开创霸业,彭莹玉权衡再三后,欣然受命。 1351年10月,徐寿辉、邹普胜、彭莹玉、倪文俊四人率领白莲教徒在蕲水、黄州一带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徐寿辉身登大宝当了皇帝,也不亏待手下的兄弟们:加封彭莹玉为军师,倪文俊为元帅,另有四大名将: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和傅友德。 这四大名将中,邹普胜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官封太师,他和丁普郎、赵普胜都是彭莹玉的得意门生,在白莲教徒中以“普”字排辈(白莲教徒按照“普觉妙道”四字排行)。元末明初名字中带个“普”字的名人特别多,除了上述三位,还有欧普祥、项普略、杨普雄、陈普文、李普臣等人,都是白莲教徒中的风云人物。 天完政权起事之初,倒也国如其名,“压过大元一头”,从湖北一路攻克江西、安徽以及江苏的部分州县,直到浙江杭州,横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天完势力的日渐强盛,元廷开始了四面重兵镇压:1352年11月,天完义军遭元将也先帖木儿、三旦八、佛家闾、八失麻失里等部合击,损失惨重,丢失了大部分城池。1353年,天完政权的“首都”蕲水被元军攻破,徐寿辉逃到黄梅县暂避风头,而关于彭莹玉的结局,史料有战死和失踪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1353年彭莹玉率部转战江西,攻克高安。11月江西右丞火你赤督部围攻高安,彭莹玉寡不敌众、城陷被俘、不久被杀。 第二种说法是彭莹玉在蕲水被破后,趁乱携带大批珠宝不知所踪,从此再也没有露过面。 吴晗曾写过一本书《明太祖》(后改名《朱元璋传》),在解放前的老版本中,他设定彭莹玉失踪,而在解放后的新版本中,重新设定彭莹玉的结局是战死,因为这么坚定的革命者,怎么可能是个可耻逃兵?两相对比,十分有趣。 我个人是支持失踪说的。《明史》中对彭莹玉语焉不详,在“陈友谅列传”部分只有一句“袁州僧彭莹玉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从此再无下文。可见如果彭莹玉战死某地,《明史》不会无载,且按照彭莹玉的忽悠本事和逃跑前科,失踪一说无疑更为科学、合理。 说不得 再说五散人中的另外一个和尚说不得。在小说中,彭莹玉和说不得虽然都是出家的和尚,但“偏偏这两人最具雄心,最关心世人疾苦,立志要大大做一番事业”,彭莹玉倒也当得起这份褒奖,说不得却真是“说不得”。 因为说不得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名,所以彭莹玉、冷谦、周颠和张中是实际存在的,而说不得是个有原型的虚拟人物。 布袋和尚说不得的原型人物是五代后梁时期的僧人契此(号长汀子),契此是浙江奉化人,在奉化岳林寺出家,身材矮胖、大腹便便、整天背负一只大布袋而笑口常开,像极了佛教菩萨中“大肚能容、开口常笑”的弥勒佛。今天奉化溪口雪窦寺还因此成为弥勒佛的道场。 契此虽然半疯不癫游戏人生,但与人谈论福祸吉凶却往往灵验无比,故而在民间逐渐神化,被视为弥勒佛降生。又,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宗教背景是融合了摩尼教、弥勒教等教派的白莲教,故而金庸在设定五散人时,将弥勒佛造型的说不得忝列其中,也是十分妥贴的。 冷谦 五散人中的冷谦是个另类:首先他的武功最高,其次他惜字如金,轻易不开口说话,是个标准的没嘴葫芦。 历史上的冷谦是个博学多才的艺术家道士(号龙阳子),尤擅音乐、美术、养生,在这几方面造诣极深。关于他的籍贯,史料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杭州人,有说是嘉兴人,有说是武陵人。而冷谦的生卒时间也难以考证,但基本可以确定活跃在元末明初的中华舞台。 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礼乐大典,听说冷谦“知音(律),善鼓瑟”,故而“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可见冷谦的音乐水准极高。冷谦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今已佚;又著《琴声十六法》,至今尚存。 明末清初姜绍书所撰之《无声诗史》记载:“仙人冷谦……与赵子昂(孟頫)游四明卫王府,睹唐李将军画,忽发胸臆效之,不月余,山水、人物,悉臻其妙……所画《蓬莱仙弈图》,尤为神物,图后有张三丰题识,二仙之迹,可称联璧。先生于永乐中有画鹤之诬,隐壁仙去。” 冷谦还于养生术颇有研究,提出“嘘、泗、呵、吹、呼、嘻”六字延年要诀,所著《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著,理论全面、见解独到,到今天依然还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多才多艺的冷谦到了明清两朝,已经被神化了,后人对其事迹,多有穿凿附会,这和小说中沉默寡言的冷面先生形象相去甚远。 周颠 周颠和张中是江西同乡,合并在《明史·列传187》“方伎”篇,与张三丰毗邻而居。 周颠,江西建昌人,据说是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人,14岁时得了疯癫病,整天在南昌闹市“告太平”。朱元璋和陈友谅争霸南昌城,周颠投奔朱元璋,在朱元璋面前干了不少匪夷所思的神道事迹:绝食一月而不死、借来东风送战船,故而也遭受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将其放入大缸,置于柴薪之上点火焚烧,但周颠毫发无损,朱元璋又惊又怕,不敢再下毒手。 鄱阳湖大战前夕,朱元璋忐忑不安,问卜周颠此战胜负如何。周颠正色道:“能赢,上天没给陈友谅安排皇帝宝座”,或许是因为这种“精神胜利法”,朱元璋军军心大振、士气高涨,以弱胜强一举击溃了陈友谅的大军,奠定了明朝开国的根基。 《大明英烈传》中周颠曾抱着朱元璋逃离王船,避开了陈友谅火炮轰击,周颠对朱元璋有着救命之恩、救驾之义。所以朱元璋对周颠也有所回报:亲自撰写了《御制周颠仙人传》,命中书舍人詹希庾勒石庐山,供后人录出刊行。 周颠最后在朱元璋称帝后隐居民间,不复出现,虽然朱元璋多次派人去找他,但都无功而返,周颠也由此避开了明初的政治清算运动,算是结局不错。朱元璋在位最后几年,一直对周仙人念念不忘,感慨“要之天地间自有一种仙风道骨,但仙凡隔路,不可力致而强为也”,言语之中,充满了无限的追思和惆怅。 张中 铁冠道人张中在小说中是个若隐若现的边缘人物,既没有彭莹玉的智谋,也没有说不得的豪放,既没有冷谦的个性,又没有周颠的另类,是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 但历史上的张中却多姿多彩得多。张中,名贞常,字景和,1294年生,江西临川人,和前朝王安石是同乡。《明史》说他“少应进士举不第,遂放情山水。遇异人,授数学,谈祸福,多奇中”,也是个江湖术士一般的人物。 和周颠一样,张中也被朱元璋纳于帐下听用,他成功预言了豫章血战、康泰反叛、北门伏兵、南昌城围等事件,更在鄱阳湖大战中一口断定陈友谅阵亡、常遇春生还,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令人惊叹。不仅如此,他还预言朱元璋必登帝位、徐达寿数不长、蓝玉暗藏反心,这些也都被历史所一一应验。 张中算卦命中率极高,用今天的眼光看,一方面固然是运气很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张中观察生活的仔细、深入,他的这些预测,与其说是仙人算卦的神奇,不如说是洞若观火的深邃。《明史》记载“(张中)为人狷介寡合。与之言,稍涉伦理,辄乱以他语,类佯狂玩世者”,可见装神弄鬼、顾左右而言他、东拉西扯这些江湖术士惯用的手法,张中是深谙其道。 当然张中也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极高,著有《铁算心易》一书,内容包含太华派数理和皇极声音数等,具体事迹可参阅《江宁府志》、《江西通志》等古籍。 张中最后的结局是“投水诈死”,《天龙八部》中的阿紫也这么干过,避开了耶律洪基的迫害。可见他也受到周颠的启发,远离已经富贵齐天的主公朱元璋,避免了被清算的可能。像他这样声望如日中天的江湖术士,对皇权的稳固是个极大的隐患,朱元璋不会袖手不管。 总结 纵观明教五散人的历史履历,他们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在元末明初那个风云激荡的舞台上,不论是义军首领、艺术家、江湖术士,都避免不了时代大潮的冲击,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那场轰轰烈烈的群雄割据斗争中。《倚天屠龙记》小说将他们汇聚在明教中,携手并肩、驱逐暴元,也实现了历史未竟的遗愿。 如果给五散人简单编个口诀,我觉得“造反头子彭莹玉,书画双绝是冷谦,铁嘴半仙看张中,半疯不傻数周颠”十分符合人物特征,四个实际存在的人物加上虚构的“布袋和尚说不得”,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五散人团队,给广大金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节选自《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增订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