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物对话灵动起来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7-10-13

执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金洁萍

评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金洁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撰写的论文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有15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曾上过市级作文讲评展示课,受到一致好评。2010年加入特级教师管建刚名师工作室后,坚持以班级周报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平台,以周报发表、作文讲评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辅导多名学生的作文在省级、全国比赛中获奖并发表。

喜欢的教育格言: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应对学生。

最崇拜的教育家:陶行知。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

教学实录

一 学习“让人物开口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嘴一张就能说话。在你的周边谁最能说会道?

生:我的妈妈。

生:老师。

生:校长。

生:同学。

师:哪一位同学?

生:余思齐。

师:看来,你很了解他。同学们肯定猜不到最厉害的是这张嘴,请看一

(播放《九品芝麻官》片断)

师:这是电影《九品芝麻官》的芝麻官包龙星,人称白脸包公。他的嘴怎么厉害?

生:他一说话,能让死人复活。

师:是啊,把死人都说活了。

生:他一说话能把一排蜡烛灭掉。

生:他能把一根弯的铁管子说直了。

生:他能把海里的鱼虾都掀到岸上。

师:对啊,他一说话就能掀起滔天巨浪。这张嘴本事大吧?

点评:教学的秘密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欲望。金老师在设计中引入了《九品芝麻官》“包龙星”嘴上功夫的片断,确有喜剧效果。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能说不等于会说”的道理,也暗示了本次作文讲评的主题“学写对话”。

师:遗憾的是,在同学的作文中,总会看到不少的哑巴。不信,你来看——

出示: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200米赛跑时被旁边的选手撞倒在地,没拿到名次,伤心得哭了起来。同学们上前纷纷安慰,他终于破涕为笑。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句子)

师:文中谁成了哑巴?

生:同学们。

师:是啊,一群人都成了哑巴。同学们会怎么安慰小明呢?

生:这次没有拿到名次,没有关系,下次还可以继续努力。

师: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生:没关系的,这次没有拿到名次,不是你的错,而是因为你在你跑步时被别人撞倒了。以后努力,一定会拿到名次的。

师:听了这话,小明心里一定舒服不少。

生:没关系,我们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只要你下次跑步时多加小心,一定能拿到名次。

师:嗯,你很会安慰人。

生:没事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师:这句话算得上经典。瞧,这么一开口,人就活了,内容就具体了。所以,让作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真的很必要!

(板书:人物、开口说话。学生齐读板书。)

师:再来看一段:

出示:妈妈忙着炒菜,看我在看电视,就叫我去买瓶醋。我正看到兴头上,不肯去。妈妈冲我说了一句话,我立刻飞奔下楼买醋去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谁能给句子做做加法,让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马上让人物鲜活起来?(生自读)

生:妈妈说——“如果你不去买醋,就让你一个月不准看电视。”

师:瞧,这位妈妈蛮厉害的。

生:妈妈说——“如果你去买醋就奖励你再看10分钟电视。”

师:看来奖励还是很有用的。

生:妈妈说——“如果你不去买醋,就扣除你一个月的零食。”

师:扣除一个月零食啊,这位妈妈更狠了。

生:妈妈说——“我要做红烧鱼,如果没有醋的话就不好吃了。”

师:那就吃不到美味的菜了。

生: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你下楼去买醋顺便让眼睛休息休息。

师:这位妈妈讲的话有道理吧?你看,这是一位很会说话的妈妈,很温柔。

生:听说楼下的店有促销,买一瓶醋就可以获得一个游戏币哦!

师:妈妈诱惑你下楼去买醋,是不是?瞧,人物这么一开口,文中的妈妈“活”了,事件也清楚了,人物更形象了。

点评:作文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习用书面语言解决生活问题,以此让学生深切地体验作文的交际意义和运用价值,从而自觉地将作文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妈妈说了一句什么话,便让“我”乖乖地下楼买醋?这两个生活化的语境,话题的内容指向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有话可说。当然作文教学不能止于打开话题,更应在“话语”的妥帖上下工夫,即学生所设想的话语与说话者的身份、场景是否适合?从学生的即兴“说话”中可以发现,“你下楼去买醋顺便让眼睛休息休息”“买一瓶醋就可以获得一个游戏币哦”等语句,与当时的语境不太吻合,应加以必要的评价指导,以此让学生懂得人物说话须合乎身份及语境的要求,要有“对象感”与“情境感”。

二 发现与欣赏提示语的变化

师:那么是不是只要让人物开口说话就万事大吉了呢?请看这一组句子,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句子)

出示:

晚饭后,爸爸悠闲地点了一根烟。

妈妈说:“喂!怎么又抽上啦?”

爸爸说:“就一根,就一根!”

妈妈说:“在家里一根都不行!”一把夺过烟头,扔在垃圾桶里。

爸爸说:“你想干吗?想干吗?”

我说:“爸,你想让我和妈吸二手烟吗?”

爸爸说:“好好好,我出去抽!”

妈妈说:“抽抽抽,抽死你!”

师:人物说了很多话,你感觉有什么不妥吗?

生:可以把这些“说”改成别的词。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提示语反复用一个字——“说”,单调,乏味。那么,同样表达“说”这个意思,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呢?听清楚要求:不用“说”,换一个字。

生:气冲冲。

师:“气冲冲”是表示“说”的吗?不用“说”,换一个字。

生:可以用“问”字。

生:可以换成“答”。

生:可以用“骂”。

(师出示表示“说”的一字词,学生齐读:喊、叫、呼、吼、吟、读、问、答。)

师:不用“说”字,换成两个字。

(生:质问、责备、表扬、批评、讨论、嘱咐。)

(师出示表示“说”的二字词,学生齐读:恳求、责备、质问、提议、劝告、训斥、抗议、抱怨、祝福、吹牛、唠叨、商量、狡辩、嘲笑、讽刺、怒吼。)

师:不用“说”字,换成多个字来表示,谁会?

(生:议论纷纷、胡言乱语、破口大骂、七嘴八舌。)

(师出示表示“说”的多字词,学生齐读:打圆场、耍贫嘴、窃窃私语、胡言乱语、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再快速记一记这些词语。

点评:这个训练旨在变换提示语“说”,启发学生用另一个字置换,用两个字、多个字来表示,目的都是避免重复,使书面的提示语更能体现言者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及话语的含义。这样的训练既促进了学生词语的积累,又促进了学生遣词的能力,一举两得。

师:像这些表示“说”的词,我们平时虽然都积累过,但是还要学会运用。我们再来向教材学习学习,看看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对话的。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很有童趣的课文《水上飞机》。

(出示课文片段:

“喂,船大哥,你好啊!”

“你好!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

“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小海鸥吃了一惊。

水上飞机笑了:“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师:请你自己读读这组对话,发现和刚才一组句子的提示语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这里省略了提示语。

师:这一组对话中前两句省略了提示语。当不写提示语也可知道是谁说的话时,可以不写提示语。

生:第三句话把提示语放到了句子的后面。

师:你关注到了提示语位置有变化。

生:这组句子中都没有用“说”。

师:用什么替代了“说”字,请你再来读读。

生:小海鸥吃了一惊。

师:这个提示语不用“说”字,而是描写了什么?

生:神态。

师:再来读读另一句话中的提示语。

生:水上飞机笑了。

师:这个提示语写出了人物的——

生:表情。

师:提示语不用“说”字,而是以表示神态、表情的词语替代“说”,这样一读对话,人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

(板书:提示语、不用“说”字。学生齐读板书。)

点评:金老师及时引入教材课文《水上飞机》中的对话片段,作为学写提示语的范本,读写有机结合,教学便有的放矢。事实上,教材中的文本无不隐藏着写作的方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怎么写”的教学意识。如果能结合教材文本阅读,渗透写作方法,作文教学便事半功倍。

师:同学们,瞧,写一组对话,我们有时可以省略提示语,也可以变化提示语不同的位置,还可以不用“说”字,则是以描写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神态等作为提示语。这样对话就不再单一,更具有表现力。刚才这段话中出现的这么多“说”,我们来修改一下,不用“说”字或者用表情、神态、动作等作为提示语,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师:比如最后一句怎么改?

生:妈妈骂道——“抽抽抽,抽死你!”

师:还可以怎么改?

生:妈妈双手叉腰,一拍桌子,怒气冲冲地喊道——“抽抽抽,抽死你!”

师:这个提示语写得很丰富,“双手叉腰,一拍桌子”写出了妈妈的动作,“怒气冲冲”写出了妈妈的神态,还用了表示“说”的词“喊”。看来,妈妈真的是很生气了。

生:妈妈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爸爸的鼻子,破口大骂——“抽抽抽,抽死你!”

师:哎哟,妈妈真是愤怒到极点了。你还想改哪一句话?

生:我想改第四句。爸爸也不甘示弱,手指着妈妈——“你想干吗?想干吗?”

师:提示语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生:爸爸质问——“你想干吗?想干吗?”

师:看来爸爸也生气了。

生:爸爸急得直跺脚——“你想干吗?想干吗?”

师:爸爸也气得暴跳如雷了。还有哪句话你也想修改的?

生:妈妈暴跳如雷——“在家里一根都不行!”她一把夺过烟头,扔在垃圾桶里。

师:嗯,妈妈态度很坚决,说不行就不行。

生:我想改第二句。爸爸对着妈妈哀求:“就一根,就一根!”

师:爸爸为了抽根烟,不得不低声下气啊!

生:爸爸微笑着缠着妈妈——“就一根,就一根!”

师:用了一个“缠”,爸爸也会发嗲!

生:我想改第一句。妈妈喊:“喂!怎么又抽上啦?”

师:看来,妈妈对爸爸抽烟很有意见。

生:我想改第三句。妈妈暴跳如雷,头上冒着“火”:“在家里一根都不行!”一把夺过烟头,扔在垃圾桶里。

师:很形象。妈妈头上都冒着“火”了,够气愤的。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说”,还刻画了人物说话时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这样,语言就变得生动形象,更富有情趣了。现在我们通过朗读把提示语表现出来。

(三位学生分角色读说话内容)

师:同学们一读,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其实妈妈不让爸爸抽烟,这也是一种严格的爱。你看,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份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

点评:作文讲评课就是这样,讲讲、改改、评评、练练。教学提示语的诸多写法之后,让学生修改语段,学以致用,收效明显。从学生的修改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不用“说”,改用更有表现力的提示语。但是仔细推敲,有些提示语仍然没有注意“对象感”和“妥帖感”。比如“骂、破口大骂”是否符合母亲的形象?用什么样的词,折射的是对人物的理解和态度。遣词造句,实质上也是锻炼一个人的修养。

三 在改写场景中学写人物对话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人物说话要注意的两点(手指板书)——一是要开口说话;二是尽量不要用“说”字,即使用到“说”,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这是班上一位学生写的一件事,谁来读一读。

出示:午餐后,值日组长小红看到小明的脚边有一团餐巾纸,就批评小明不讲卫生,要扣分。小明很生气,两个人就争了起来。班长小兰走过去捡起纸团,对他们说了一句话,教室里顿时一片静默。

(指名一学生读)

师:这段话哪些地方,人物应该开口说话?说话时的表情、神态、语气有些什么变化?想一想,改一改,看谁能把这段话修改得生动活泼。

(学生写话)

师:谁来读一读你写的?其余学生认真听,学会倾听也是一个好习惯。

生:午餐后,值日组长小红看到小明的脚边有一团餐巾纸,就用手指着小明的鼻子怒吼道——“你,为什么乱扔垃圾?”(师请学生再读一遍提示语,点评:提示语有动作、表情。)小明听到这雷鸣般的怒吼声,吃了一惊,气得脸都扭曲了,他大声反驳:“这又不是我扔的?你怎么不去批评别人?怎么就一定说是我扔的垃圾呢?”(师穿插点评:从小明的表情来看,真的是挺生气,很不服气,“反驳”一词用得很巧妙。)小红见小明还在耍贫嘴就大声嚷起来:“你扔了垃圾还不承认!我治不了你,我就扣你的分。”(师点评:刚才背诵的“耍贫嘴”用上了。)话音刚落,小红就拿起红笔。这时,班长小兰走过来,默默地捡起纸团,扔进垃圾桶里,劝告他们:“不要光说不做,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证明事实。”教室里顿时一片静默。

师: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写了这么精彩的一段话!很可惜时间不够了,不然老师很想多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时我们要让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写出说话的内容。我们还学习了写人物的语言要写好提示语,提示语可以不用“说”字,这样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心情、态度及人物个性。这样,我们写的文字才会有感染力,文中的人物才会活起来。我们要在生活中留心倾听,留心观察,写作文就是写生活。

点评:这个修改的语段选取的场景,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话语聚焦在小红的“批评”、小明的“辩驳”及小兰的“劝解”上,三个话语的训练点设计得合情合理,与“学写对话”的教学目的一致。从学生的实际练习成效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的有效性来自于科学的教学预设,而预设的科学性基于学生真实的作文状态,所选取的训练材料应来自于学生原生态的作文。作文讲评是在教师分析学生现有作文状况的基础上展开的,是有目的的讲与评。金老师的这一个语段修改活动之所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道理就在于此。

总评:

金洁萍老师是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在作文教学中作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所带班级定期出刊《作文周报》,坚持开展周报讲评活动,这个课例是她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个缩影。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在积极践行名师教学思想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改变。就这堂作文讲评课而言,呈现以下三个值得我们借鉴的亮点:

一是聚焦教学目标。整堂课聚焦在“学写对话”上,对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其他问题,暂时放一放,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一次作文讲评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讲得透彻一些,评得到位一些,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一些。面面俱到,难免蜻蜓点水。金老师从“让人物开口说话”,到“不用‘说’字”,进而“综合改写”,始终围绕“对话”的写法来组织各项实践活动,层层推进。课堂显得干净、明快,不蔓不枝才能一课一得。

二是坚持以“练”为主。讲评课的讲与评是手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写”的改进,而改进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练习”。没有足够的练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金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时时处处都让学生“开口说话”,练得相对充分。整堂课安排了语句修改、词句积累、语段修改等5次练习。从补充话[本文来自于www.JyqkW.com]语,到置换提示语,再到修改整段话,逐层递进,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

三是体现“多就少改”。小学生的作文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只求“文通句顺”及“明白无误”,要求不宜过高。讲评课在遣词造句上力求“通顺”,凡是学生所写的语句能够表达清楚意思,就可以保留学生原有的话语方式,并非一定要修改。“多就少改”的讲评原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话语风格。金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话语没有“咬文嚼字”,而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保护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堂课总有遗憾,总有值得反思改进之处。这也是教学比赛的意义所在。就作文教学而言,我们常常分为作前指导课和作后讲评课。作前指导重在内容构思及写法指导,作后讲评重在评点优劣及自我修改。就一般的写作经验来看,作后的讲评似乎显得更为关键。因为有了写作的过程体验及具体的作文成品,教师讲评中的指点对于学生而言,就有了具体的指导意义。最有效的指导,就是在写作过程中的及时点拨,或者写后的针对性评析,面批就是一种极好的评讲方式。然在班级授课制下,一对一的面批只能局限在一部分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需要集体教学,即专门的作文讲评课。因此,改进作文讲评课显得极为紧迫。金洁萍老师的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也给了我们进一步打开思路作深层变革的契机。我以为作文讲评课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心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关系。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思想内容问题,比如不具体、不鲜活、不健康等;另一类是表达方法问题,比如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结构混乱等。前者事关学生的心理能力,如观察能力差,内容就不完整不具体;思维能力差,主题就不鲜明,思想就有偏差。后者事关学生的表达能力,诸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归类,并作出准确的评判,从心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评,才能对症下药。混淆病症所在,错位的讲评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二是规范表达与个性表达的关系。在初学写作之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病,特别是三年级起步阶段,错别字特别多,标点也常常用错。作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首要的是让学生写起来,写出来,写开来,不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苛求学生。当学生有了写的兴趣之后,再逐步提出遣词造句的规范要求,且以“清楚、通顺”为核心目[本文来自于www.JYQKw.com]标,不宜过高。如此,才能保持学生言语的积极个性。需要警惕的是,小学作文教学要防止文学化的倾向,一味地要求作文写具体、生动、形象,一味地鼓励学生用好词好句,甚至故意用成语、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美化作文,只能败坏学生的作文口味。要知道,最美的语言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与写作的那个人浑然一体的。写出来的文字自己感觉舒适,读来感觉舒服,就是最好的。所以,让孩子写孩子的语言,是作文教学应该恪守的一条准则。

三是教师讲评与学生自改的关系。作文讲评课力求一课一得,每次侧重一个问题,利于学生理解透彻、练习充分。但是学生作文中的各种问题仍然需要修改,而教师不可能逐一进行评点修改。因此,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和自觉修改的习惯,尤为关键。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导自己的孩子修改作文,方法极其简便:让孩子在屋子里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听着不顺耳的地方就需要修改,改得听着耳顺了便作罢。如此,每次写好作文,只要大声朗读一两遍,就基本上达到文通句顺了,我们不妨一试。当然,教师帮助孩子听,边听便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自然更好。前提是教师需要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具有极其敏锐的语感,如有贾志敏老师那样的语言功夫才能成为优秀的“语言医生”。金老师所需要磨炼的,正是这一门功夫。如果能即兴判断学生作文中语句的优劣好坏,足以让学生佩服不已。而让学生佩服的语文教师,又怎么会上不好作文课呢?

简单地说,要教学生作好作文,教师自己先要成为一个勤奋而有悟性的写作者。善写的人才能善教别人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大秘密!

赛课感言

学写对话有诀窍

金洁萍

一、学习让人物开口说话

如何让学生感悟文中人物开口说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呢?比如练习的第二句话:“妈妈忙着炒菜,看我在看电视,就叫我去买瓶醋。我正看到兴头上,不肯去。妈妈冲我说了一句话,我立刻飞奔下楼买醋去了。”这句话虽然读来也通顺,但是没有写出妈妈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读者就不明白为什么文中的“我”态度会有飞跃的转变。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妈妈平时的态度给句子做了加法,有的“妈妈”用惩罚的方法,有的“妈妈”用物质诱惑、奖励的计策,有的“妈妈”用讲道理的策略。这不,学生这样一改,刻画出了不同性格的妈妈会说的话,不但文中的妈妈“活”了,读者也看得明白了,而且通过语言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第一步的练习,学生就有了深切体悟:很多时候在写作时要让人物开口说话,写出人物的语言。

二、发现与欣赏提示语的变化

如何让学生感悟对话中的提示语变化的效果呢?我先从反例人手,出示学生习作中的一段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他们一读就笑了,觉得对话中反复出现“说”不妥,提示语的位置始终放在说话内容前面,太单一!那么要表达“说”这个意思可不可以用其他的词来替代呢?让学生交流后再出示老师准备的词,丰富学生的词汇库,再引导学生归类背诵积累,为后面的板块场景改写作铺垫。

接着,掘进一步:提示语中一定要表达“说”吗?结合教材看看学过的课文是怎样写好对话中的提示语的。引用课文作为范例,让“权威”来“说话”。借助《水上飞机》的一段对话,和学生的习作一对比,学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提示语可以省略,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等也可以作为提示语,如此“包装”提示语,提示语就会富有“立体感”。

三、在改写场景中学写人物对话

结合刚才学习的两个板块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在出示的一段话中加进人物开口说话的内容并且写好提示语。在交流时紧紧围绕教的两个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说了几句话?说了什么内容?不用“说”字,提示语写了些什么?

整堂课紧紧围绕“让人物开口说话”“写好提示语”这两个目标展开教学,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练习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学生学得扎实,有所收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