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金色年华554 2017-10-12

瓦岗军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于瓦岗(今河南滑县南)领导起义,并以此为根据地,故名瓦岗军。不久,李密投奔瓦岗军,建议联合附近各部义军,又献计在荥阳大海寺伏歼隋将张须陀,次年又攻克兴洛仓,对瓦岗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义军曾发展至几十万人,占有河南大部分郡县,多次击败隋军主力,并包围了隋都洛阳,在推翻隋王朝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后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大量起用隋朝降官降将,旋又袭杀翟让,使部众离心。618年为据守洛阳的王世充击败,李密于兵败后降唐,瓦岗军遂告瓦解。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瓦岗军

玄武门之变

唐初,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斗争十分激烈。建成虽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但他好酒色畋猎,在谋略和战功各方面都比不上李世民,不得忠心,遂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结伙,并在高祖的默许下,准备谋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先法制人,率尉迟恭等设伏于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发动政变,世民射死建成,尉迟恭杀了元吉,击败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卫队,并杀建成、元吉诸子。这次争夺帝位继承权的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政变后,高祖不得不立世民为太子,两月后又宣布禅位于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由此夺得帝位,称唐太宗。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在位的年号(627——649年)。由于隋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扫除了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唐太宗即位后又虚心纳谏,采纳了魏征等人的谏议,常以隋亡为鉴戒,史治比较清明,刑罚也较宽简,赋役有所减轻,因而在贞观时期,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政治上处于相对稳定,物价比较平稳,人口也有增长,国力也较强盛。有“政治之美,庶几成康”之称,被称为贞观之治。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玄宗天宝初年,在全国边境设十节度使,他们拥有军、民、财政大权,逐渐发展为分裂的割据势力。天宝十四年(755年)冬,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很快便攻占洛阳,称大燕皇帝。次年破潼关,陷长安。玄宗逃蜀,太子李亭在灵武即帝位。由于安禄山恣行暴虐,人民纷起反抗,内部众叛亲离,至德二年(757年)初,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庆绪退守邺城。乾元二年(759年),安庆绪为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在范阳称燕帝,再度攻陷洛阳。两年后,思明为其子史朝义的部将所杀。广德元年(763年),朝义兵败,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降唐,朝义自杀。这场前后延续达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它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国力大衰,藩镇割据的局面,自此形成。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安史之乱

永贞革新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十分腐败。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李诵即位,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并与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组成革新集团,实行革新。他们贬逐了以贪暴著称的京兆尹李实,废除扰民的宫市,禁止地方官额外的进奉,同时任命宿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以削夺宦官专掌的兵权。宦官俱文珍遂串通廷臣和地方节度使,以顺宗久病为口实,逼他禅位给太子李纯(宪宗),王叔文等人遂被贬逐。这次革新只进行了一百四十六天便告失败。因顺宗退位前曾改元“永贞”,故这次改革亦称“永贞革新”。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永贞革新

二王八司马

即永贞革新集团。“二王”是指王叔文与王伾。“八司马”是指韩泰、韩哗、陈谏、凌准、柳宗元、刘禹钖、韦执谊、程异等八人。他们在革新失败后,同被贬为远方司马,因而有“八司马”之称。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二王八司马

牛李党争

指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l一859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间的斗争。两党的主要分歧有二:1)牛党成员大多是进士出身,故重科举;李党则强调“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主张废科举,以门荫入仕。2)对待藩镇势力,牛党主张姑息;李党则主张压制。穆宗时,牛僧孺一度为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武宗即位,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宣宗时,牛党成员白敏中任相,李党全遭罢斥,德裕几经贬谪,病死于崖州。僧孺被召还朝,不久亦病死。两党之争延续近四十年,从具体问题看,各有所是,亦各有所非,但其本质则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从而加剧了唐末的统治危机。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牛李党争

甘露之变

唐文宗时期发生的以李训、郑注为首的反宦官集团的事件。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他的父亲穆宗和他本人都是由宦官拥立,并受宦官胁制。因此,文宗即位后便决心依靠朝臣铲除宦官势力。大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训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策应,发动政变。他们奏称金吾左仗院夜有甘露,诱使宦官仇士良等往观看,谋加诛杀,但因伏兵暴露,为仇等察觉而失败。李训被捕杀,郑注在凤翔亦为监军宦官所杀,受株连者达千余人,文宗亦为仇士良软禁至死。这一事件,史称甘露之变。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甘露之变

玄奘取经

唐高僧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是我国佛教三大译经家之一。他于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探求佛学,途径新疆、中亚、阿富汗,饱经风霜,历尽艰险,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他足迹遍五天竺,曾参谒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并在当时佛学中心那烂陀寺从诫贤受学,也曾主讲佛教经典,获印度众多名僧很高的赞誉,所至各国均享受国师的礼遇。贞观十九年(645年),他结束了历时十七年、跋涉五万余里的行程,回到了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历二十年的努力,译出佛经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对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保存古印度佛教珍贵典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玄奘取经

鉴真东渡

唐高僧鉴真,本性淳于,扬州人。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天宝元年(742年)应日本高僧荣叡等邀请,东渡日本,传播佛学。在十一年的时间里,他历尽艰险,曾六次进行东渡,但前五次因遇风、触礁及其它原因,未能成功。特别是第五次东渡时,遇风漂泊南方,“频经炎热”而双目失明。但他不屈不饶,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第六次东渡时,成功地到达日本九州。这时,他已年近七旬。翌年,在奈良东大寺筑坛传戒。759年,他又和弟子创建唐招提寺,并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雕塑及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隋、唐

鉴真东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