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身世之谜 陈家洛走上两步,望住他脸。乾隆只觉他目光如电,似乎直看到了自己心里去,不由得慢慢转开了头,隔了半晌,听得陈家洛道:“哥哥,你到今日还不认我么?”这句话语音柔和,声调恳切,钻入乾隆耳中,却如晴空打了个霹雳。 ----------------------《书剑恩仇录》第11回 《书剑恩仇录》这部小说的主要矛盾就是陈家洛和乾隆这对兄弟之间的家国矛盾:乾隆是内阁学士陈世倌的长子,被胤禛(雍正帝)秘密抱养到王府,最终成为满清进关后的第四位皇帝;陈家洛是陈世倌的幼子,认红花会创会首领于万亭为义父,拜天池怪侠袁士霄为师,毕生追求“兴汉反满”(旧版小说是“反清复明”),以推翻满清为己任。 在六和塔上,乾隆和陈家洛终于兄弟相认、化敌为友,但最终,乾隆还是贪恋富贵,做出背信弃义的举动:围捕红花会。红花会大闹禁宫后,无奈远走回疆,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小说将乾隆设定为海宁陈家的后裔,并非金庸先生首创,而是早有渊薮:《满清外史》(天嘏)、《清宫十三朝演义》(许啸天)、《清史通俗演义》(蔡东藩)、《清宫词》(钱塘九钟主人)等作品,早就或明或暗地将乾隆设定为海宁陈阁老之子,金庸作为海宁人,从小耳濡目染,故而将此传闻写进他的处女作,也丝毫不以为奇。 但在历史上,爱新觉罗·弘历却是十足十的满洲人,和海宁陈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乾隆出生的档案,被清清楚楚记载于清代《玉牒》中: 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生,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所谓《玉牒》,即皇室家谱。中国最早的玉牒可以追溯到唐朝,此后宋元明清列朝均继而承之,视为保证皇室血统纯正性的最权威档案。清代《玉牒》始于顺治13年(1656年),分帝系(黄带子)、支系(红带子)两类,有清一朝,共编纂、修订、更新《玉牒》达28次之多(含民国时期的两次),收录爱新觉罗子孙后裔共十余万人,是不折不扣的“皇皇巨著”。 今天,这部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被妥善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共2600余册的人口资料,静静地躺在档案馆见证着岁月的飞逝变迁…… 除了清代《玉牒》,《清史稿》也明确标明“弘历,世宗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邸”。两部最权威的档案,都证明乾隆是正宗的满族后裔。 有读者会提出异议:如果乾隆确实是汉人,那么实属皇室顶级机密,知情者寥寥,史官不会知道真相,故而存在档案造假的可能性。 这个问题,需要从雍正的掉包计动机去分析。 雍正得位是否“正大光明”,数百年来被广为质疑,“九龙夺嫡”,皇四子胤禛不是最具实力的,他能最后胜出,是不是将“传位十四皇子”添了一笔变成“传位于四皇子”? 这些传闻都已经证实是空穴来风,康熙的遗诏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且繁体的“于”写作“於”,谣言不攻自破。 雍正是靠着低调、仁爱、大度和年长的因素登基为君的,当然,除了“年长”一条,其余的都是伪装。 康熙执政晚年,皇太子党、皇长子党、皇八子党各自抱团对抗,皇四子胤禛超然世外、明哲保身,不参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胤禛在避开皇储争夺战的同时,诚孝父皇、专治实务,多次参与重大政治事件:祭祀皇陵、巡视天下、察看水利、勘察粮仓、远征西北、主持科举,等等。 关键的是,这些工作,都是胤禛在弘历出生前就已经完成的,换句话说,胤禛以其“德才兼备”形象,早就获得了康熙的注意,得到重用,被列为皇储有力争夺者之一。 故而,胤禛并不需要弘历这个儿子来“辅助”自己登基,虽然,弘历确实很得祖父喜爱。 偷龙换凤、以假乱真这种事情,收益固然巨大,但风险同时并存,胤禛的政敌不少、眼线巨多,如果泄密引起雷霆震怒,轻则贬为平民,重则满门抄斩,百里存一的成功可能性,一贯小心谨慎、沉稳干练的胤禛不会选择这条路。 再退一步说,胤禛成为雍正后,完全可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其他亲儿子,如弘昼、弘瞻----如果弘历真的是“假儿子”的话。在古代中国,哪怕在当代,“血统纯正”的观点是极少有人能够不在意的,更何况“天潢贵胄”的皇室家族?胤禛难道不怕百年后去地下,爱新觉罗列祖列宗会找他算账么? 综上,弘历是胤禛的亲生儿子毫无疑问,所谓的“乾隆本是汉家子”只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罢了。乾隆六下江南、四次驻跸海宁陈家,只因陈家是江南望族、朝廷股肱,和“回乡省亲”牵扯不上什么干系。再说“爱日堂”和“春晖堂”两块匾额,据孟森先生考证,都是康熙御笔,分别是康熙39年和康熙52年,康熙皇帝赏赐给海宁陈家的陈元龙、陈邦彦二人的,表彰二陈的父母教子有方,和陈世倌毫无关系。 《书剑恩仇录》小说中还提到了福康安和香香公主二人,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事实证明,并无确切的证据;而香香公主也不是香妃(容妃),金庸先生自己在后记里也澄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