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方小太郎

 舟之横 2017-10-10
 

宗方小太郎,1864年8月6日出生于日本熊本县,1923年2月3日病逝于中国上海,59年的人生中,竟有40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1884年秋,不满20岁、出生底层武士家庭的宗方小太郎跟随做间谍的老师来到中国上海,学了三年中文后,他便开始了间谍活动。

宗方在中国的公开身份,先后包括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学生监督、汉口汉报社社长、东亚同问书院汉口支部长、上海同文书院代理院长、东方通讯社社长。

他长期在汉口、上海生活,不仅在这些公开身份的掩饰下进行间谍活动,还为日本培养了大批间谍人员。

穿着猎装的宗方

日本能够在甲午战争中获取胜利,情报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宗方是日本海军掌握北洋水师情报的关键。

当时日本军令部的八角大将曾说:“军令部颇为重视宗方的报告,对华重大方针几全以宗方报告为资料。”

宗方小太郎致日本海军军令部秘密报告装订册,据悉,年内亦可出版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张召忠将军则在凤凰卫视节目《张召忠说》第28期里明确指出:“甲午战争竟因情报原因而惨败”,日本的两大间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个是石川伍一,另一个就是宗方小太郎。

1894年7月,宗方孤身一人前往北洋水师驻地威海卫刺探情报。从7月5日到达烟台,到8月29日撤离,这次刺探行动共近两个月时间。宗方乔装打扮成中国人,多次探查。

之后,他向日本海军建议,北洋水师若采取守势对日军不利,日海军必须主动邀战,寻找与对方主力决战的机会。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叮嘱宗方小太郎从烟台撤回上海的密信

因此,宗方积极探听北洋水师的动向,为日海军寻找战机提供情报。北洋水师的战舰数量、详细番号以及执行护送任务、修理军舰、港口驻扎等情况基本被宗方知晓,这些精确的情报,使得日本海军能够掌握北洋水师的活动规律。

1894年9月17日,正在执行护送任务的北洋水师被四处寻战的日本海军发现,黄海海战爆发,这一战是中日海军的正面对决。最终中方战败,黄海制海权被日军掌握。战争的走向同宗方预料的一样。

宗方在日记中显示出他不同寻常的战略眼光。

第十一号报告(此篇报告乃宗方小太郎于甲午战争期间发给日本海军的16封秘密侦察报告之一)

早在1887年,宗方就对金州、旅顺等地进行了详细刺探。尤其是旅顺,这里地处黄海和渤海要冲,是守卫京津的重要门户。

李鸿章在此建设了北洋水师的军港,苦心经营近20年,耗资达数千万两白银。然而这座清政府耗资巨大、寄予厚望的军事要塞,在宗方眼里却有着极大的军事隐患。

宗方考察了旅顺背后的军事重镇金州,认为这里是控制大连湾的关键,是连接旅顺海防与后方的咽喉之地,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一旦占领此地,“旅顺将受前后水陆之敌,援绝道穷,如同囊中之物”。

7年后的战争印证了宗方的判断。1894年10月,已经控制了制海权的日本联合舰队陈列在旅顺港外,陆军则伺机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抄袭旅顺后路。

11月6日,日本陆军攻陷金州,旅顺陷入海陆封锁之中,这座举世闻名的军事要塞很快在11月21日沦陷。

战事的进行与宗方的预判完全一致,甚至很有可能日军的战略制定采纳了宗方的献策。

宗方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他与《马关条约》的条款制定有莫大关联。

甲午战后,宗方向日本海军省提交了一篇《对清迩言》,谈及战后的对华方策。

对清迩言手稿

拿这段文字对照《马关条约》条款,可以发现,两者内容相似度极高,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政府直接受到了宗方的启发。

据宗方的日记记载,《台湾新报》及《日报》两报记述了他的经历,称:“起草‘割让台湾条约’文,作第一谕告文者,宗方氏也”,更是暗示宗方是《马关条约》始作俑者。

对清迩言手稿

中日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国运转折,深刻地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和历史演变。从这个角度看,熊月之称宗方小太郎“是影响甲午战争以后整个东亚历史走向的人”,毫不为过。

《宗方小太郎日记》的出版,揭露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另一个战场:中日双方的间谍战。

1894年8月10日,宗方小太郎从烟台向上海发送的密报被清政府截获,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立即通知烟台道台刘含芳缉拿宗方。

不料此事被日方知晓。8月26日,宗方得知密函泄露,立即动身,准备乘坐怡和洋行的“连升”号返沪。

宗方在船上待了两天两夜,遭遇清政府两度盘查,且船上有多名熟人,随时有被捕的可能。然而在无限接近被捕的情况下,宗方却逃过了盘查。

日记中对此有精彩的记述,从中亦可看出清政府官吏的整体腐败和不作为,宗方在日记中作出清政府必亡的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