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上海的票友和票房

 秋雨热风 2017-10-12
美国百老汇托... 05-06 19:28

文章来源:黄浦政协

票友和票房

票友,通常指非职业性的戏曲、曲艺演唱者和乐师,亦称“艺友”,他们所组织的业余演唱团体则称为“票房”。考证这名称的来源,众说不一。据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曲艺的一种),不取报酬,后来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的同人组织称为“票房”,票友演出称为“票戏”,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称为“下海”。但也有人说,业余演员不但不收酬,演戏还要倒贴钞票,但能因此结交朋友,故称“票友”。还有人说,当时银行、钱庄喜爱戏曲、曲艺的职员较多,他们业余时间和经济条件都较充裕,有条件演戏自娱,而银钱业的工作经常是与钞票和票据打交道,所以称为“票友”。

破案升官,看你官居几品
广告
图片

票友演戏,往往要花较多的钱,本人又须有一定的学戏能力。旧上海经济、文化发达,从清末民初起,京剧票友和票房即不断出现,在全盛时期,上海京剧票房达120余个,票友之多超过北京。根据票房的形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属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如海关俱乐部平剧组、警察局俱乐部平剧组、工部局华员俱乐部京剧组等,银行界以中央银行为首约20余家大型银行都有业余京剧组织。

(2)属于各行业公会的,如粮食业的粮社、橡胶业的胶社、烟酒业的烟社、铜锡业的锡社等。

(3)属于同乡会的,如山东同乡会的鲁社、宁波同乡会的甬社等。

(4)由个人出资创办的,如“海上闻人”林康侯的大社、“海货大王”桂襄卿(梅门弟子、著名京剧演员沈小梅之夫桂伟桢之父)的襄社、黄振世的振社、丁存坤的丁社、陈中和的平和社、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周祥生的祥社、戏剧界名流刘菊禅的菊社、周信芳女婿张中原的大观雅集票房等。

(5)由各票友集资合办的,如亦社、龢社、德社等。

(6)隶属于青洪帮组织的,如张仁奎的仁社、黄金荣的荣社、杜月笙的恒社,是上海帮会票房中最有势力的。洪帮不甘示弱,也成立洪社,组织演出,有时演出规模很大,以扩大影响。同时,票房常为帮会集团聚会之所。

(7)既是票房,又具研究性质的,如黄桂秋的秋声集、杨畹农的梅剧进修会(研究梅兰芳派艺术)、陈大濩的濩声社(研究余叔岩派艺术)、苏少卿的国剧协会(兼京剧生旦净丑各行当及文武场面的研究)等。它们以研究流派艺术为主,教授方法从过去的心传口授,发展到使用剧本、简谱、讲义,便于学者掌握,这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8)少数票房是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以学戏、演戏作掩护,如益友社、华联同乐会平剧组、银钱业联谊会(简称“银联”)等。

在为数众多的票房中,社员(票友)多的有数百人,少的也有二、三十人。恒社以其特殊背景,1934年社员在册人数即有324人,人员有政、军、工、商各界上层人物,其中大部分是杜月笙门徒。当时成立票房,须有固定地址,还必须向有关机关登记备案,领取执照。公家票房都拨有一定活动经费,购买乐器,聘请教戏老师。私人集资合办的票房则向社员收取月费,不敷支出则往往由创办人解囊。

由于上海票房林立,票友众多,对于吸引京朝名角南下演剧起了一定作用,促进了南北艺术交流,繁荣了上海的戏曲舞台,使专业剧团也不断增加。到40年代末,上海专业京剧团在各剧场和游乐场演出的达18家之多,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京剧可看,星期日还加演早场。这种旺盛情况一直延续到50年代前期。

旧上海的京剧票友

在旧上海几家大型报纸上,经常登载专业演员在剧场演戏的巨幅广告,票友演戏的广告一般只在为慈善事业举行义演时才出现。但实际上,众多票友的活动不仅天天有,而且遍及全市各个角落,除演戏外,还起到专业演员、剧团、科班、戏校起不到的作用。

首先,业余和专业演员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推动京剧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旧时专业艺人大部分是文盲和半文盲,他们学艺,全由师傅口授心传,凭唱做念打的一招一式博得观众青睐,对剧本文字、剧情结构、人物塑造等都不求甚解。因此,剧情不通、唱词错谬之处随处可见,如《击鼓骂曹》中竟出现过将“错把虎子当狸猫”误为“错把胡子当驴毛”的笑话。票友们在唱做念打各方面基本功不及自幼练功的专业演员,但他们中不少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研究文学写作、戏剧理论、音乐原理、声腔艺术等方面各有专长,能帮助专业演员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又向专业演员学习基本功,共同求得进步。

上海票友编过许多京剧新剧本。民国初年,欧阳予倩就以留学生“下海”,自编自演许多爱国新戏,与梅兰芳并称“北梅南欧”。他的新戏深受观众喜爱,风靡一时,南方许多著名旦角纷纷搬演不衰。以后,票界名宿程君谋、苏雪安、范石人、陆兼之、顾文芍、钟馥郁等,都整理,编写了大量京剧、昆曲剧本,丰富和提高了京昆剧目。郑剑西、许思言也是票友下海成为专业编剧家,吸引了更多观众,票界中的编剧家功不可没。还有些票友从事撰写京剧研究著作,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人才和扩大专业队伍方面,票友们的作用也不在专业科班之下。不少票友通过长期舞台实践,已达到甚至超过一般专业演员水平。因个人兴趣浓厚,由票友“下海”而成为著名专业演员的,有俞振飞、欧阳予倩、黄桂秋、李家载、孙钧卿、杨畹农、张哲生、桂伟桢、包式先、王玉田、包畹容、金宗宪(上海京剧院金锡华之父)、周承志、王春华等。其中俞振飞、欧阳予倩、黄桂秋都成为第一流表演艺术家。欧阳予倩一生对京剧、话剧、电影都有极大贡献。李家载的言派艺术、孙钧卿的谭派艺术、杨畹农的梅派艺术,也都是第一流的。这些票友“下海”以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仍然非常关心社会上业余京剧组织的活动。黄桂秋收票友为徒,手把手地教他们学戏,至今传为佳话。李家载晚年不再登台,仍然积极参加各业余京剧组织的活动。

票友艺术上各具特色

许多票友成为专业演员以后,艺术上各具特色。如包式先“下海”后去天津演戏,40年代随厉慧良来沪,在《火烧望海楼》中饰演传教士一角,非常成功。金宗宪、王春华下海后与黄桂秋合作,成为黄的得力助手。孙钧卿培养了儿子孙岳成为京剧名演员。还有一些票友“下海”后去外省市成为挑大梁的演员,如赵荣琛、王吟秋、毕谷云、陈宝贤、舒昌玉、戎伯铭等。赵、王的程派,毕的梅派艺术,在全国都负盛名。

也有不少票友,艺术水平虽然相当高,在某些方面达到或超过专业演员,但并未“下海”。其中较著名者有苏少卿、魏稚青、包肖蝶、包小蝶、包幼蝶、赵培鑫等。还有在某一行当中有名气的,如生行中,有专工谭派的许良臣、程君谋、苏家琨,专工汪(桂芬)派的张师翰,专工余派的王准臣、戴趾仁、余愚、沈天梦、王雪尘、孙克钟、刘栋业,专工麒派的有张中原、郭修修,都有相当造诣。老生行中还有金基裘、刘宝椿、魏上吼、石德康、陈祖荫、闵雅兴(兼擅红生,人称“常州关公”),小生行档中有费席珍、沈明康、童家骐、陆汉琦、赵时慰、叶惠浓、叶克贤。其中赵时慰善演吕布、周瑜等翎子生,陆汉琦还演过《雅观楼》、《陆文龙》等带武功的戏,龚志嘉则在拜姜妙香为师后参加专业剧团。

票友之中也有立志练习武功,能演难度很高的武戏的。如裘剑飞(周信芳的妻兄)擅演箭衣武生,其《金钱豹》的舞叉、《拿高登》的开打都很精采(见周信芳之女周易所著《伴飞》一书)。杨国珊,艺名逍遥客,以勇猛的短打见长,特地租了一间屋子专作练功之用,因练《白水滩》青面虎的摔锞子时,地板震响,惹得同居房客惊慌,联合反对,连二房东也怕屋坍而要退还押租,要求退房。章跃泉的长靠武生也是一绝,能得稳重二字!盖派武生票友周志斌曾得盖叫天亲授,演《雅观楼》照样耍令旗带出手,还有《大舞乾坤圈》、《智取北湖州》等戏,都得到盖派真髓。1946年,年仅17岁的夏金声即演出《大白水滩》、《两将军》等戏,当时颜兆鹤(化名颜经)曾与之同台演出。银行界詹英武、倪生炘两人的《三岔口》,翻打跌扑工夫不弱于专业演员。詹英武之父詹筱珊也是武生名票。医务界的汪国镇能演《周瑜归天》,他的儿孙都爱唱京剧。上海“闻人”谢葆生的长子谢文元,以及目前仍任上海华生电扇总厂厂长的包升仁都是业余武生中的佼佼者。

旦行(青衣、花旦)是票友中人数最多的行当。除坤旦外,男旦也占很大比重,梅派中有梅维忠、裴允恭、王学青、任颖华、王萍、费宜华、邹梅君,程派有郑大同、陈宝贤、蒋慧芝、王希伯、颜正青、姚慕楚、吴兰珠,荀派有翟志馥、曹玉华、颜经、卜乐兰、张和琴。还有颇享盛名兼擅筱(翠花)派戏的戎伯铭,他的《十三妹》、《辛安驿》被誉为武功卓绝,圆场身段“翩若惊鸿”。

净行中,著名的除张哲生、桂伟桢、王玉田外,还有刘居海、萧正楣、陈伟俊、李泽九等,其中除陈、李两位外,均曾“下海”。

丑角在京剧中用途最广,但票友中丑行优秀人才奇缺。著名的除包式先、金宗宪、孙老乙曾“下海”外,还有邢子衡、汪季鸾、纪金陵也曾“下海”。由于丑行人少,票友演戏时需要丑角,往往由其他行当人员兼演或反串,在演出过程中因此也发现很多人才。如净角李泽九演《法门寺》刘瑾一角非常出色,反串贾桂时一口京片子的读状,始缓渐急,吐字有力,被誉为大有萧长华之风。名票顾文芍是演旦角的,在《群英会》中反串蒋干,将这个迂腐愚懦、自以为是的人物刻划得淋漓尽致。“下海”成为昆剧编剧家的陆兼之在玩票时也常反串丑角,诙谐风趣。他曾与颜经合演《铁弓缘》,颜反串小生匡忠,陆饰史公子,突出地表现了这个纨袴子弟的形象。

票友中专工老旦的都是男角,比较知名的有卢馥、朱有方、蒋锡康、法灵居士(法健多)、殷程万等。京剧行当都有明确分工,只有丑行可兼演老旦,内行称作“两门抱”,专业名演员如李长山、马富禄、刘斌昆都是这样,因此票友们为了演戏需要,也常“两门抱”。

旧上海票友中不少人技艺超群,这与他们得到名师真传有密切关系。除黄桂秋、俞振飞收票友为徒外,著名表演艺术家姜妙香亦广收票友为门人,老演员魏莲芳、吴富琴等也都有票友学生。

至于优秀票友如孙云荪(号称“杭州梅兰芳”)、赵培鑫、周翕园等,技艺高超,都教了不少弟子,有的已成为专业名演员,如上海京剧院的陈朝红、扬州京剧团的沈宝芬都是周翕园的弟子。名票友包幼蝶和周翕园甚至还为名演员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说过戏。复旦大学教授郑大同是业余研究程派专家,曾为李玉茹排演程派名剧《梅妃》。包畹蓉也常有外地专业苟派青年花旦上门求教荀派艺术。以研究谭派著称的许良臣、程君谋,门墙桃李更多。早年以与杨宝森合作灌制三张《桑园会》唱片而闻名的程派名票高华,去台湾后也培养了很多专业和业余人才。

教老生戏的教师有产保福、苏雪安、苏少卿。苏少卿除个别教课外,还在电台上教戏。教武生的名教师有杨小沛与刘俊鹏(上海京剧院刘长江之父)。教花脸的名教师有马宝刚(上海京剧院名琴师马锦良之父),他对脸谱很有讲究,常为票友勾脸。张连洲原是富连成“连”字辈净角,因出科时摔坏了腿,长期在沪以教票友为生,还兼教老生。教旦角戏的更多,如陈祥云(艺名小喜禄)曾教过梅兰芳。刘占虚生旦都教,他与荀慧生年龄相仿,又相友善,向学生示范表演身段时,人们都说他极像苟慧生。吴继兰是名演员顾正秋的开蒙老师,顾幼年登台时曾用艺名小吴继兰。吴能书善画,有“女才子”的美称。一般教师教戏,因人而异,对专业演员要求从严,对票友则从宽,若从严则难以接受。吴对艺术负责,不论教何人,一视同仁,都非常严格。所以向她学戏的聪明人以遇名师为喜,愚者则退避三舍,不复求教。此外旦角教师还有伍月华、墨玉如等。

票友和专业演员合作演出交流技艺

票友和专业演员合作演出,更是常有的事,也是交流技艺的重要途径。民国二年(1913年),爱国艺人小子和(冯春航)、麒麟童(周信芳)、赵君玉等曾和医界票友王培元等人为时疫医院义演,合作排演新戏《神道医道》,宣传医学,反对迷信,传为佳话。俞振飞在“下海”之前,第一次和专业名演员合作演戏是1923年10月,应程砚秋(当时名程艳秋)之邀,在上海和他合演《游园惊梦》,奠定了以后俞长期和梅、程等合作的基础。马派票友赵培鑫曾和麒麟童合演《群英会》,饰《借东风》的孔明,观众反映酷肖马连良,几可乱真。“上海闻人”袁履登之子袁森斋曾和名净金少山合演《天霸拜山》,成绩亦不恶。还有不少专业名演员乐于参加票友活动,如芙蓉草(赵桐珊)、李克昌、苗胜春等都不摆名角架子,常为票友配戏,名净李克昌常在票友演戏时司鼓,他们有时还为票友演戏把场(舞台监督)。直到现在,还可见到专业演员参加票友活动,就是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

旧时上海还涌现出许多票友鼓师和琴师,如朱增琪、金少刚、王培明、倪秋萍、沈雁西、朱庆辉、朱庆晃、陈国梁、傅宝卿、李师善、潘锦华、应嘉孚、李文奎、徐寿眉、徐寿星、许纪度、周振芳、唐开积、祝友之等。其中“下海”的琴师有潘锦华(后参加黄桂秋、赵燕侠剧团)、陈国梁(后参加上海新华京剧团)、傅宝卿(后参加江苏省京剧院)、沈雁西(后参加上海京剧院)。

早年,票友演戏各有其租借的场地,30年代后,有三处是票友们常演的场所,一处是贵州路263号湖社(现为上海交电批发公司自行车批发部),一处是西藏中路480号宁波旅沪同乡会礼堂,另一处是复兴中路301号律师公会礼堂(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卢湾区办事处)。当时这三处几乎天天有票房轮番演戏。遇有盛大演出时,偶尔也假座中国大戏院、天蟾舞台、大舞台、黄金大戏院等大剧场。票友演戏不取报酬,还要支付戏码费,一台戏约五、六个剧目,按其时间长短和戏码前后支付不同费用。第一出开锣戏费用最便宜,越到后面越贵,价格最贵的是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出,即“压轴戏”,高于最后一出“大轴戏”。因为旧时演戏时间长,演到最后一出,观众往往不等终场即离去,因此剧务人员安排剧目常把重点放在“压轴戏”。演出时,票友还要给鼓师、琴师、化妆师和后台管服装的赏钱,有的还自制价格昂贵的服装,或花钱请名演员合作,以抬高身价。演出时,亲友都来捧场,剧场内挂满亲友馈赠的软匾、立轴,花篮摆满台前,热闹得俨如操办喜事。除学校师生演戏比较节约外,一般票友每演一台戏,花费不赀。

还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话剧界的京剧票友,利用电影、话剧阵地,传播京剧艺术。远在无声片初期,前辈影星宣景琳就请欧阳予倩教她京剧表演艺术,在银幕上演出。20至40年代,许多电影、话剧编导、明星都客串演唱过京剧,也曾在电影、话剧里穿插京剧演唱。著名的有洪深、郑正秋、宣景琳、阮玲玉、胡蝶、徐琴芳、杨耐梅、王元龙、陈一棠、袁美云、顾兰君、赵丹、李丽华、石挥、舒适、吕玉堃、孙道临、程之、袁灵云、董霖等。其中登台次数最多的是徐琴芳,直到晚年还参加街道组织的京剧队。袁美云曾以票友身份跟周信芳在京剧影片《斩经堂》中合作,又曾在上海“孤岛”时期参加周的剧团演戏。袁灵云在50年代转为京剧专业演员,顾兰君、程之、董霖至今仍经常演唱。顾现为上海静安区业余京剧组织的负责人;程继承父业,将其父程君谋整理的京剧曲谱、剧本重新整理出版。旧时,许多京剧影片是由电影界票友编导,或在他们提议之下拍摄的。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春香闹学》和周信芳的《琵琶记》片段,就是如此。1938年,上海还出现了全部由电影界票友合演的京剧影片《四潘金莲》,由袁美云、顾兰君、陈燕燕、童月娟主演(童本是专业京剧演员,改作电影演员而加入票友行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