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改“病态”不改“老态”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介绍,之所以选择武英殿建筑群作为故宫“百年大修”的试点,是因为大木结构、台基、院落铺装、屋顶、油漆彩画的破坏状况都比较典型,甚至大殿的二缝大梁及一根立柱严重糟朽,甚至殿的四个角都不在水平线上了。再则,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管理起来较为方便。 “病态不是老态,我们要把武英殿的‘老者风范’留住,但是得把‘病态’去掉,还原它整洁、庄严、肃穆的面貌。”晋副院长说。整个修缮严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据介绍,整个修缮工程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武英殿原来的主要构件在修缮中更换的量很少,不足10%。大殿的内檐彩画完全保留原状,只是加上了除尘保护。对于破坏过于严重的外檐彩画,修缮时尽量选用我国古代沿承下来的矿物颜料,少用当前的化学颜料。“就连琉璃瓦,我们也只换下来30%,尽量用原有的瓦片,我们宁可拿去回窑重烧,再重新上釉;一定要换下来的瓦,我们也按照老祖宗的习惯,用门头沟的土烧制。” 珍贵文物首次集中展出7日,武英殿以“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展”为客人们的见面礼,这也将是武英殿10月正式对外开放时展出的内容。按照武英各殿的格局,展览分为六个部分:“琅函秘笈———皇室藏书”;“典学治道———清帝读书”;“稽古右文———官府编书”;“锦囊翠轴———御书装潢”;“佛道成辉———宗教典籍”;“梨枣飘香———内府刻书”。此外,在东西值房,展示清代武英殿镌刻的经版和书版。武英殿从清康熙十九年以来就是皇家修书处,在这里展览清宫典籍文化,也是武英殿历史的延续。 本次展览重点是古籍善本,但是不仅仅展示书籍内容,还辅以大量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器物、书画等,多角度地立体展示清代盛世文化。在殿内,记者见到了举世闻名的“殿本”,这是第一次在“殿本”发源地展出“殿本”。只见保存完好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静静地躺在展览柜里,这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人从《永乐大典》中摘出珍本138种排字复印,后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最负盛名的“殿本”。记者还见到了“贝叶经”,它的经文书写在用菩提树叶特制而成的纸上,还有“五经萃室宝”印,由于木结构的武英殿不戒于火,上面还有嘉庆初年乾清宫火灾烧过的痕迹。除此之外,还有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圣寿之时的“文津阁”宝印。《四库全书》排架图、装帧精美的“满文《佛经》”等。这一系列珍贵文物集中展出尚属首次。据介绍,此后武英殿将成为书画类文化的固定展示场所:正殿和后殿辟为新的“绘画馆”,以展示历代绘画、书法为主;东西两庑为“典籍馆”,以展示历代古籍善本为主。 新闻背景武英殿是“殿本”发源地 武英殿建筑群落成于明永乐年间,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60余间,6500多平方米。建筑群为前后两重,由武英门、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斋、浴德堂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组成。明清交替之际,李自成曾在此仓促登基,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曾在此理政。从康熙十九年起在武英殿开书局。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武英殿陈列文物。武英殿建筑格局奠基在明代,主要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火后再建,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行过大规模整修。 自明初建成以来,武英殿建筑群落除用于政务、仪典等活动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动。明代曾在武英殿设画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清朝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成为词臣篆辑之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为专司校勘、刻印书籍之处。刻书活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兴盛,纸墨优良,校勘精审,书品甚高,版本学上即以刊刻地点称之为“殿本”。修书处的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几近贯穿全清。 |
|
来自: 昵称48272507 >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