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秒杀英语角!透析英语打造口语圈

 sinohero 2017-10-14

某口语训练法创始人自称过去很内向,“顿悟”之后逢人便说英语,最终达到口语上的很高造诣。他宣称这是通过自己创造的口语训练大法苦练而来的。我对那种反复背句子的“精说”方法是不敢恭维的,因为练习需要刻苦,而且缺乏互动,如此乏味是很难让大多数“懒惰”而头脑没有疯狂的普通人坚持下去的。反观那位创始人,他“逢人便说英语”这一点不是更可取吗?——那很实用啊。

另外,人们都抱怨在国内没有语言环境,以致有人甚至愿意化大钱出国练口语,或者高薪聘请洋人和自己磨嘴皮(请君看看那些高价外教口语班的广告便知)。

那究竟有没有不用枯燥地练习,又不用花钱就可以练好口语的办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使用英语作为工具,首先和周围的中国同胞说话。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可是很快就因为自己人的水平有限、词汇贫乏而不了了之。只要有了海量阅读积累的词汇基础,口语的内容获得了文化水平的支持,终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说出这门语言了。而我们要获得说英语的密度和强度,必须自己打造环境:口语圈。

这是一个克服羞涩的心理障碍,大胆说出口的过程。口语必须要和别人交流的,否则你熟背《口语1,000,000,000句》也是白费力气

问题是我们中国人普遍不够开朗,心里很想说英语,可是嘴皮刚要动,马上觉得周围的人彷佛以奇异的目光注视着自己——这时,你的口语圈的半径为零。

我们普通人性格如此,没必要也不可能“顿悟”,一下子强迫自己和所有的人,甚至陌生人,都用英语对话。我们要做的是“圈定”几个熟人,例如同宿舍的舍友、亲密朋友,跟他们说好:“见大家比较熟,我可能在和你说话的时候加两句英语啊,别见怪啊……”,然后就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和他(她)说英语。读者会问:对方不愿意说英语,岂不成了“单练”?没问题,我就经常单练。事实上,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对方基本能明白你的意思,只是每个人都能够或者敢于用英语来回应。一旦意思实现交流了,就做到了实用,你就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口语了。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在你建立的半径为3(代表有3个熟人适应了你的说话方式)的口语圈里,你说的是英语,他们回答的是汉语。事实上,情况要乐观得多,他们之中会有人和你产生共鸣,也尝试用英语来回应——这是利人利己啊!

下一步就是逐步扩大口语圈。即使建立了最初的口语圈,我们羞涩的个性并没有改变,当产生跟圈外人士说英语的冲动时,仍旧会感到难为情。这就需要我们逐步勇敢地加大圈子的半径。例如,我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前排固定坐着两位女生。有一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向她们崩出一句“Can I borrow your……”她们很惊讶,我也确实很难为情(当时的窘态堪比向倾慕的女孩表白!),可是很快双方的心率、血压、呼吸都恢复了正常,说了两句以后她们之中一位还用英语回答我了。就这样,我的口语圈半径又增加了2。扩圈行动的本质是:我们的勇气只是一时的,所以很难跟每个人都能说出英语,但是我们一时的勇气足以扩大我们的“根据地”——口语圈。只要是圈内人士,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大说特说口语了,再不用担心说英语的时候别人会有什么想法——大家都是“自己人”了。

我们不需要刻意改造我们羞涩的个性,因为那太难了。因此,我们对口语圈内外的人区别对待:圈外人不说英语,圈内人但说无妨。习惯成自然,扩圈行动开始的时候也许需要鼓足12分勇气,可是当你的口语圈扩到十几个、几十个的时候,你就习惯成自然了。而且,那时会形成一种氛围:大家都适应了你说英语的习惯,也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不会以为你是在卖弄,而且目睹你口语的迅速进步,可能有人主动要求加入你的圈子。现在,我的扩圈行动已经不需要跟对方事先约定,也不需要鼓足勇气,只要关系比较熟了,直接和他们说英语就行了。有趣的是,窘的往往是对方!等他们愣过神来,我的口语圈已经神不知,鬼不觉把他们套住了,说英语的半径又大了几个单位。

有人或许担心这种中国人和中国人说英语的方法产出的口语质量。担心是没必要的,因为交流的内容有海量阅读作为支持,交流的接收有强大的实用听力能力作为保障,生活应用达到的语言密度实现了熟能生巧,流利便不成问题。理论上论证通过,实际上如何呢?我一直念念不忘找机会和老外走走把式。尽管机会不多,我仍和韩国的大学校长、科威特的岩土工程教授、意大利的气胸病人、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生、美国的心率失常病人等长时间的使用英语进行过交流。感觉良好,相互传情达意毫无困难,OK!那位美国病人还称赞我的英语,我想主要是佩服我所懂的医学知识,尤其还能通过英语表达,另外还有我对欧美文学的见解(我们在病房里聊完狄更斯聊司汤达,再到海明威)。

诚然,我这种“国产口语”没有完全达到某些人孜孜以求的“标准美国口音”、“美国人说英语的神韵”(那是某些英语演讲大赛的评委意见),但我认为,作为中国人能够流利地和老外交流,就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为达到洋人说话的水平而付出不必要的精力。毕竟,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以及骨子里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