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石高悬孤寺外

 天印高悬 2017-10-11

清嘉庆本《定远县志》载:“东山寺,城东二里,天印山下,邑令周绍缙题其门云:危石高悬孤寺外,清泉倒泻两峰间。”

东山寺位于武胜县中心镇天印山村9组,武胜县城至真静乡旧公路旁的山林之中。东山之名因其位居定远古县城(中心镇)之东天印山东麓,面东而座,东北望“危石”(又称立石子。峰顶卓立一巨石,高四丈,下端尖锐,孤树幡其巅),西临皂桷垭,处武胜八景“天印高悬”、“立石干霄”之间。清乾隆廿二年定远知县周绍缙有诗云:“谷日春融晓气清,春光满放一天晴。野田冰破牛蹄滑,官树风和鸟名轻。近水渔家常聚罟,依山麦垅半成耕。政闲不碍寻僧兴,时向留题寺里行”。

东山寺处,松柏苍翠葱郁,荫天蔽日,紫气腾腾。寺前深壑丛林,溪桥流水,潺潺成韵,百鸟啁啾,空谷回音。寺后的天印山,峰顶方正、形若印篆,山有九洞,每当晓日初升、岚光四射,陵谷为之幻彩,故又称其景为《九洞晴岚》。明进士张登仕等读书其中,著有九洞读书记。二十年后,不愿作官、以山水自娱的张登仕还常去九洞凭吊读书遗踪,发出了“九洞诚不负四人,四人亦不负九洞,乃知书不可不真读也”的感慨。

游东山寺,聆听东山寺的钟声,纷绪宁静。上天印山,思九洞读书人,使我们感受到昔日邑人为了排除杂念,洞穴攻读那种可贵精神。如今,穴处读书的艰苦环境似不可取,但其专心读书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文化遗产,给武胜的学子树立了榜样,给武胜的山河也增添了一抹光彩。

民国十九年《新修武胜县志》·《地理志》又载:“其下荡为深壑,轻澜细湍,覆以溪桥,桥上曲径通幽,石扉洞启,花木阴荫,禅院清凉,是为东山明御史张一锟建亭于此,榜其名曰小鲁亭。(旧志载:张一锟著有《东山谣》及《小鲁亭记》)。崇祯十年建寺,立有石屏,镌缙绅多名,意者昔时醵金落庙,乡饮恬嬉。……”。从县志记载来看,东山寺建于明崇祯十年,后因流寇战争原因,寺庙与周边建筑、村舍遭到严重损毁,几于废墟。到民国时,江山虽如故,但风景全殊。但据目前东山寺门前的捐款古碑记载,东山寺创建于明天启年间(在崇祯年前八年间),现存的东山寺可能为清嘉庆戊午年(1798年)遭遇教匪(白莲教)、寺僧散逸荒废后,后经因兵灾游离于此的叶氏道馗募捐修复之“远城禅院”。

东山寺屡遭劫难,“文化大革命”时寺内佛像、文物全部被毁。好在其房屋建筑因林业部门为守护东山之森林住居而保存。现存的东山寺有正殿、左配殿、山门各1栋,实为古迹、山川、文化之幸事。其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1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架梁,颇具川东民居建筑风格。

今天,我们能得以看到林中那高大挺拔、藤蔓缠绕的古树,能触及到东山寺的清幽与静美,抑或能感触到张一鲲时代那“登东山而小鲁”的意境与风韵,这不能不说有林业部门的一份功劳。近年来,当地民众在寺内重新塑造了释迦等佛、菩萨众像,虽气势威严不不足,但每月初一、十五,信士云集,梵烟缭绕,鼓磬声声,又给古寺增添了几分静美与飘逸。对于昔日的东山寺,古人亦有《晚息东山》诗为证:

“薄暮归来兴正奢,闲邀僧语对汀沙。

不嫌久坐迟山月,渐觉轻纱点露毕。

云宿石屏归翠阁,江分灯火照鱼叉。

钟声陡似催人去,送出修篁古刹家。

如今,寺后的小鲁亭已早逝于清,天印山阳九洞犹存,虽杂草灌木丛生,然居士之名史汗青犹在。岁月沧桑,山地垦复,天印山昔日之风华不再。东山寺东北矗立千年的“立石干霄”已于2016年7月20日下午18时左右轰然而去,只留下:

“忽从空处现奇观,怪石干霄峙远峦。

绉透本因山水秀,孤高始觉地天宽。

低头愿作千回拜,顽性休将一例看。

俯视烟岚齐耸翠,剑峰森立碧云端。”的翰墨文迹与历史回忆。无不令邑人扼手惋惜。

溪桥涓涓古庙,斜阳啾啾暮鼓,流水潺潺,心韵悠悠。背负天印,隐于苍翠的东山古寺,实为文人与空鹤之士踏迹修心明志之去处。

    (201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