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安与《梁祝》

 微风中的绿叶 2017-10-10

谢燕颉
(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妇幼皆知,耳熟能详;入情入景,感人之深;升华灵魂,百看不厌。《梁祝》故事源于何地?起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说浙江宁波有庙且有墓,苏宜兴有读书处且有墓,山东曲阜有读书处,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皆有墓,山西蒲州戏中对白表明梁祝是蒲州人氏,江苏苏州《柳荫记》戏中对白表明梁祝是苏州人氏。
就是方志,也有记载。如宋王象之《四明志》、罗浚《四明志》、元袁桷《四明志、明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张时彻《宁波府志》、陆应阳《宁波府志》、清康熙闻性道《鄞县志》、雍正万经《宁波府志》、乾隆钱大昕《鄞县志》、咸丰周道遵《鄞县志》、光绪徐时栋《鄞县志》,但为文很短,大同小异。
只有传记,记述略详,其中北宋李茂诚《义忠王庙记》最具体、详细:
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
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
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
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鄮城廊头马氏,弗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鄮令。婴疾弗瘳,嘱侍人曰:“鄮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
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
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鄮,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
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
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
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文谥忠,以祀以禋,名辉不朽,日新又新。”(见清闻性道《鄞县志》)
闻性道,字天乃,明崇祯宁波人,编《贺监纪略》四卷,小说《四明龙会》一卷,《环流草堂集》,并传于世。
李茂诚,北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明州(今宁波)郡守(知府),修纂《明州图经》。
(二)
此文的大意是:
梁山伯(352—373),名处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母亲梦见巨日穿身,因而怀孕十二个月,于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三月一日诞生。
自幼聪明智慧,长大后入学读书,最喜欢研读《三坟》、《五典》之类古籍。为了拜一个名儒为师,准备渡过钱塘江北上,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这个少年容貌举止端庄大方,背着书箱,打着雨伞。乘船渡江航行时,他们又坐在一起。于是梁山伯问道:“您是谁?”答道:“姓祝名贞,字信斋。”问道:“来自何方?”答道:“上虞家乡。”问道:“到哪里去?”答道:“就在附近的老师那里。”还从容大方地与他讨论了有关学问的重点要点,并表现出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于是梁山伯就说:“我们既然家山相连,恕我不太灵敏,想攀龙附凤,希望您不要见怪。”于是二人快乐地一同前往老师处共同读书。
他们在一起学习了三年,祝英台因为想念父母亲而先回去了。二年后,梁山伯也回家省亲去了。他取道来到上虞,前去造访祝英台,至此一问竟然没有一个人认识。只有一个老翁突然大笑道:“我知道了。既然说他善于作文,那应是祝九娘英台小姐吧?”于是让梁山伯跟着他上门去求见。两人见面后只是赋诗言欢,后敬酒而别。弄得梁山伯心中怅然,怎么到这时才知她是个女子。
离别后梁山伯更敬重祝英台纯洁贞洁,回家后就告诉父母请人前去求婚,只是无可奈何的是,她已经许配鄮城(在今浙江省鄞县东)廊头姓马的人家,已不能再实现其愿望了。于是梁山伯喟然长叹道:“生前当觅求封侯,死后当受人奉祀,区区苦短人生,哪里值得如此计较?”
后来东晋简文帝司马昱(371—372)下诏要求天下推举贤能,于是会稽郡就以德才兼备的梁山伯去应召,而授以鄮县县令。但是此时他正患病在身且久不痊愈,于是就嘱咐服侍他的人说:“鄮县西清道源有个九陇墟,可我的为营葬之地。”说完就瞑目而逝。这日为宁康元年(373)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没几天,会稽郡人就为他营了建坟墓并予以安葬。
又过了一个明年,即宁康三年(375)乙亥三月丙子日,这一天正是祝英台出嫁去马氏,她乘着水流向西而来,当时波涛汹涌,花轿船航行在旋涡中打转,不能继续前进。这时有人惊骇地问撑船的船夫,他就用手一指说:“别的没有什么问题,应该就是县令梁山伯的新坟,这些难道不是很让人奇怪的吗?”祝英台听后于是来到梁山坟墓进行祭奠,她不禁因悲哀痛心而失声恸哭,突然坟地豁然裂开,她也就被埋葬在里面。随从的人大惊,并拼命地抓住她的裙子,只是裙子被大风撕裂,如同彩云飞舞,随风飘到董溪西边的岛屿后才坠落地上。马家立即将此事告诉了官府,要求打开棺椁找回媳妇,但是因为坟墓有巨蛇在护卫,而至终也没有结果。会稽郡因为事情大过奇异而上奏朝廷,东晋太傅谢安也上奏皇上,请求将坟墓封为“义妇冢”,并刻石立碑于大江左岸以志。
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丁酉秋,五斗米道首领孙恩领导起义军侵犯会稽,他们一到鄮县,当地同党就将朝廷所立石碑丢弃到大江中。当东晋太尉刘裕率兵前来讨伐他们时,梁山伯夜里送梦给刘裕,说要对他给予帮助,真的到了夜晚只见果然报警的烽燧四起照耀得一片辉煌,兵器甲胄也同时隐约可见,于是朝廷官兵把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并逃遁到大海中去了。刘裕为了嘉奖梁山伯而上奏圣闻,晋安帝司马德宗亦以梁山伯相助而显示出豪雄气概,于是褒奖梁山伯而封他为“义忠神圣王”,并诏令有关部门予以立庙纪念。
古越国这里有座梁王祠,西边岛屿还有前后二个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是遇上旱涝灾害或瘟疫急性传染病,商贾在旅途中遭遇不测,只要祈祷于他,也常有应验。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六月,皇上赵佶下诏编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看来此事真实,而且有据可考。
记载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以纪念传承其永垂不朽如此而已。今特为他撰辞说:“生前一同尊守师道,坚守人生正确伦理。死后则同葬墓穴,天作地合其美满婚姻。神祗有功于国家,也有恩惠于人民。谥为文或谥为忠,以祭祀或以诚心,声名光辉,永垂不朽,日新月异,万象更新。”
(三)
据南朝齐《善卷崇记》载:
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崇,怒高山。赎,用财物换回抵押品;用行动抵销、弥补罪过。
齐武帝萧赜(440—493),字宣远,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昭皇后刘智容,南齐第二任皇帝,482年―493年在位。建元元年(479),被立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齐高帝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去世,终年五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葬于景安陵。
传说梁山泊也是被齐和帝萧宝融(501—502)谥为“忠义”的,并令衙门有司在鄞县建筑忠义神庙,以享四时祭祀。
齐和帝萧宝融(488—502),字智昭,齐明帝萧鸾第八子,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母明敬皇后刘惠端,南朝齐最后一位皇帝。初封随郡王,后改封南康王,历任冠军将军、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等。中兴元年(501),萧衍发兵攻打萧宝卷,并立萧宝融为帝。萧衍进入建康后,便将萧宝融于中兴二年(502)接入建康。同年,萧宝融封萧衍为梁王,不久萧衍以萧宝融名义杀害湘东王萧宝晊兄弟,后又杀掉齐明帝其他的儿子。不久萧宝融便被迫禅位与萧衍,南朝齐至此灭亡。 萧衍即位后,封萧宝融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宫室供其居住。不久,萧衍派人杀害萧宝融,时年十五岁,追尊齐和帝,葬于恭安陵。
《梁祝》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元帝萧绎《金楼子》一书。据明代徐树丕《识小录》说:“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可惜二书均已失传,无从查考。
梁元帝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皇帝(552―554在位),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四)
唐李蠙《题善权寺石壁》诗云:
四周寒暑镇湖关,三卧漳滨带病颜。报国虽当存死节,解龟终得遂生还。容华渐改心徒壮,志气无成鬓早斑。从此便归林薮去,更将余俸买南山。
其序曰:
常州离墨山善卷寺,始自齐武帝赎祝英台产之所建,至会昌以例毁弃。唐咸通八年,凤翔节度使李蠙闻奏天廷,自舍俸资重新建立。奉敕作十方禅刹,住持乃命门僧玄觉主焉。因作诗一首,以示亲友,而题于石壁云。(见明《善权寺古今文录》)
离墨山,地处张渚镇善卷村,应是善卷山。有散仙钟离墨云游至此见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遂在这里的一座山上修炼,后来修成正果,羽化而去,当地人为纪念他名之。
李蠙,原名虬,字懿川,唐陇西(今甘肃)人,中进士,官中散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昭义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大司空,赐紫金鱼袋。曾于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在善卷寺(时称广教禅院)读书“赴举”,咸通八年(867)六月十五日,向懿宗皇帝慷慨上疏,要求用自己的俸禄收赎善卷寺产,懿宗当即批准,并于六月三十日责成“浙西观察使速准此处分”。收赎了善卷寺后,命门僧玄觉为住持,对善卷寺进行修复与扩建,并将自己的奏疏、皇帝的敕命、自己的谢表及赎善卷寺文告均刻于石上,晓喻衲僧信众。同时写下了《题善卷寺石壁》这首诗,讲述了善卷寺重建的“因缘”。捐钱造祝陵玉带桥。明沈周《玉带桥》诗云:“玉带山前玉带桥,造桥带解相公腰。解来要作千年计,彼一条件非此一条。”诗序说:“玉带桥在寺门西南,唐李丞相舍玉带而建,故有此名。”李蠙逝世后葬祝陵青龙山上。
据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即《十道志》载:
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梁载言,博州聊城人,约唐武后天授中前后在世。武后尝令吏部糊名考选人判,梁载言与王适、刘宪、司马锽相次判入第二等。历凤阁舍人,专知制诰。唐中宗时,为怀州刺史。梁载言撰《具员故事》十卷,《十道志》十六卷,《均旧唐书文苑传》传于世。
前面李茂诚《义忠王庙记》说:“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
据唐张读《宣室志》载: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其告父母为聘,而祝氏已事(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张读(837—?),字圣用,深州陆浑人,唐大中六年(852)进士。有俊才。累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典贡举,时称得士。位终尚书左丞。著有《建中西狩录》十卷,《宣室志》十卷,(《新唐书志》及《四库总目提要》)传于世。东晋宰相谢安表彰其墓为“义妇冢”。
据南宋乾道五年(1169)张津《四明图经》引唐朝梁载言所撰《十道四蕃志》载: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清翟灏《通俗编》《梁山伯访友条》也引用了张读氏这篇文章。
宋顾逢《题善权寺英台阁》云:
英台修读地,旧刻字犹存。一阁出霄汉,万松连寺门。
洞深云气冷,池浅鹿行浑。山下流东水,风雷日夜吟。
旧刻,指“祝英台读书处”石刻。一阁,指祝英台。风雷,泉水,自小水洞出,绕英台阁,园通阁,涌金亭山涌金桥入桃溪,地势倾斜,泉水抨出涧石如风雷鸣,日夜不停。
顾逢,字君际,号梅山樵叟,是宋代吴郡人,擅长五言诗,其居室称“五字田家”。有《船窗夜话》,《页暄杂录》,《诗集》传世。
南宋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云:
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
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内戏澄湾。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常州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薛徽言子。历仕鄂州武昌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薛季宣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永嘉事功学派先志。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据南宋咸淳四年(1268)史能之《咸淳毗陵志》载:
祝陵在善卷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史能之,字子善,浙江四明人,进士出身,常州知州。
(五)
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宜兴县志》载:
善权禅寺在县西南五十里,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创建。
据明张岱《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载
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
张岱(1597—1685),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晚明小品集大成”之誉。
据说梁祝二人曾在济宁市邹城市峄山读书,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据明冯梦龙《情史》卷十“祝英台”载:
梁山泊、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以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效劳,封为“忠义”,有司立庙于鄞云。见《宁波志》。
吴中有花蝴蝶,橘蠹所化,妇孺呼黄色者为梁山泊,黑公者为祝英台。俗传祝死后,其家就梁冢焚衣,衣于火中化成二蝶。盖好事者为之也。
冯梦龙(1574-1646),明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明邵贤《游善权》诗云:

十里松涛响入空,禅林深隐翠微中。碧鲜旧宅名犹在,玉柱灵根句亦工。

山列九峰千古秀,水分双洞一溪通。三生宰相今何许,抚景长吟思不穷。

三生宰相:指唐李蠙,宋李纲、李曾伯,三相皆与善权寺有贡献,有诗称:“一姓转身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因缘”,

邵贤,字用之,明成化四年举人,成化八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

明程敏政《送方策住善权》云:

上刹新闻任辨才,一舟南去水如苔。再传衣钵诗宗远,独擅溪山画障开。

草没仙人烧药灶,花明丞相读书台。病夫久欲捐荤饮,春焙还能数寄来。

程敏政,字克勤,明代浙江新安人,成化进士,直讲东宫,官礼部右侍郎,著有《宋遗民录》、《篁墩集》等。

明沈周《碧鲜庵》云:

碧鲜庵在善权三生堂西北石壁,旧传祝英台读书之处,唐李丞相尝就读于此。

李相读书处,犹疑白石房。但无坡老记,名籍碧鲜长。

李相,指唐大司空李蠙。坡老,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代长州(今苏州)人,曾寓居宜兴蜀山。工诗词字画,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卒年八十三,著有《客坐新闻》、《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等。

明沈周《唐殿》诗云:

一殿千年属唐构,义传山衲至今存。燎毛富贵看华屋,我为人家慨子孙。

义传,谓祝英台死后在东晋年间,由谢安奏请赦封“义妇”,善权寺的僧人们以为荣耀。

明吴仕《游善权》诗云:

离墨西来气郁葱,金堂突兀起云中。巉岩尚有风雷迹,刻画谁知造化工。

人境鬼区元不远,碧天沧海宛相通。何时更结长生侣,谩向仙源一细穷。

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是明代宜兴人,正德九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著有《颐山私稿》。

据江苏《宜兴县志》谷兰宗《祝英台近词并序》载:
阳羡善权禅寺,相传祝英台宅基,而碧鲜岩者,乃与梁山伯读书之处也。
祗今音杳青鸾,穴空丹凤,但蝴蝶满园飞去。
谷兰宗,明朝嘉靖宜兴县令。
(六)
据清曹秉仁《宁波府志》卷三六载:
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二年,山伯方归。访之上虞,始知祝女子也,名曰英台。山伯怅然,归告父母求姻,时祝已许郧城西清道原。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祝闻有山伯墓,临冢哀恸,地裂而埋璧焉。马言之官,事闻于朝,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
据清雍正四年(1726)《重刊宜兴县旧志》载:
善权寺在县西南五十里善权山,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
善权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 昔人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
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地善酿陈,克有祝陵沽酒清若空之句。
碧鲜庵一名“碧鲜岩”,今石刻六字已亡(祝英台读书处),惟“碧鲜庵”长碑三大字,字形环玮,谓是唐刻。碧鲜本竹名,碑刻现在。
据清光绪八年(1882)《宜兴荆溪县新志》载:
其读书处称“碧鲜庵”,建元间改为“善卷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刻“祝英台读书处”,寺立脚点里许,村名为祝陵。
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此东晋永和时事也。
善卷山有“碧鲜岩”,为祝英台故宅,后改为寺,俗称“善权寺”,左侧有冈曰青龙山,唐司空李蠙墓在焉。
据清邵金彪《祝英台小传》载: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蝶尚谓“祝英台”云。
邵金彪,宜兴人,道光岁贡。
据清俞樾《茶香室四钞》引邵金彪《祝英台小传》载: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曰:“儿当出外游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遂偕至义兴善权山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与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父母,以妹妻君。”然实则以身许之也。梁自以家贫,羞涩畏行,遂至愆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僮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也。”梁惊悟,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一揖而已。梁悔念成疾,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堕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封为义妇。此东晋永和时事也。今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
义兴郡,西晋太安二年(303)至永嘉四年(310),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市东)周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晋廷为表彰其功,置义兴郡(304—589),下辖阳羡、国山、临津、义乡四县,短暂管辖过永世、平陵(析自永世县)两县三年,后增加绥安县,合七县。南朝宋泰始四年(468),义兴郡属南徐州(治今镇江)。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义兴郡共持续286年。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四十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清史稿》有传。

清许大就《祝英台碧鲜庵》诗云:

女慕天下士,游学齐鲁间。结友去东吴,全身同木兰。

伯也不可从,洁已殉古欢。信义苟不亏,生死如等闲。

蛱蝶成化衣,双飞绕青山。舍宅为道院,祝陵至今传。

当年梳妆台,即汉风雨坛。嵯峨石壁下,遗庵名碧鲜。

春秋荐草藻,灵响来珊珊。晴天披石发,恍惚见云鬟。

许大就,字岂凡,是清代宜兴人,副贡生。少贫奇慧,家徒壁立,不求仕进,工诗古文。

清史承豫《荆溪竹枝词》诗云: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在宜兴,每年农历 328日,数万蝴蝶汇集于碧鲜庵处,乡人称之为“蝴蝶会”,其中特大的黑色蝴蝶,宜兴人称之为“祝英台”。

史承豫,字衍存,是清代宜兴人,诸生。工诗文,著有《苍彐斋诗文集》、《荆溪风雅》等。

清朱受:《荆溪竹枝词》诗云:

丛筠秀木绿成围,零落妆楼委夕晖。

生小祝英台下住,惯看蝴蝶作团飞。

朱受,字敬持,是清代宜兴人,少聪颖好学,工诗。乾隆二十七年举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户部福建司主事。著有《书绅录》、《深柳堂吟卷》等。

清杨丹桂《祝英台墓》诗云:

春草满岩阿,抱霞修帔多。花飞埋艳骨,月吐对新蛾。

落日传湘竹,回风傍女萝。空山无限恨,川上忆临波。

杨丹桂,字荣望,是清代宜兴人,乾隆三十九年本省乡试中试,著有《廉□堂诗文钞》及杂著数十卷。

清吴鸾《周燕亭景辰游善卷洞观国山碑亭及吴自立大石作》诗云:

犹记年时后洞塌,斯迹幸逭昆明灰。后来经营何可缓,诡妆聊倩英台媒。

梦中蝴蝶计不到,居然克日鸠群材。伐山开道藉贤令,落成正值红榴佳。

人生好事那有此,欲眼慎勿相嘲咳。

吴骞,字槎客,号兔床,是清代浙江海宁人,国子监生,著名藏书家,著有《拜经楼诗集》、《国山碑考》、《阳羡名陶录》、《桃溪室语》。

清任映垣《祝英台读书处》诗云:

红紫秋花湿露开,读书台畔一徘徊。旱逢木叶洒洒下,何处吟魂冉冉来。

粉蝶双飞还似舞,罗裙五色未全灰。壁间剩有相思句,拂藓搜寻那忍回。

任映垣,字明翰,是清代宜兴人,诸生。刻苦嗜学,工诗及古文词。著有《晴楼诗》、《双溪乐府》、《花鸟词》等多卷。

清张起《游国山龙岩憩善卷寺.二访碧鲜岩故址(三首)》诗云:

古国碑残半紫台,翠岩幽径国山隈。金泥玉简销沉尽,那得裙钗骨未灰。

四面峰回似玦环,仙都缥渺接禅关。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

祝陵遗址见荒台,玉虎无人汲井回。一树桃花萧寺外,夕阳深处磬声来。

张起,字介轩,是清代宜兴人,诸生。著有《朱梅舫诗话》等。

(七)

从上可知,从南朝齐《善卷崇记》开始,此后唐李蠙《题善权寺石壁》、梁载言《十道四蕃志》等,多次出现了“善卷”、“善权”为名字的山、洞和寺庙,并且与梁祝紧密相关。
据《宜兴县善卷乡志》载:
上东村、下东村:两村原合称黎东村,因其位在上干之东故名之。解放后,划东段为上东村,西段为下东村。据传,下东村为梁山伯居家所在,原名梁家庄。胡桥头为梁祝合墓处。
胡桥:相传胡桥镇在现在下东村,为梁山伯、祝英台合墓化蝶之处。桥于民初重建。
祝陵村:得名由来,相传晋代奇女子祝英台陵墓所在,故名之。
碧鲜庵:在善卷后洞出口处,有碧鲜庵碑亭。传为晋代女子祝英台与梁山伯读书处。英台字九娘,才貌双绝。易男装,改名九官,幼与梁山伯、马文才共学于碧鲜庵,故碧鲜庵又称祝英台读书处,六字原有石刻,今亡。后三人皆至杭城游学。碑亭右近,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每逢杜鹃花开,此处有特大彩蝶双飞不散,相传为梁祝精神所化。
这里仅交代了梁山伯是江苏宜兴梁家庄(今黎东村或下东村)人,而非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人,而没有交代祝英台是何方人氏?
既说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处是宜兴下东村,又说是江苏省宜兴市善卷镇(今张渚镇)祝陵村,而不是鄮西清道源九陇墟(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并且胡桥或胡桥镇,也只是“相传”,不足为信。
还说祝英台与梁山伯读书处在善卷洞后洞出口处碧鲜庵。碧鲜庵有碑亭,碑亭右近处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即埋葬祝英台的琴剑的坟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祝英台的未婚夫叫马文才,他与梁山伯、祝英台共读于碧鲜庵,三人皆南下至杭州游学。三人南下至杭城(杭州)游学,并不否定梁祝自浙江到义兴(宜兴)游学。
然而由浙江上虞北上,途经绍兴、杭州、湖州,到达江苏宜兴,行程约四百多里。在这漫漫长路中,祝英台一介女流,四五天徒步不是易事。既是富家千金,不是乘轿,就是骑马。她与绍兴出发的梁山伯路遇,具体地点?待考。
三人幼时同学,可说明祝英台原籍宜兴。当然也可以说明马文才也原籍宜兴,只是鄮县(今宁波)到宜兴更远,有七百里之遥。他们的老师是谁?待考。
祝英台的父母为什么会让女儿外出游学?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远没有后来那样严重。如谢道韫为了帮助小叔子王献之而走出闺房,与众多名士进行辩论;在丈夫被孙恩杀害后,在自己家人又要遭受伤害时,她能亲率婢女格杀叛兵数人;守寡以后,她还可出来走出闺房,接待前来拜访的会稽郡守的刘柳。
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游学,也不足为奇。祝英台是上虞一个富翁的独生女儿,没有兄弟。才貌双绝,英姿飒爽,知书识礼,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当父母准备为她择婿时,她说:“女儿少有兄弟,理应先外出游学访友,在所结识的贤能有识之士之中寻觅佳婿。”父母觉得有理,自然听凭女儿主意。在得到父母允许后,祝英台便女扮男装,更名祝贞,字信斋,择了个黄道吉日,出门游学。她小名九娘,也许排行老九,说她更名祝九官,并无不妥,但有戏文情节之嫌。
既然梁山伯死后为神,那么祝英台也可能被神化,所以才传说她所穿的绣花裙和绫罗袄均已被大风裂成碎片后,均化作漫天的彩蝶,翩翩地向天空中飞去;或者干脆说她的灵魂变成了大蝴蝶,就更不足为奇了。所以当山上的杜鹃花开放之时,常常有特大的彩蝶成双成对,团团对舞,久久不见离散。民间传说它们都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魂所幻化,至今人们还称把大彩蝶叫做“祝英台”。
据说梁山伯家境贫寒,外出游学就会有较大困难。盘缠不少,给老师的束脩也少不得。他到底是宜兴人还是绍兴人?待考。
梁山伯生性淳朴,与祝英台又一见倾心。一路上谈吐不俗,各自开怀倾诉的心声,犹如高松交枝。能同窗共读,相互关照,何乐而不为?

祝英台女扮男装,远出四百里开外,当然是不想让人看破行藏。他们一同来到义兴郡(今江苏宜兴、溧阳一带)的善权山“筑庵读书”。要筑庵读书,只有祝英台才有这个能力。这个庵,应就是善卷寺。

善卷寺,宋名广教禅院,明改为善权寺。有三生堂,乃唐司空李蠙、宋宰相李纲、学士李曾伯祠。故柱联云:“一姓转身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因缘。”民国时期,储南强先生先买下山洞和山地的产权,再进行了整修,给善卷洞罩上了佛都溶洞的光环。

善权山,原名善卷山,一名龙岩,位于江苏宜兴。下有善卷洞,产丹砂钟乳,洞名有三,孙吴时所开。

据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疆土山载:“石室为乾洞,有大水洞,在乾洞下,又有小水洞,唐李蠙见白龙于此地。脉中空,与张公洞相通,以其洞形卷曲,故号善卷。山有碧鲜岩,为祝英台故宅,后改为寺,俗称善权寺。寺左侧有岗,曰青龙山,唐司空李蠙墓在焉。”

乾洞,即善卷乾洞,吴孙皓天玺元年(276)地震中,忽裂数十丈。善权寺,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永丰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二年(480),以祝英台故宅修建。原名善卷寺,因避齐东昏侯萧宝卷讳,改“卷”为“权”。

萧宝卷(483—501),字智藏,齐明帝萧鸾第二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危局登基,废杀六位辅政大臣,肃清朝野,政由己出。平定著名将领陈显达和崔慧景的叛乱,但因裴叔业降魏,南齐丢掉了南豫州。为了消灭盘踞在雍州的萧衍,萧宝卷使用了刺杀和借刀杀人都没有成功。永元三年初(501),萧衍在襄阳起兵。同年十月,萧宝卷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萧衍贬他为东昏侯,谥号炀。

唐张读《宣室志》、宋李茂诚《义忠王庙记》、明冯梦龙《情史》、清曹秉仁《宁波府志》、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清俞樾《茶香室四钞》、清道光岁贡邵金彪《祝英台小传》均提到了谢安要皇上封祝英台为“义妇”。那么为什么谢安一个堂堂宰相,为什么会格外关注一个小女子的爱情生活呢?

首先人们会想到的是,谢安素有风流宰相的称誉,其次是他与祝英台是地地道道的同乡关系。当年他所隐居会稽始宁东山,就在浙江上虞。

有宰相谢安的关注,“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祝英台从此名扬天下。祝英台令人肃然起敬,梁山伯也被南朝齐梁皇帝先后敕封为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