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云栖大会刷屏了一整天,你真的听懂马云讲啥?

 物联网智库 2020-09-23

作者:iot101君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   【导读】   ------

不管是达摩院,还是人工智能,马云其实就讲了两个字:数据。

今年,云栖大会毫无悬念地火爆,提前近一个月就关闭门票通道,一场集团大会再次成功晋升为科技圈内的集体盛会。

今天,只要你身在贵圈,你滴朋友圈不管去没去全是云栖大会。让我们大声喊出:今天、明天、后天、我们都是阿里人~~~)

那么,云栖大会首日,阿里都向外界传递了哪些信号?给科技圈带来了哪些惊喜?这些眼花缭乱的论坛,又是如何支撑风起云涌中不断“转型”的阿里帝国呢?

信号一:电商是外衣、金融是皮囊、数据是阿里帝国安身立命之本。

在云栖大会首日主会场,马云洋洋洒洒的对着台下和电脑前数以亿计的小粉丝们畅谈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谈阿里的定位与使命、阿里的变革与成就,当然,也包括最能引爆科技人士内心小宇宙的“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成立。

然而,iot101君以物联网视角看过去,如此激动人心的演讲背后,马云大大其实只讲了一个东西:数据

以电商业务起家的阿里巴巴,无心插柳柳成荫积累了庞大的大数据优势。这一优势随着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同步崛起,在物联网时代迅速凸显出超多元的变现价值和商业潜能,于是,云服务的载体成为IT公司们竞逐的重点,阿里云也借势迅速壮大。

时代变革,行业重塑,这一优势继续向周边领域蔓延,支付、物流、零售、制造、建筑、甚至底层技术研发…阿里巴巴的触角越伸越长。然而,不管涉及多少领域,智能零售、智能建筑、智能制造、智能医疗…在以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阿里巴巴看来,万变不离其宗,垂直行业的信息化变革之路,大数据均作为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一把利剑,全部搞定。

阿里帝国的扩张,无一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等均是手握大数据而在细分领域衍生的商业载体,就连最新成立的“达摩院”,从根本上来讲,也是阿里大数据战略对高精尖技术的渴求而倒逼催生的产物。

按照马云的说法,“数据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然而在iot101君看来,“数据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商业基石”才是马云心中奉为圭臬的信条。因此,为了持续巩固该基石坚不可摧,才能支撑阿里帝国在风起云涌的物联网时代颠扑不破。

没错,那就继续推行马氏独门的“数据洗脑大法”。关于“如果只是挖空心思赚钱,阿里巴巴就是一家没有出息的公司”的企业家使命感、关于造福全球20亿人口的普惠愿景、关于人工智能so what的自信…马云大大深情道来。说实话金句确实好听,但是作为老实人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是尊重技术也好、还是不畏AI挑战也好,都是催泪烟雾弹,一切不过是为“数据”二字服务,这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信号二:从一家“不懂技术”的公司,到 “全球顶尖技术宗师”的野心

今日最重磅的发布,莫过于阿里巴巴达摩院。不仅阵容重磅,三年千亿的资金投入重磅,更重要的是,对于商业模式光环太过耀眼而掩盖了技术实力的阿里巴巴来讲,这一对外的“转型”或说“野心”也够重磅。

关于技术,马云也有金句:我确实不懂技术,承认不懂并不丢人,装着懂技术很丢人。我确实不懂技术,但我们尊重技术,我们欣赏技术,我们信仰技术。”

那么,马云号称要赶超Intel研究员、IBM研究员、贝尔实验室的达摩院究竟长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想必你已经在铺天盖地修改版的“原创通稿”中审美疲劳了。iot101君在此只总结达摩院三个基本信息。

首先是成立愿景:

阿里巴巴自称,这是“一家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的研究院 。”然而据上文所述,达摩院的初心应该是作为阿里巴巴大数据战略的技术支撑,扫清数据变现途中的一切技术障碍。

当然,不排除该院若发展顺遂,一样可以无心插柳柳成荫,带来更多商业或科学价值。但无论如何别忘初心。

从目前公布的首批研究领域来看,与iot101君的猜想完美印证: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 这全都是应对物联网时代数据洪流的有力法宝,尤其是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

再看阵容

“达摩院”将实行院长负责制,由阿里巴巴集团CTO张建锋(花名行癫)担任首任院长。首批公布的学术咨询委员会,十人中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美国三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ichael I. Jordan,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周以真,美国工程院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Henry M. Levy,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George M. Church,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Avi Wigderson。

最后看它roadmap:

目前,它已在全球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未来呢?未来是虚幻的,所以我们也从一虚一实来解答。

虚的层面,为了与阿里巴巴持平“社会担当、家国情怀”的使命感,“达摩院”要对阿里未来20年负责,助力四大终极难题:构建世界第5大经济体,为世界解决1亿就业机会,服务跨国界的20亿人,为1000万家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

实的层面,就是激动人心的3年投1000亿人民币吸引人才。但前提是,“达摩院必须自己能够具备盈利的能力,天下任何人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才能靠得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评价这个全球顶配的技术新生儿?各界对其褒贬不一。

  • 有人感慨阿里巴巴的企业良心,尊重技术,重视人才,从商业到技术180°大转型,有情怀,有远见!!把马云爸爸满世界挖墙脚的事迹包装地如此感人,也是不得不服啊。然而只要脑子不瞎的人都能明白,达摩院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它取之于商业,也用之于商业。

  • 还有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说人家马云爸爸的达摩院必是一场闹剧。声称伟大的科学发现常常出现在不被多数人关注的地方,而不是那些聚光灯下面的牛人。还反问马云,把这些成名的大牛们请来,管用吗?iot101君也想反问一句,你不把这些大牛们请来,难道要留给友商么?牛逼的人在哪都牛逼,再者退一万步说,马云又不是真的想拿诺贝尔奖…

那么应如何客观中立地评价呢?

iot101君坚持认为,达摩院是且仅仅是阿里大数据战略的技术后盾。不是说它不风光,而是拎清楚高下主次因果关系。这一观点,马云在演讲中也不止一次提到,“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以人为本、为我所用”。(当然,待到达摩院的技术实力足够强大时,拥有除数据以外的更多筹码时,阿里巴巴的格局形势另当别论。)

(图为云栖大会前,马云接见的十三位参加座谈院士

那么,达摩院的顶尖技术将如何为阿里所用呢?这是印证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初心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不得不请出达摩院修行的几门武功之中最具奥义的量子计算来佐证。

中国量子第一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潘建伟院士受邀参加了首日主论坛的演讲,《新量子革命与量子计算》较为全面地科普了一下量子计算理论体系、研究意义(主要提到了对大数据处理的技术优势)、目前进程及未来方向。对于不懂或不感兴趣的人而言,简直是种折磨。因此,iot101君今天不想再赘述量子力学是如何牛X,而是想说说量子技术与阿里巴巴之间的关系。

一般人认为,阿里巴巴没有技术基因,与量子计算和中科院潘建伟团队八辈子都打不着。但事实上,早在2013年底,阿里巴巴内部就确立了量子通信项目并在内部开展技术测试。并在2015年7月,勾搭上中科院共同成立“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还被外界解读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今年3月份发发布的NASA计划又再将量子计算和加密通信作为重头领域,那么问题来了,阿里对量子技术如此青睐的真正原因何在?


其实,潘建伟院士已经给出了答案。一方面,量子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安全通信和高速计算方面的优势,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已成为量子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另一端,阿里巴巴手持数据利剑无往不利,然而在物联网时代,物物大数据泛滥汹涌而来,这把利剑遇到劲敌,换言之,形势的突变可能会阻挡阿里大数据扩张变现的财路。对于“我真的特别讨厌钱”且具有高度前瞻性预判的阿里巴巴而言,其实早将应对数据洪流作为一场硬仗来准备。因此,在计算领域,眼看摩尔定律遇顶,传统计算性能难以取得持续突破,于是,阿里巴巴选择量子计算成为解救数据困局的白马骑士。

随着该团队技术突破节节高升,不管是为阿里大数据实际带来的性能提升,还是在科研界搞出的一点小动静,名利双收。这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基于同样的思路,阿里巴巴也重磅投入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应用落地等。上述种种,不能说阿里巴巴不热爱技术,而是,相比较技术而言,它设身处地为之着想、鞍前马后为其铺路、真正热爱的还是 “数据”。

褪去“电商”的外衣如此,重心投入云计算如此,“NASA”计划亦如此,达摩院作为飘在空中的“NASA”的落地支撑,又何尝不是披着科技的外衣搞数据老本行呢。

如此,就不难理解这家“不懂技术”的公司,为何要致力于成为全球顶级技术宗师了。

信号三:以生态的名义,养肥物联网时代话语权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生态,iot101君不止一次说过,物联网市场太大,行业变革太宏伟,任何一块大蛋糕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没有公司可以什么都做,即便“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也不行。

对自身优势门儿清的阿里巴巴,早就把数据优势植入到各行各业。此次云栖大会便是一次集中的体现。整个大会持续三天,前前后后加起来有百余场论坛,足见阿里巴巴在金字塔顶端释放的数据势能有多强大。领域涵盖之广,从纵向技术到横向行业,被行业用烂了的生态一词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其跨度和规模足以撑起帝国二字。

业内人常说,物联网的绝大部分的价值都蕴藏在行业实践中。那么阿里巴巴是如何参与到一些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呢?有人说,阿里做新零售、智慧金融、交通大数据都有基础积累,然而谈到医疗、建筑、工业等重型领域你可能会一脸懵逼摇摇头。我们以“智能制造”主题专场论坛来说明。

以数据为切入点、先从新零售消费类数据开始,逐步向后端制造过程渗透,以此来改善库存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阿里巴巴成为第一批尝试C2M“智造”模式的大数据公司。

比制造业更大的一个话题是工业。早在去年,iot101君写过一篇《阿里搞工业互联网靠谱吗?》的批判性站队文章,认为阿里云所提供的云服务只能支持工业的浅层认知,而无法理解重型的工业大数据,从而无法提供真正具有价值的预测性维护、机器智能决策、改善制造流程、提高产能、节能减排等根本问题。果然,经过一年多的观察,阿里云的工业跨界之旅仍浮在可预料的程度之内。

这是一非常典型的例子,阿里在激进扩张更宽广的版图领域,然而受制于“数据”和云服务这两把(其实还是1把)单调的利剑,阿里并未在跨界领域中高度渗透与融合。当然,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也是一种玩法,无可厚非。物联网时代,养肥生态,总有收割话语权的一天。

结语

也许,阿里巴巴也意识到了“数据”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若不想被数据缚住手脚、被动前行、落后于时代,阿里巴巴已经有意识主动求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