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别让孩子攀比 --- 能够攀比的都是枝节问题

 欢畅自然 2017-10-13


【原创声明】本文为本平台第281原创文章觉评杂文65版权所有,欢迎转发,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慧音难得,随手分享,予人光明,善之大者!


前些天有高中同学来沪出差,与几个同学小聚,聊起榆次一中一起学习的趣事。说当年我们班上的某个学霸,临近高考时,白天上课时表现得吊儿郎当,上自习时到处乱窜,和同学聊天,还时不时被班主任抓住批评一番。有些同学心里痒,跟着一块儿嗨。结果这家伙一到正式考试就名列前茅,高考以全省文科前三名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后来才知道,这厮白天吊儿郎当,看着疲疲塌塌,晚上回家后真拼命学,早上闹表一响,马上起床读书,用功程度丝毫不差!多年以后同学聚会,我们都骂这孙子狡猾、不厚道。

大家都爱攀比,但攀比的往往都是枝节,而不是根本。大家都在看着别人也“不努力”而懈怠了自己,却不知道别人背后加倍的努力。

决定命运的,往往都是背后的,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们攀比的、那些一眼看得到的,往往都是皮毛,都是表象。

几周前陪着干儿子去浙江建德的山里玩,那边有朋友建了个生态学校,一些不愿让孩子在大城市接受体制内教育的父母把孩子带过来,让孩子在天然的大山里健康成长。山里生活的孩子很自立,一早起来就活蹦乱跳地跑出来玩,儿子或许是还有点生疏感,缠着妈妈哼哼唧唧。我便喊儿子下来玩:“别的小朋友都下来玩了,你也下来吧!” 

学校的小刘老师是个儿童教育经验丰富的专家,马上摆手示意,低声对我说:不要这样和孩子讲话,让孩子内心自发产生想参加的欲望。他对我解释:给孩子“树榜样”的方法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攀比”心,不利于孩子树立自我独立的意识。

小刘老师的这个提醒对我很有触动。对于儿童教育理念,我自认为自己还挺先进的,他的观念,我完全认同。但是落在行动上,我还是落在了惯性当中,不由自主地以“攀比”的方式对待孩子,显然是在拷贝当年自己受到的对待。

“攀比”其实就是竞争。在这个事事讲究竞争的时代,“攀比”之风很盛,也算是时代的滚滚潮流,许多家长也算被迫无奈,被裹挟其中。从幼儿园开始,就督促孩子学认字、学外语、学算术、学钢琴......搞得许多孩子痛苦不堪。一到小升初、初升高,孩子们更加紧张疲惫,家长也跟着焦虑不安,加上工作、身心的压力,不少家庭被搞得一地鸡毛。

前天和几个邻居聚餐,说起孩子上学及前途问题,几位家长各抒己见,交流让孩子出国读书、或者在国内如何考上好大学的技巧攻略。大家对体制内的教育颇有微词,但又觉得将来孩子还是要在体制内生活、就业,所以只能屈从于“体制”,顺应“体制”,以求最大限度的“保险系数”。

站着说话不腰疼。我非常赞成且佩服那些毅然让自己的孩子脱离体制的父母。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对孩子的支持将成为孩子生命的动力,成就一些不同的生命。

以我自身的经历而言,我深感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带给我生命的消耗多于滋养。从小学到大学,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浪费和消耗精力,而不是给我的生命注入活力和智慧,学校灌输的知识远不如我从兴趣出发读的那些“无用”之书和走向社会之后所得的知识和经验更能让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的许多同学,在用尽了自己的所有力量与大学无缘后,几乎再也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不用考大学,读书有何用?许多孩子和父母,直到今天依然认为努力读书,考上个“好”大学,依然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的不二选择。每次聊起这样的话题,我的朋友们一致承认像马云、韩寒这种“三流大学”、不上大学的人也可以“成功”,但自己的孩子不是马云,也不是韩寒,还是和主流保持一致于未来的“保险系数”比较高,还是要“攀比”,“竞争”,创造一切条件为孩子的未来而打拼,惟此才心安理得,死而无憾。

以我个人的愚见,出国还是留守、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上大学还是不上大学等等,都不是问题的核心。不管何种选择,何种路径,无非是要让人过好自己的人生。而过好自己的一生,最为关键的不是名校学历、不是专业技能、也不是机遇,而是一个人的能量、智慧和福报。

一个人能量足,才会不在乎一时得失与成败,终其一生信念坚定,不为外力和挫折而弯腰。一个人智慧足,才会有容人之量,见人所未见,凡事直入问题的根本。一个人福报厚,才不会小富即安,得意忘形,能够宠辱不惊,能够守得住初心。而所有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如同我高中同学所作的那样,是要在暗处独自用功的。这些东西,无法攀比,因为没有对象,只有自己。

马云也好,韩寒也好,那些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的博士生也好,成就与否,和那张文凭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他们在生命中对自我真诚,时时顺着内在根性而生长,拥有了足够多的能量、智慧和福报。当然,能量、智慧、福报也有用尽的时候,全在个人审时度势,量入为出的功夫。

从前,我一直想的就是,好好学门手艺,找个大树做靠山。

后来,我认识到,手艺,知识终会过时,大树终究会倒。

不如自己保持一颗初心,充足能量,自己做一棵根基深厚的大树。

能“攀”的,都在上面;能“比”的,都好测量。那些都是枝节。

生命的根本,如树根,在地下,无法测量,故无法“攀”、“比”。

这是我学习生命文化的一点体会,能领悟这一点,比读个博士强百倍。

不让孩子“攀比”,考验父母的智慧。

父母,是孩子的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