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路100号
对老上海人而言,武夷路100号的老洋房可能并不陌生。1886年,法国传教士Thériault Mireille,在淳信路买下了一块土地,请来了设计师,根据当年流行的东西方结合的理念,设计了这座有着法国建筑风情别墅,历时2年落成,武夷路100号,这个传奇别墅就带着浓郁的法兰西气息浪漫诞生了。

二十世纪初, 霓虹灯闪烁的上海滩风云变幻,武夷路100号也几易其手,在这栋花园洋房里,怀揣梦想的冒险家、叱咤风云的上海滩大亨名流们,先后见证了老上海“十里洋场”的万千风情。

1937年为了躲避战乱,比利时驻上海领事馆变卖了武夷路100号,爱国商人章华炜买下了这栋别墅,对外挂牌烟草公司,这里实际却成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个秘密据点,早期一批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寻求庇护,度过最艰难的时间,再踏上抗战的大后方,抗战时期,武夷路100号为保护文化名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夷路127号
武夷路127号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这是一幢假二层意大利式住宅建筑,这幢别墅是武夷路上保存最好、最为别致的别墅建筑,而且还是一栋很对称的住宅,此地原为王家塘乡村。

初看,似乎它和其他的花园洋房并无二致,都以优雅庄重而引人注目,但是它的身份却大为不同。相对于那些私家住宅、或高门大院来说, 它现在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国际性职责—比利时领事馆。

1994年,这里被列为上海优秀建筑加以保护。这座建筑的花园里有近1000平方米的草坪,四周植有梧桐、香樟、棕榈等树木,园内还有芭蕉点缀,整个花园别墅环境优美。

武夷路407号
武夷路407号原址是武夷路第一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名叫群智的私立小学;解放以前则叫伯利恒小学,是所教会学校,据说取名于耶稣诞生地,原址位于武夷路南边的定西路上。

现在这里是长宁区初级职校,教师们秉承“每一位同学都是金子”的教育理念,同学们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各种技能,许多同学走出了一条令人刮目相看的就业之路。
武夷路463号
武夷路463号是一幢花园式别墅。过去曾经是武夷路街道办事处,现在是凯伦造纸集团公司,透空的围墙,花园里小桥流水,喷泉哗哗,池内鱼儿嬉戏,办公环境特别优雅安静。
定西路至凯旋路一段当年分布着不少工厂,有原上钢十厂轧钢分厂、橡胶制品二厂、宝山造纸厂、球墨铸铁厂等企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有的迁出;有的关停并转;只有轧钢分厂曾改为钢铁工艺研究所,现又改为上海宝钢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而留在原址。恼人的噪音和有毒的气体也早就消失了。
武夷路466弄
武夷路466弄,是汤山村所在。这是个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住宅区,始建于1911年,由5幢联立式西班牙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组成。解放前,这里的居民多为美商电力公司的中外高级职员。

抗战胜利后,香港的“船王”包玉刚曾在本村2号居住。1948年,包玉刚将此处房产卖给了永乐织布厂经理唐元杰,全家定居香港。2005年武夷路466弄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武夷路777号
在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旧上海的31片体育场地,其中仅有10片场地可向群众开放。政府在改造旧体育场的同时,着手新建斜桥游泳池、虹口体育场、沪西体育场等10多片场地。位于武夷路777号的沪西体育场,建成于1953年。

1995年在原沪西体育场兴建了上海国际体操中心。

海粟绿地
凯桥绿地原是棚户区,西临轻轨明珠线延安西路站,南接车水马龙的延安西路,北接武夷路,按规划动迁旧区后建成。绿地呈三角形,南北长,东西窄,共设五个出入口。绿地地形起伏,镶嵌于山地中的下沉广场是整个绿地的中心。

每天清晨,不少健身者在这里晨练,有的跑步,有的倒走,还有的随着音乐做着健美操,打着木兰拳。如今绿地旁的刘海粟美术馆拔地而起,凯桥绿地也配合改名成“海粟绿地”,这里将成为长宁区又一生态绿色的文化地标。
这条小小的马路历经了60多年的变迁,它充满了历史文化底蕴,而这条路也折射了新旧上海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