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子】“先质而后文”的美学思想

 沁园春春2016 2017-10-12
【摘要】:正一、"先质而后文"的美学思想的提出和其基础墨子的"先质而后文"这句话见于刘向《说苑·反质》篇。墨子生活的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且墨子本身也是"贱民",也就是相当于当时的贵族而言的劳动阶级,所以墨子对于民生也就更为的了解,也就有了深切的认识。其救世之心也就更加的迫切。而当时的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为了满足自己毫无节制的声乐享受,不仅加重了赋税,侵夺了百姓的衣食之财,而且还驱使大批青壮年为其服务和劳役,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先质;美学思想;说苑;劳动阶级;后文;非乐;秦伯嫁女;文质;救世;审美活动; 
【分类号】:B83-092
中国论文网 http://www./6/view-6495099.htm
  一、墨子“先质而后文”美学思想的提出和其基础

        墨子的“先质而后文”这句话见于刘向《说苑・反质》篇。 
  墨子生活的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且墨子本身也是“贱民”,也就是相当于当时的贵族而言的劳动阶级,所以墨子对于民生也就更为的了解,也就有了深切的认识。其救世之心也就更加的迫切。而当时的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为了满足自己毫无节制的声乐享受,不仅加重了赋税,侵夺了百姓的衣食之财,而且还驱使大批青壮年为其服务和劳役,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当时的生产,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墨子的”先质而后文”的美学思想应运而生。 
  墨家的绝对的功利主义的“尚用”是其“先质后文”的修辞观的基础。墨子从“尚用”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所谓“非乐”,就是否定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1]。他在《非乐上》中指出统治者的音乐享受,从制造乐器到音乐演奏,都要剥夺、耗费民财、民力,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很不利。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就是说声色之美、味居之宜,并非不美,但”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同上)。墨子认为“仁者”之责,在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不在于“厚措敛乎万民”,“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这不符合他所理解的“圣王之事”,也“不中万民之利”,所以这样的“美”,墨子是坚决反对的。 
  墨子站在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之上,功利性的看待艺术活动,功利性的看待“质”。墨子在理论上肯定了艺术活动能给人带来美感,但在实践上墨子也是善于乐技的,《吕氏春秋・贵因》篇载:“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可见墨子是善于乐道的,也并不是完全的反对。因此可以总结为墨子的“非美”思想就是“质美”之美。并不是绝对的反对“美”。 

  二、墨子“先质而后文”文学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墨子所说的“文学”,是广义的文学,包括表现于文字的政教法令和一切学术文章。他对于有实用功能的广义的文学和言辞是很重视的,强调文学言辞应发挥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作用,这是地地道道的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墨子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而不先立义法”、“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认为言论和做文章必须先树立个标准,由此墨子提出要用“三表法”即有“本之”、有“原之”、有“用之”来检验,要本着一颗实在为国为民服务的心来从事文章的写作和言说,强调文学质的主体位置。 
  《文心雕龙・诸子》称其为“意显而语质”,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墨子的文章,朴实无华,本色天成,注重义理,崇尚实用,表现出尚质重用的文学观念,有异于庄子式的浮华艳丽和孔子式的圣人说教。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讲究文章言论思想的清晰性,平实、自然、论辩、说理,是其文章的基本风格。故清代学者孙诒让说他“质而不华,务申其意,而不驰骋其辞。”[2]墨子文风与他的写作目的及人生目的都是直接相关的,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先贤,华彩辞章、流芳百世不是墨子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中民之利”、效用惟先,与詹姆斯所提倡的“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原则颇为相似。由于墨子出身和主要活动在社会下层,又为平民利益而奔走呼号,所以他的文字格外通俗平易、朴素无华。墨子的文辞简朴,不加修饰,忽视文采。 
  墨子实践自己的学说主张是在行的,可是他的言论却毫无辩驳之华丽,原因在于于:墨子的言论,是宣传先王之道,论述圣人之言,要把它们明白地告诉人们,假如巧饰其辞,人们就会留意于它的文辞,而忘掉了思想上的作用,与“楚人鬻珠”和“秦伯嫁女”的重文轻质无异。墨子纯朴的文风,实乃其处世原则的一种表现,也是其先质后文的文质观的体现。当然按照现代写作理论来看,墨子从实用的功利目的出发,把文与质完全对立起来,是违背文与质的内在规律的,华而不实固然要不得,但必要的艺术形式却可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虽然把质放在第一要义之位置,但墨子并没否认文饰绮丽之美,只是强调“文”不管多美,都必须遵循“先质而后文”的原则,努力做到删繁就简、通俗易懂。 
  一言以蔽之,“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无质之美的形式之美是绝对不为墨子所容纳的,只有有质的美才是美,并且必须是先质后美。这也是墨子思想艺术美的内涵:以质为先,而后才文,才美。可见,墨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不完全是以功用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兼顾着形式美的。 

  三、墨子的“先质而后文”中“文”和“质”的概念与孔子“文质彬彬”中的“文”和“质”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文质问题的人。在《论语・雍也》中讲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算得上是君子。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孔圣人认为“文”和“质”的理想状态就是文质统一,也即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期望人们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其实,孔子的“外礼内仁”的儒家思想也受其“文质彬彬”观念的影响。 
  墨子关于“文”和“质”的关系不同于孔子,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即先内容后形式,而且对儒家那种繁饰的礼乐持否定的态度。 
  孔子所说的“质”和“文”是对“人”而言的,而非对“文学”,质指的是人内在的良质,文指的是外在的礼貌,文质彬彬是指人内在的质朴美和外表的华美兼有相副。孔子的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是“仁”,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因此,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仁”。 
  但是通过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墨子的“质”指的是“利”,而这种利是天下的大利,这种利是为国为民的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质”都有材质、品质的意思。“文”都有文饰和文采的意思。但是质所指的具体内涵不同。 

  四、“先质而后文”美学观点的意义以及其局限性 

  墨子的“先质而后文”的美学观点,体现了墨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取向。墨子先质而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更是反映了当时庶民阶层的美学要求,是中国传统平民美学思想的雏形,也颇具现实主义美学色彩。“其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的功利原则对中国美学注重功利的理论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命题包含有审美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这也是有合理因素的。[2] 
  在整体上,墨子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立场上看待美和艺术的。墨子“敝于用而不知文”是“先质而后文”思想的真实写照,只重质,重功用,而忽略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忽略了事物的外在形式或形象的美丽、美观及其形成的美感。但是值得称幸的是,墨子并没有直接因为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而否定审美和艺术的作用。这正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那样:“墨子并不是不知文是一种好,而只是无暇顾及为文罢了。”所以,对待墨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应该对其作出客观地额评价不能脱离特定历史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