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育人才拖了产业发展的后腿?北大学者和资深体育媒体人这么看

 孤凤 2017-10-11

体育圈人www.ecosports.cn







从2014年国务院颁布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至今,3年已过。3年里,无数打着体育烙印的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数资本流入体育行业,中国体育产业迎来了告诉发展的时期。那么,作为产业发展的根基,体育人才的现状有是什么模样?存在哪些顽疾呢?

来听听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和资深媒体人敖铭的思考。


编辑:圈哥


体育产业规模有多大?体育产业的核心从业人员有多少?


在英国,有2.4%的人在体育产业内工作;在美国,这个数字为近400万,占总从业人口的2.5%。发达的体育产业世界里,每一项赛事、每一个业务,背后都有着足够的团队和从业者在支撑。


而在亟待发展体育产业的中国,这个数字还不到0.4%。而国务院46号文件,体育产业的十三五规划发布后,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的规模有了明确的目标——2020年从业人数达到600万。


那么,这个尚未成熟的行业,如何迅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核心人才呢?



1、体育产业需要跨行业人才


“中国体育产业现在最大的瓶颈,可能就是人才培养了,”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这样说道,“现在大部分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里培养的体育人才还是相对得缺少一些,我想这可能跟体育产业受到重视程度不够也有关联。”

 

何文义认为,体育人才不在体育,而在于关联产业。培养体育人才也不是一种模式,人才不一定在体育系统里边去培养,可以与旅游、大健康,甚至是文化产业里的人才进行融合。


“我们在培养体育人才时要明白,培养人才不能够局限于从体育院校去培养人才,体育也可以去跨界整合”。



在现实中,很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忽然发现遇到了瓶颈,自身脱困不了,这时候需要靠外在的一种产业来进行融合提升。


结合体育产业来说,何文义认为,在体育产业链里,更理想的模式是有商业头脑或者是有商业经验的人来做体育产业,而不是把核心工作交给只拥有某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人来做。



2、体育行业需要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放到哪都不假。


在体育行业深耕多年的何文义感叹,现阶段体育人才首先需要有一种创新的人才,传统观念要抛去,不要被固有的概念束缚了,首先要学会如何去创新,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

 

体育跟体育产业是两个概念,体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而体育产业的本质是商业。体育文化可以以情感为纽带进行自主传承、发展。但商业需要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市场的模式,需要有可被交易的资源,以此变成有价值的产品


“体育正好具备这种功能,因为体育是以人为本的,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它是跟人的任何一种行为、形式都有关联的。除去我们常说的体育旅游之外,体育如何跟农业去融合呢?其实也是一个新命题。”



所以,我们其实要跳出体育来做体育产业,最终应使得体育产业从旅游上挣到钱,从地产商挣到钱,从媒体上挣到钱,从农业上面挣到钱。我们必须首先有这个跨界和创新思维,你如果只盯在体育赛事门票上去挣钱,从运动员经纪上挣钱,那可能你什么钱都挣不到。



3、体育人才市场需要消除信息不对称


“我通过多年的亲身经历,感悟了一个古老的真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这,大概就是中国体育产业做的最差的一点了。”资深体育媒体人敖铭这样说道,“在过去20年体育媒体、体育产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全部经历,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靠谱的体育人才招聘平台。”


近些年,很多体育公司顶着诸如“外企”和“上市公司”的名头,开出不菲的薪水,如饥似渴地招兵买马。然而,故事的结局总是相似的,最终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当然,这样不幸的结局都有着相似的不幸,盖因人才的稀缺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那么,稀缺和不对称是怎么造成的呢?

 

三年来体育产业投资升温,不仅诞生了乐视体育等大型创业公司,诸多上市公司如莱茵置业、暴风集团也开设了体育子公司,更不要说那些数量可观的中小型创业公司。突然之间,市场上仅有的体育人才已经被这些公司瓜分了,这些已经跑了两三年的公司以及2017年新诞生的体育公司,几乎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而这个故事的另一端则是:真正靠谱的体育产业人才,也不容易选到一家靠谱的公司。

 

招聘网站虽然众多,但他们很少会把体育作为一个重点行业进行分类,猎头公司在这个领域的信息储备也相当匮乏。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畸形的现象:体育媒体人成为第一波体育公司争抢的对象。原因很简单,媒体人很多都是名人,在电视、微博上都是大V,公开途径找到他们比较容易。

 

但,且不说传统媒体人在体育产业里的新兴细分领域是否能胜任,媒体人去经营非媒体的体育产业,难免有“哈不下腰”的恶习。

 

而一批长期在体育产业里打拼的“普通人”,其实在场馆运营、装备零售、竞赛组织、青少年培训、体育营销等很多方面都经验丰富且具备真正的实干精神。

 

但这些“普通人”的劣势就在于:他们并不是那些站在台前,令人一眼就能认出的“熟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