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师在展陈中的作用

 陈词不滥 2017-10-11




此展览的形式设计总策划是首博设计师钟梅。她在此展览还未成形的初期就与策展人深入沟通,了解此次办展的意图和目标受众群体,在大纲内容形成过程中与大纲主创人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展览主题和内容并将自己对展览的理解与内容设计者达成统一,选取合适的内容点作展项开发设计,最后针对展览空间、环境、目标群体的特质,结合展览的成本考量,对展览的视觉表现和互动体验方式做出视觉策划,让这次展览创新性地突显出了一个视觉主题——纸艺。

 

利用纸的可塑性强的特质,将纸艺运用在塑造空间、拓展展品、体验互动等方面,意图让观众在获得一种富有新意的观展体验的同时也将环保再生、循环利用的理念传递给观众。在这个展览里,纸艺这种形式设计的物质载体不仅参与了展览的形式视觉表达,更深入到了展览的内容主题和展品拓展。


策划是展览的灵魂。在常规的展览策划中,内容策划往往成为展览策划的代名词,策展人团队基本上以文本策划、文物策划为主,能够在形式上进行视觉策划的展览寥寥无几。 

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认为,博物馆展览设计包括展览学术研究、内容设计策划与陈列艺术设计。展览策划的过程需要三个转换,第一是学术研究成果和展品形象资料收集整理向展览学术大纲的转换,第二是大纲向内容文本的转换,第三是内容文本到形式创意构思和设计的转换。前面两项转换一般都由专业的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人员或者文物专家来完成,第三项转换,也就是展览的视觉策划,需要有专业的展陈艺术设计师来完成。 


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是驱动观众参观的重要动力,是展览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展厅环境的设计和营造,将展览内容的厚重和写实,与展览艺术的轻灵、活泼和典雅庄重有机结合,营造具有浓郁鲜明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个性的展厅氛围。


 

艺术设计是展览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形式设计师也是展览设计的核心人物之一。可是,在当今的博物馆里,设计师的角色日渐被边缘化,甚至是尴尬的。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再具备自主做展览的能力,甚至慢慢没有了陈列部这个部门和展陈设计师的岗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现行的招投标制度,限制了博物馆人自己做展览的职能,只能依靠社会化力量来实施。除了有限的一些较大的博物馆能够自主完成展览的概念设计,深化和制作要依靠招标;其他相当数量的博物馆,基本不具备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都要公开招标。


形式服从内容的传统思维,使得形式设计师在博物馆中被边缘化,在展陈筹划的整个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有单独的陈列设计部或展览部专门负责陈列艺术设计和制作的博物馆已经寥寥无几,基本上都与策划部门或者陈列内容部门合并,展陈设计师也普遍无权对展陈内容有过多的主动权。 


专业人员的青黄不接。大馆的资深设计师硕果仅存,新入职设计师培训渠道狭窄,中年设计骨干基本断层。据统计,北京市的博物馆中,35~45 岁的中年展陈设计师基本集中在几个大馆,其他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师要么是接近退休,要么是近几年新入职的应届生。



 

展览设计同质化、平庸化、模式化现象严重,很多展览似曾相识,类型展览成为套路。不得不说,展陈设计师在展览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全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成为较为集中的一些展陈公司设计师展示的舞台,缺乏每个博物馆的独特性和创新思维。不少公司的展陈设计师无法准确把握展览主题与内涵,内容与形式割裂。同时因为不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不能保证展品的绝对安全。每年全国几千个展览,让人眼前一亮的临时展览和博物馆陈列设计不太多,陈列设计理念的陈旧,也不符合互联网 的信息时代,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要求,很难吸引青少年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师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


 

当然不是!

 

早在2011 年,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专委会联合陈列设计专委会,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策·展”的学术研讨会,有50 余位北京地区的博物馆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一个议题就是针对多年纠缠不清的关于内容形式主次问题的误区,试图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领每个人深入探索策展主题与陈列艺术的关系——陈列设计对策展主题的深化与发展,以及陈列艺术设计在策展中起到的作用。嘉宾们一致认为,在策展中要有审美意识,要用艺术的眼光进行策展;陈列艺术的观念要贯穿策展的始终,用艺术的眼光进行策展,让观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首先得到艺术的享受;要将建筑美学、工业设计的理论引入展览设计中,并尽快建立展览设计的理论体系。

展览的思想和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只有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展览的内容才得以准确、生动和鲜明地表现。展览形式设计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即在对展览主题和内容、文物展品及展览特定空间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对展品和材料进行取舍、补充、加工和组合,塑造出能鲜明、准确地表达主题思想和内容的陈列艺术形象系列。一个好的形式设计不仅能起到准确和完整表达展览思想和内容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娱乐性,吸引更多的观众。

 

博物馆对一个展陈设计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需要:

懂空间设计
懂平面设计
懂色彩设计
懂展示设计
懂人体工程学
懂照明设计
懂文物保护
懂多媒体设计
懂制作工艺
懂材料预算……


很难想象,如果这些东西,都让负责内容策划的与大纲编写的研究人员来承担,恐怕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经验丰富的展陈设计师,才能担负起这些重任。如果失去了展陈设计师对展览的这些专业的指导与把控,我们的展览就会成一个空有形式、毫无灵魂的装修工程。博物馆展览的学术价值和专业属性就无从体现。

 

一个好的展陈设计师不仅仅是完成一个设计方案这么简单,他需要连接起大纲文本和视觉传达的纽带,完成从抽象理论到具象认知的物理转换。设计师不仅仅要成为展览形式的策划者,更要成为策展人的艺术指导和灵感源泉。

 

因此,展陈设计师肩上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现今的策展人制度日渐推广的当下,用审美的眼光策展,用艺术的手段陈列,让展览的灵魂在艺术的氛围中展示其文化价值。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经日渐难以吸引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国际上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在不断推陈出新。从幕后到台前——展示博物馆后台工作,用多媒体浸入式体验迎接数字化时代,库房式展示提高展品展出效率,跨时代、跨国界对比手法展示,与当代艺术联手跨界,讲述个体故事——强调个人体验的主题展览……这些不同展示手段的应用,需要展陈设计师为策展人提供更具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的展陈设计师太少,太受忽视,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土壤让他们在快速发展的博物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博物馆的管理者、策展人要充分重视陈列艺术对于展览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展陈设计师的作用,提高陈列展览的艺术水平;将中青年陈列设计骨干的培训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长期化、常态化、标准化,提高培训的效率和专业水平;

建议具备条件的博物馆建立陈列设计研究所,为资深设计师成立个人工作室,并为专业人才成立照明、展柜等专业工作室,支持陈列人才的多层次、立体化发展;

鼓励和推动展览设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为展陈设计师提供更好的实验和实践平台;

提供更多研究课题,与高校合作,深入对展览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博物馆培养更多的陈列设计专业人才。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