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拱的起源与发展

 RK588 2017-10-11



        斗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两者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

                              世博会中国展览馆

         2010年上海世博览会中国展览馆就运用了斗拱技术。


1
起源



        斗拱的起源必然与我国建筑结构形态的整体,有一种逻辑的关系。斗拱作为一种形式的出现,最早必然是构造的。


        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拱在技术上是由三个供连结用的坐斗和一根横肘木构成。当它平行于建筑物正面的时候,应该是水平的梁材与垂直的柱材之间的连结材,与希腊柱头的起源没有多大分别。

                              释迦塔斗拱

        使用斗之槽口为结合各部之手法,是构造上的细腻,也是构造性装饰夸张的开始。只有椽材出挑嫌远,无力负荷时,跳开柱面的斗拱由梁材的延伴而上承檐桁,才是斗拱系统的开始。



小科普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斗〗: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

〖斗口〗:就是斗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安瓜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拱)的卜字形的卯口。




斗拱的作用





、承上启下,传递荷载

二、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





2
发展



第一阶段: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度斜置拱的形象。

                                汉明器陶楼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橹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明器陶楼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橹檩。


                                      人字栱


 

第二阶段: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并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并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五台山佛光寺斗拱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独乐寺斗拱



第三阶段:   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太和殿斗拱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