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小楷,流传下来有几种?

 怡心斋YXZ 2020-03-13

钟繇以后,两晋书法成就最著的,就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了。王羲之在张、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一变汉魏以来的古拙之风,形成一种秀媚流畅的新体,世人誉为”书圣“。今天我们所能见到他的传世小楷作品,是后人摹刻的《黄庭坚》、《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和《曹娥碑》等。

黄庭经

黄庭经 吴荣光藏本 

《黄庭经》,董其昌认为是初唐褚遂良所临,《越州石氏帖》所刻墨迹为残本,不满二百字,字体秀劲,欧体颇与其类。又有全文本,为宋《秘阁续帖》所刻,用笔较《越州石氏帖》本雄浑,小中见大,很有气势。

王羲之《乐毅论》(越州石氏本)

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据宋黄长睿说:“笔墨蹊径,辄不类,知后人为之,托之逸少以传也。”帖首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写王敬仁”一行。据说王敬仁死,其母即将此贴墨迹纳入棺中陪葬,所以墨迹早已不传。流传刻本以《越州石氏帖》为最精。

 乐毅论 

《乐毅论》号称“王羲之正书第一”,传为王羲之书与其子献之的。褚遂良评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此贴真迹据说在武则天当政时为太平公主所得,后武后大周政权失败,被人从公主府中窃出,因惧追捕,遂投为灶内烧为灰烬。褚遂良评说此贴,看来他是见到过《乐毅论》真迹的。我们今天见到的《乐毅论》有两个版本:一为北宋高绅得到的刻本残石,存前半段二十九行,最后一行仅存“海”字,故称《海字本乐毅论》。《越州石氏帖》据此翻刻,用笔较瘦劲。另有一全文本,据传为北宋王著临摹,用笔较“海字本”圆熟,颇存晋风。

曹娥碑

 祝允明 临孝女曹娥碑

值得一提的是《曹娥碑》。此帖内容为东汉上虞县令度尚为孝女曹娥写的诔辞,故又称《度尚曹娥诔辞》或简称《曹娥诔辞》。文征明看到《越州石氏帖》中所刻《曹娥碑》后,题跋曰:“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并没有确定此即为右军所书。

 无名氏书  曹娥诔辞

与此可以对比的,是一件绢本无名氏所书《曹娥诔辞》(现藏辽宁博物馆)。黄长睿以为是王羲之晚年作品,而宋高宗赵构以为晋无名氏所写,元陈绎曾则以为既非王,又非晋无名氏,而是南朝后期人所书。杨仁恺先生认为“从整个作品来看,字体结构极类楷书,但笔画却有较重的汉隶味道。

 无名氏书  曹娥诔辞

按书后所记年代,升平二年确是王羲之晚年,而羲之晚年正是他书道大成之日,书风已与前辈大大不同,怎么还可能在作品里流露出浓郁的汉隶风味呢?如要把作品年代推后到南朝后期,根据也不充分,虽说书体演变可以有一个不平衡的过程,但南朝时,楷书基本定形,不大可能再出现这类字。所以把它看作晋无名氏所书还是比较恰当的。(参见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晋人书曹娥诔辞》杨跋。)

 

 无名氏书  曹娥诔辞

此件眉端与左右及行间有唐韩愈、卢同、怀素、宋代赵构、元代赵孟频、虞集、柯九思等人的确切题跋,它的真实性可赖以得到证明。文徵明看到的《曹娥碑》,并非据此翻刻,因两本内容不同,书风也不同。对比之下,《越州》本稍逊。

文博名家承名世的小楷,启功称为海内第一,他曾在1981年《书法杂志》上发表《领略古法生新奇——谈谈晋唐小楷艺术》,原文较长,现分几次连载,现标题为小编所加。


想用称手毛笔,不知道如何选择,写不出想要的效果?试试怡心斋定制了限量定制毛笔,一批只做两百套,良品只为分享。

狼毫有小狼毫在心、中狼毫在德,专为小字和中楷设计,选料锋颖较长,笔锋比普通笔丰厚,入管深,比一般笔腰力更强。

大羊毫在行适合写大字篆隶正楷,羊毫用料上乘,聚锋极佳。

汲取古法,用心制笔|怡心斋限量特制毛笔

秦汉以来第一位小楷大师|钟繇小楷

大书法家的毛笔,哪一个不是私人定制?

人生有尽,怎可不知天地究极的味道?

微博:上海怡心斋

以心斋接物,怡心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