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一段霸气的历史 第357节;迅读网手机版

 乐水无涯 2017-10-13



  战国




  赵国卷(87)


  军事创举

  赵雍说的“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呢?我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让赵国的士兵放弃原来中原华夏族的军服,改穿异民族的服装,军队则重点发展骑兵,训练骑兵的骑射技术。

  赵雍是在仔细研究了中山国以及其他六国的军队配置,再根据赵军的弱点,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提出的构想。

  当时的赵军士兵仍然穿着春秋时代的军服,这种军服袖子很大,正面和背面都有很重的甲片,活动起来很不方便。赵军士兵穿着它就好比穿着戏服上战场,碍手碍脚,当然就在肉搏中吃亏了。而赵军的骑兵则很弱小,骑射技术不过关,打起仗来射不死几个敌人。他们平常也就几百号人,只能干点简单的侦察活动,一遇到中山国的骑兵就只能躲着跑了——赵军骑兵在战场上起不了什么作用。

  而推行胡服骑射,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了。胡服轻便,袖口短窄,士兵穿上它几乎就是穿上了紧身运动装,肢体更加灵活,战斗力自然就上了一个台阶。而赵军的骑兵强大起来,就能对抗中山国骑兵的骚扰,在之后的战场上也能大大发挥出奇兵的作用,帮助赵军出奇制胜。

  赵雍的“胡服骑射”用名句来总结,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通俗话来说,就是“学敌人的本事干掉敌人”。

  赵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圆滑的楼缓立马赞成道:

  “君上圣明!”

  然而,现场也就只有楼缓在那儿逢迎,其余的大臣们个个皱着眉头,窃窃私语,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响应。

  赵国的大臣们为什么不愿支持胡服骑射呢?这一点我们非常好理解,大袖口的军服是华夏族的民族服装,随便丢弃它而使用异族的服饰,那华夏族与野蛮人没有区别了。而且自古以来,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周边的异民族,赵军穿上胡服等于是承认异族的文化优于中原文化,这岂不是让中原的华夏民族非常丢人?

  见众臣们如此反应,赵雍知道还需要一些时间让他们去理解体会,便没再多说什么,而是带着众臣重新回到了邯郸。

  回到邯郸之后,赵雍叫来了肥义。因为肥义是朝中的元老,如果能说服他支持胡服骑射,那么会大大减少朝臣对改革的阻力。

  赵雍对肥义说:

  “寡人想继承简襄之烈,推行胡服骑射,是国家强大,征服胡人和狄人。但寡人担心没有人能理解我的用心,有些小人还会非议我。您对此怎么看?”

  肥义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老臣,他对赵雍有改革之心一百个赞成,他说:

  “成大事者,不能做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君上既然有决心去改革,使国家强大,就不要去在意世俗的偏见。臣定当支持君上的决定。”

  赵雍高兴道:

  “太好了。只要人民支持寡人的改革,就算天下人都耻笑我们赵国人穿胡服,寡人也不在意。”

  几天之后,赵雍就在全国颁布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条例,要求军队将士一律穿胡人的服装作战,提倡赵国的臣民平常也穿胡服。同时,国家拨出特别经费建设训练基地,用于发展和培养骑兵。而骑兵的招募对象无论民族和出身,只要骑射技术优秀、体质合格的青壮年,就可以加入骑兵队伍。

  改革令一出,果然遭到了许多老顽固的反对,这当中还包括不少王室成员和边关大将。赵雍顶着巨大的压力,一面派出督查组到各地监督改革的施行,一面继续苦口婆心地与这些反对者展开论战。赵雍用各种先贤还有赵国先王的事迹来举例子,将反对的言论一一驳斥。最终经过漫长的说服和磨合,反对改革的人渐渐少了,胡服骑射得以顺利的开展了。

  赵国发展骑兵可以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代地盛产良马,马匹的质量上乘。赵国的国内异民族人口众多,赵雍不避民族差别,招募这些天生的骑射手来为赵国服务,使得赵国骑兵的战斗力迅速得到了提升。有观点认为,当时赵国的骑兵有一半左右都是由异族人组成的,他们作战顽强,箭法高超,后来与秦军作战,连秦国人都经常吃他们的亏。

  改革进行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赵军已基本上换上了胡服军装,第一批培训的骑兵部队也毕业了。赵雍迫不及待地想检验一下改革的成果,便在公元前306年发动了一场对中山国的大规模进攻。历时十年的赵灭中山之战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