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抱怨的智慧,从保安到地产大亨

 铁血老枪 2017-10-13

哈同是我接触到的比较早的白手起家的故事。看过他的出身,我们与他比较一下,真的没有多少可以抱怨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爱学习,多留心,爱思考等一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后我也会写出一系列故事,希望从他们身上找到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富人思维和习惯,使自己的精神先变得富起来。

不抱怨的智慧,从保安到地产大亨

哈同和夫人

哈同的年代大约相当于清末民初的时期,他的全名叫:欧斯·爱·哈同,1851年出生在一个巴格达的贫穷犹太人家庭,幼年随父母迁居印度孟买,有四个哥哥,一个妹妹。在他小的时候只有6岁,父亲就去世了。也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小哈同,在小时候就不得不帮助母亲做家务,拾破烂,捡煤渣,也像我们的城市漂流一族最困难的时候一样,捡过烂菜。

看他的出身,与我们相比,怕不比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强到哪儿去,就是这样的条件下,哈同渐渐的长大。1872年,刚过20岁的哈同,就只身从印度来到香港,第二年,又开始了他的中漂(北京漂是北漂,我这里借用一下,中漂到中国来漂求发展)生涯。

1、 门卫生活,处处留心,积极上进

刚到上海的哈同,年龄还没有24岁,身上也只剩下6块银元。在一个叫亨利的老乡介绍下当勉强当起了一个保安,负责沙逊洋行上海分行的门卫兼打扫卫生的工作。按理说一个保安的工作,也就给人家看看门,站站岗,打扫一下也不是,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怎么可能出人头地呢?但就是这样一个职位,也让他找到了生财的门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这个岗位上,哈同也时时留心着各种各样的人事,过一段时间之后,哈同发现进进出出的都是做烟土生意的,以前他们都是向门卫打个招呼就进去了。但是哈同则不然,他生出一个生财的念头,进行了“改革整顿”,凡来办事的人,都要做来客登记,差不多就是记名排号的意思吧,有一些做大买卖的,着急办事,就想着让他通融一下。他就装模做样的进去转一下,出来后说,老板同意了,这样要着急办事的人就提前进去了,这些得到照顾的人,是免不了给他好处的。因为这一个举措,哈同得到了不少好处费。因为,这样一来,凡是大买卖、着急的都提前办理了,小买卖排在了后面,老板也很满意,觉得小哈同挺能干的,很快得到了提升。

哈同非常认真的看门,也认真地做着他的清洁工作,晚上就抓紧时间学习中国话和阅读经济、财务方面的书籍,有上进心的他,来到上海之后就以洋行的犹太人老板沙逊为自己榜样,并立志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超过他。不难想象要出人头地,在上海发展,不懂语言、没有专业知识是行不通的,对于他来说,除了勤奋吃苦是必走的道路。

哈同也常常留意身边的发财门路,他偶然发现,在英美人们普通使用新式的煤油灯,而上海人还在使用呛人的旧式桐油灯(估计也就是燃烧不充分的烟黑,笔者小时候写作业还用过几天,第二天鼻孔都是黑的)。他就想把煤油灯卖给上海上,不就赚到了吗?有了这个想法,他马上行动(好像积极主动,马上行动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

但当时的哈同身上并没有多少钱,只好把祖上传下来的唯一值点钱的一块银质怀表,当给当铺,当铺的老板看到潦倒的犹太年青人,萌发了善心,居然以哈同要价的一倍半也就是30大洋收下了这块怀表。

哈同非常高兴,连声道谢,拿着这笔钱订购了煤油灯,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就到上海的繁华地段一家一家上门推销(积极主动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这一点他做得很好)。哈同,推销时免不了讲解新式煤油灯的优点,安全无害、干净明亮、不呛人、价格也不算贵。由于上海是当时中国比较早接触外国新鲜事物的地方,经过比较之后,他们不少人就掏钱买下哈同的煤油灯。这样哈同不但卖掉了他的煤油灯,还小赚了一点钱,开始大量进货,并找人来帮忙(单打独斗难成大事,有财用人,来钱更快),并申请了银行贷款(借助资本迅速壮大),渐渐地哈同在上海灯具和煤油灯占有了一席之地,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子。

2中法战争,不利信息下,理性思考,大胆投入,初露锋芒

哈同在沙逊洋行的表现,经过几次提升后,成为了洋行的中层干部,地产科的领班。这个时候的哈同已经能经常同大班(经理一层)开会。

不抱怨的智慧,从保安到地产大亨

当时的上海南京路

到了1884年的时候,中法之间爆发了中法战争,1853年,法国军队惨败,内阁倒台。就在这个时候,清政府要收回上海的租界消息不胫而走,人心惶惶,许多人举家外迁。在这样的气氛下,租界地价暴跌,生意可想而知。香港沙逊洋行要上海分部的大班缩小规模,随时准备撤出上海。

大班来找哈同,沮丧地说,“大老板发过来命令,咱们该怎么办呐?”

哈同说,“你也在上海这么长时间了,中国的国情比我清楚,清国的历史上打胜仗的时候也有,可是后来呢?最终每一次都是他们求和求太平。这一次,我看也不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大班听哈同这么一说,想想也是,接着问,“那你以为怎么办好呢?”

哈同道,“我在想,咱们不如趁现在地价这么便宜,大量吃进地皮,等风波过后,地价必定大涨,到时候我们还能不大赚一笔吗?”

见大班有些犹豫,哈同给大班仔细地分析了形势,大班不由得动心同意。就这样,沙逊洋行将茂名路、淮海中路到长乐路,包括国泰电影院、锦江饭店、兰馨大戏院等地皮大量低价买入。

很快,清政府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政局稳定了下来,租界重新繁荣,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沙逊洋行把买进的低价地高价卖了出去,竟然赚了500多万银两。

哈同的名声一下子在上海传开了,沙逊洋行奖励给哈同1000多银两。但是哈同认为奖励的太少了,就有了异心。在这个时候,另一个新沙逊银行来找哈同请他出任大班协办职务,哈同立即同意,在这一年他年仅37岁。

3 、人弃我取 先舍后得

52岁的哈同,自立门户,成立了哈同洋行。在那时候的上海,租界的商业中心靠近广东路,南京路、河南路以东,认为这里是中心。南京路、河南路以西到西藏路一段是偏僻冷清之地,地皮便宜,很少人问津。哈同大量吃进了这里的地皮,当时许多人嘲笑他,这人脑袋是不是抽风了,肯定会亏惨了。但是,哈同的内心里却盘算的很清楚,南京路租界会迅速发展,朝东是外滩黄浦东,无路可走,只有朝西发展,他买的地皮迟早会涨价的。后果,上海法租界两次大规模扩容,南京路英租界也日渐长大,只能向西发展,朝西的地皮一天一个价。

不抱怨的智慧,从保安到地产大亨

最富贵的街头

这时候,哈同又向英租界管理当局提出建议,要修整南京路,挖掉原来的高低不平的弹格路,用名贵的铁藜木铺设一遍。当局一听,你的建议不错,问题是钱从那儿那儿来啊,差不多要60万两银子,这可是不小的数目,谁来掏这笔钱啊?哈同说,这好办,我来出这笔钱。就这样,南京路的铁藜木马路很快修好了,两边的房价顿时涨了10多倍,哈同既为上海建设出了大力,又从房价大涨中赚到了大钱。到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哈同已经成为上海的地产大亨,占有了上海最富贵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被人称为“远东首富”。

哈同从一个身上只有6块银元的中漂,到小小的保安,一路闯关,成为“远东首富”,他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