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老胡说贺州的由来

 紫藤阁上校 2017-10-12
     贺州新闻网(本网记者 白战德)贺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早在明清之际,这里就是桂湘粤三省(区)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贺州众多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 
    老胡,全名:胡庆生,湖南省衡南县人,现任贺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兼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贺州市作协副主席、广西博物馆考古学会会员、贺州市钱币学会理事,长期从考古、历史、民族等三个方向研究贺州区域历史文化。发表《中国古代腰坑研究》、《几例贺州客家民俗的探源研究》、《桂岭至开山段萌渚峤古道历史文化考察》、《沙田河青铜文化区:古苍梧政治中心》、《萌渚岭峤道贺州段汉代交通网络复原》等研究文章十余篇。
    今后将由老胡来为网友们讲述贺州文物的历史故事。今天,他要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贺州锡。
    锡是大名鼎鼎的“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便发现并使用锡了。在我国的一些古墓中,便常发掘到一些锡壶、锡烛台之类锡器。据考证,我国周朝时,锡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了。
    南朝
    贺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铁、铅等。在南朝时,就有一个学者说,“贺州产锡,有此一处足天下用”。也就是说有贺州这一个产锡的地方,就足够整个中国使用了。从侧面来证明,在南朝时期,贺州俨然已成为中国的“锡都”。这也是有确切记载的贺州锡金,由此拉开了贺州锡名振中国乃至闻名世界的序幕。
    唐朝
    到了唐代,贺州的“贺”已经变成了锡的借名词,这是有两大因素决定的。一是因为贺州的锡产量大,二是这里的锡质量好,纯度高。至今我们全世界看到的锡有黄金光泽的、敲得响的,这些一般都是产自贺州,叫八步响锡。就是因为贺州产的锡比较纯,能够达到99%以上。因为古人是也有将锡用作药引的习惯,对锡的纯度要求很高,杂矿太多的话制成的药会让患者中毒,而贺州这里的锡的纯度恰好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很多采用贺州的锡作药引。很多医生开药方的时候为免去麻烦也习惯用“贺”来代替写“贺州的锡”。也就是说到了唐代以后,人们就渐渐将锡称为“贺”了。
    宋朝
    到了宋代的时候,贺州的锡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到高峰期的时候达到了占据了全国的63.7%。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据,也是贺州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成就,贺州锡的价值也能从这个数据反映出来。可以说宋代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贺州的锡,宋代的繁荣也有贺州的贡献。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果宋代有一天没有获得锡,全国可能就会没有钱用了,可想而知当时的贺州锡产量达到了怎样高度。当时锡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用于佛像、观音菩萨和一些与神佛有关的铜钟等工具的制作,二是用于制造钱币。古人铸造铜钱时需要流动,不流动那些字就出不来,必须要加锡进去,加了锡之后就变成青铜铸造熔点就低,很快就熔掉了。二个是比较铸造出的钱币比较精美。
    贺州锡的代表——夹锡铁钱
    大家都知道,宋代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商业发达,钱币都显得不够用。当时铸造佛像用了大量的锡,因而更是加大了对贺州的锡的需求。由于贺州的产锡量大,又产铁,宋代时对钱币还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当时的贺州理所当然地设了铸钱厂,到目前为此,我们知道在广西有好几个铸钱厂,贺州、梧州一带和北流都有,因为这些钱厂一般都会依附丰富的矿产资源。当时贺州产的铜比较少,而锡的量又很大,所以贺州产的锡也往外运送。虽然没有铜,但贺州产铁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贺州当地用铁、锡来铸造钱币,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夹锡铁钱,简单来说就是在铁中加了锡的钱。
    夹锡铁钱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趣的钱币。到目前为止冶金专家也未能完美地将铁和锡合金,制造不出中国历史上盛行一时的夹锡铁钱。所以到目前为止,贺州的夹锡铁钱的铸造工艺还是一个谜。当时为何要铸造夹锡铁钱呢?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回顾北宋的历史,我们便不难发现,在北宋的周围,存在着很多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不断地威胁着文弱的宋朝,所以导致宋朝花大力气在钱币上动了心思,因为少数民族科技水平低,不懂得从铁矿石里提炼出铁来打造兵器,只能通过融化货币等金属来打造。而当时北宋人们已经发现锡对铁有脆化作用,含锡的兵器硬度比不上没有含锡的铁制兵器,所以宋政府花大力气打造夹锡铁钱运到边疆地区来流通,少数民族用夹锡铁钱打制出来的“脆化”兵器就没有宋朝的兵器好,这样北宋在战争中就会有相当大的优势。
    有夹锡铁钱,就必然会有铸钱场。当时铸造钱币的钱场就在八步区的莲塘上寺村,很奇怪的是据史料记载夹锡铁钱中还有夹锡铜钱,就是在铜钱中加锡,当时记载这个资料的是元代的一名史官。史料中还记载夹锡铜钱的铜、锡、铅等钱币的比例等,明确记载了贺州的钱是加了锡的,反而是有关夹锡铁钱记载比较少。但我们现在在考古出土的钱币来看却发现,却是铁钱。经过认真细致地考察后发现,记录宋史有关钱币的这位史官出生于元代 ,并不是宋代人,与宋代相隔了一个朝代,在历经一个朝代的更迭,很多东西已经摧毁殆尽,原来的史学家也不复存在,从而写出史料难免出现漏洞甚至错误。也正是记载出现了疏漏,导致了我们今天无法破解夹锡铁钱的合金铸造秘密。 目前在莲塘上寺村挖出的夹锡铁钱经过化验,结果发现含锡的比例是介于2%-6%之间。如果来到当年铸造钱币的遗址还可以发现,有很多锡的颗粒散落在地,像米粒一样,老百姓称之为“锡米”。
    铸造工艺今成谜
    这个夹锡铁钱在贺州非常的珍贵,从元代开始到明清及至如今,很多人都在讨论夹锡钱到底是什么钱币,这种钱币非常高级,由皇帝亲批,当时的宰相蔡京主持,钱币中的字体也是经过皇帝的亲自提的,如“政和通宝”等,规格很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关史料匮乏,导致了很多问题理不顺,解释不清楚夹锡铁钱到底是如何铸造的,文人墨客打了几千年的笔墨官司,都是搞不清楚。目前通过考古的发现,将技术还原,发现了一些原本的技术,但是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还是无法破解铁钱的铸造工艺。夹锡铁钱的存在,现在主要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夹锡铁钱是用富川矿,这些矿锡的含量大,当地人就直接用含锡的铁矿直接铸造铁钱,这样,夹锡铁钱中的锡就是天然存在的,不用再合金了。另一种说法则是在铁钱中加了锡,但这只是一种自我的安慰,因为锡的熔点比铁低,一冷却后就从铁的表面吸出,就掉到炉渣中,现在我们考古时也挖出挺多,实际上铁里不含锡。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己以为卖给别人的铁钱中是有锡的,实际上却是没有,而且当时的人也没有做实验。目前主要就是这两种说法,但是谁都没有办法说服谁,究竟谁是谁非也只能留下待后面的进一步考证。
    历史上,无论是锡、铁、钱还是技术都是源源不断地沿着潇贺古道往北运的,现在在内蒙古的包头博物馆,就在馆内展出有一块很大的锡,上面就写有“临贺官锡”,这是一个宋代的官锡到达内蒙古的见证。我市博物馆民间也征集有民国锡壶,其中就有产自贺州的。潇贺古道从贺州往北运的都是一些珍贵的东西,包括香料、珠宝和矿产及贺州一些特有的物产等,同样的,潇贺古道自北往南也输入了大量的人才、思想文化、冶炼技术等等,这也是潇贺古道承载南来北往的重要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