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问题:临帖一定要临的“像”吗?

 blywzc 2017-10-12

话说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学习方法只有一个,便是:临帖。

因为传统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人才辈出,每一个方面都有人做到了极致。时至今日,再难突破前人的框架。我们要做的只有去学习前人,把有限的时间用来临帖就够了。

同时,临帖也是书法人必须坚持终生的功课。在临帖当中,往往会有这么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同阶段的人:临帖必须临的很像吗?

赵孟頫临 《兰亭序

一般来说,临摹分为三个阶段:格临、对临和意临。

第一阶段:格临

初学书法,往往从格临开始,使用米字格或其他格子的纸,临摹时,让字的每一笔放在对应的位置,这一阶段,应该追求“像”,越想越好。

因为初学书法,缺乏一定的耐力、毅力、读贴能力、造型能力以及控制笔墨的能力。要把每个字临像,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眼睛能够看准字形(读帖),并能在纸上表达出来(造型和运用笔墨)。

所以,在初学的格临阶段,必须多花时间去读帖,看准字形,看清楚每一笔的摆放位置及笔画的形态;还要练习不同的笔画写法,能够熟练写出不同形态的笔画。

这一阶段要求“像”,临像是一个耐力、读帖、造型以及笔墨能力整体提升的过程,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后面的学习难以为继。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初学,学什么字体,已经不重要了。

文征明 临《兰亭序》

第二阶段:对临

有了一定的临写基础,就可以进入对临阶段,抛弃米字格的纸,通篇临摹。

这一阶段,要求尽量忠实于原作,做到形神兼备。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皮相”的相似,第二阶段则要做到神似。比如说王羲之和赵孟頫的行书,所蕴含的气质是不同的,临帖的时候,要深入发掘和理解形成这种气质差异的原因,并且能够熟练表达。如果临王和临赵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致,则无疑是失败的。

神似的基础还是形似,只有严格遵守原作的用笔、结字、章法和布局,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所以第二阶段同样要求形似,并深入发掘内在的气质,忠实原作,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

董其昌 临《兰亭序》

第三阶段:意临

意临是临帖的高级阶段,必须有很高的书法功底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实施。

意临建立在对于原作的充分理解上,因为每个人的水平不同、风格不同,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差异,如本文中插入不同名家的临作,都体现了不同的风格,这是临者本人自有的书风,也是对原作自我意识上的充分理解。

意临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不是对原作的肢解、曲解,如果未能充分把握和理解原作,所谓的意临只是鬼画桃符而已。

意临是熔铸百家的过程。意临和原碑帖的差异,也表明临习者不断地吸收了其余众多碑帖精华,无意识地表现出来。比如吴昌硕石鼓文》就是意临的极佳范例,经历了由描摹画形到遗貌取神质的飞跃,和原版有很大的离合处。

傅山 临《兰亭序

综上所述:临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越像越好,第二三阶段要求形神兼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