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庄礼兴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特点介绍_许榕榕_看图王
2017-10-14 | 阅:  转:  |  分享 
  
·老中医经验·

庄礼兴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特点介绍

许榕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浙江杭州310052)

摘要目的:庄礼兴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

师。庄礼兴教授从医30a余,具有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面肌痉挛是针灸科常见疾病。本文从面肌痉挛的概念、中西医

对它的认识、治疗方法、病案举隅等方面重点介绍庄教授治疗该病的特点,与读者共飨。

关键词:面肌痉挛;庄礼兴;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745.1

+

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2016)06-0063-02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产生不自主的、阵

发性的、无痛性的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

逐渐向下扩张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

[1]

,一般每次发作时间

较短,十几秒至几分钟,严重者每日频发。精神紧张、情绪波动、

过度疲劳等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尤

其女性。但近几年研究表明,男性发病率也逐年增高,证实本病

的发病与性别无关

[2]

。本病有损于患者形象,加重其心理负

担,影响社交,故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西医口服药物存

在一定的副作用,且疗效欠佳;手术治疗又有风险、术后并发症

等缺点。而中医的针灸,聚集了经济、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等

优点,获得了众多患者的青睐。

1古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认识

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属于“脾轮振跳”、“筋惕肉瞤”、“面

风”、“风症”等范畴

[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

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

引,皆属于肾”,认为本病多因肝风内动、肝血不足、肝阳上亢,

或年老体衰,阴液亏耗,气血亏虚,水不涵木,筋脉失于濡养,或

外感风寒湿三邪,客于三阳经,壅滞不通,或七情失调,肝气郁

结,气机逆乱,经络不畅所致。治疗上多以熄风潜阳、滋阴补血、

祛风散寒、疏肝解郁、通络祛瘀为法。庄教授认为,本病尤与风

邪及肝肾密切相关。肝主筋藏血,开窍为目,肝经的循行从目系

下颊里环绕唇内,若化生之源不足,或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或内伤久病耗伤阴血,致水不涵木、血不养筋,则虚风内动,风阳

循经上扰则引发面部肌肉痉挛。故治疗上多采用平肝潜阳、熄

风止痉、养血滋阴之法。

2面肌痉挛的经筋病认识

无论是“筋惕肉瞤”“眼睑瞤动”还是“筋急”,这些描述本

质上都是经筋受损的表现。面肌痉挛从经络分布来看主要的

病变部位在三阳经筋。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结于角(头);足

三阳经筋起于足趾,结于頄(面)。《灵枢·经筋》载:“足阳明之

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

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

耳前。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手少阳之筋,起于

小指次之端,结于腕……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

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以上描述说明,面肌痉

挛的病变主要是由面部太阳、阳明、少阳经筋的局部筋急转筋拘

挛造成的,因此对面肌痉挛的治疗也可从经筋病的治疗方法入

手。关于经筋病的治疗,《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

知为度,以痛为输。”明·张介宾《类经·十二经筋痹刺》亦曰:

“以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说明“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疾

病的首选穴位,而治疗经筋病的方法也选择用火针。火针具有

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面肌痉挛用火针符合“治风先治

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3面肌痉挛与督脉的关系

在治疗面肌痉挛的时候,庄教授还喜欢选取督脉穴位进行

针刺,如神庭、印堂、素髎等。

4面肌痉挛的现代医学认识

本病的发病机制未明,大致分为周围学说、中枢学说、交感

假设等

[4]

。现代医学认为,面肌痉挛的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

性,原发性即血管性因素,即面神经出脑桥处受血管压迫,被认

为是面肌痉挛最常见原因

[5]

;继发性即非血管因素,为面神经

通道中附近病变刺激或压迫面神经引起病变,如炎症、贝尔氏面

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恢复后产生抽搐等。面肌痉挛

患者因其患病部位的特殊性,治愈率、有效率及复发率等问题一

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有

口服抗癫痫和镇静药物、局部肉毒素封闭疗法及显微血管减压

术和面神经梳理术等。口服药物虽简单但副作用较多,肉毒素

注射和手术治疗等常带来各种并发症,使患者难以接受

[6]



5面肌痉挛的辨证取穴

对面肌痉挛的患者,若眼部痉挛庄教授常取阳白透鱼腰、攒

竹、丝竹空等;面颊部痉挛常取颧髎、四白、巨髎、迎香;口角痉挛

常取地仓透颊车、大迎、夹承浆。近端取穴取阿是穴(即面部肌

肉跳动明显处)、翳风、风池,远端取穴取合谷及太冲。督脉取

穴神庭、印堂、素髎。翳风穴出自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书

中记载:“痉不能言,翳风主之。”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又为

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善治头面部的风邪为患之疾。为治风之要

穴,既可疏散外风,又可平息内风。临床解剖学研究表明,翳风

穴所在区相当于茎乳孔的体表投影点,该穴下有面神经干、迷走

·36·中医外治杂志2016年12月第25卷第6期

神经、耳大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组织,此穴解剖结构的复

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刺翳风穴

可以起到改善面部神经调节、血管营养、淋巴循环等作用,使面

肌痉挛、面瘫、耳鸣、耳聋、腮腺炎得到缓解、治愈。风池属足少

阳胆经,与肝经相表里,又与阳维脉会,刺之可通调头面诸阳经

脉,为祛风熄风之要穴。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经脉

所过,主治所疾”,主治面颊、齿口部诸疾,《四总穴歌》云:“面口

合谷收”,《玉龙歌》亦云:“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

泻之可疏风清热,补之可补气振羸。太冲是足厥阴经原穴,肝经

支脉“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针灸甲乙经》云:“痉,互引善

惊,太冲主之”,太冲泻之可疏肝理气,平肝息风,补之可养肝

血。合谷配太冲,两个原穴,称为“四关穴”,具有通关开窍、镇

静解痉、疏风理血的作用

[7]

。有研究表明针刺合谷、太冲可改

善患者面部、脑内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使面

肌痉挛得以缓解乃至消除

[8]

。另外庄教授特别注重对面肌痉

挛阿是点(即肌肉跳动最剧烈点)的针刺,如眼轮匝肌跳动点或

口轮匝肌跳动点。

6面肌痉挛的针刺手法

在针刺手法上庄教授多采用扬刺或鸡爪刺,尤其对阿是穴

进行强刺激,可缓解肌肉痉挛。《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

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先于阿是穴

(肌肉跳动最明显处)中心直刺一针,得气后留针,再在主针上

下左右即病变部位旁,分别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一针。然

后,各针依次实施手法。《灵枢·官针》篇曰:“合谷刺者,左右

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

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

鸡足状。采用扬刺或鸡爪刺,具有刺激范围大、刺激强度强、见

效快、疗效高的优点。《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

为度,以痛为输。”庄教授在临床上也常选用火针治疗面肌痉

挛,重点对针刺的穴位进行火针以加强针刺的疗效。火针针刺

后形成的瘢痕能改变局部张力,缓解面神经所受的机械压迫或

刺激,从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9]

。治疗本病时在电针的使用上

亦有讲究。庄教授认为,应将电针的兴奋阈调至大于面部肌肉

跳动的兴奋阈,因此可对肌肉的跳动起到抑制作用。

7典型病例

郎×,女,75岁,2015年4月6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部跳

动4a余。患者于4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角跳动,后逐渐

发展至颧部、嘴角。2015年4月予肉毒素面部注射,跳动减轻。

为进一步诊治,遂求针灸治疗。查体:右侧面部阵发性抽动,尤

以颧部、嘴角处明显,且右侧面部肌肉活动不灵活,鼻唇沟变浅,

眼睑下垂。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脉沉。庄教授将其诊

断为面肌痉挛(湿热蕴结症)。治疗上予电针:阳白透鱼腰、地

仓透颊车、风池(双),留针:合谷(左),太冲(右)。再结合耳

穴,几次治疗之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患者面肌痉挛,庄教授予阳白透鱼腰治疗眼轮匝肌

跳动,地仓透颊车治疗口轮匝肌跳动,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与肝

经相表里,又与阳维脉会,为祛风之要穴,刺之可通调头面诸阳

经脉,为邻近取穴法。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脉的原穴,“经脉所

过,主治所疾”,主治面颊、齿口部诸疾,《四总穴歌》云:“面口合

谷收”,《玉龙歌》:“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因此针

刺合谷穴,起到疏风清热、补气活血的作用。患者右侧面肌痉

挛,依据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则取左侧合谷。太冲为足厥

阴肝经之原穴,肝经循行“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可疏肝理

气、平肝熄风,患者舌红苔黄厚可以用来清泻肝经湿热。合谷配

太冲以开四关,具有泻肝柔筋、镇静止痉的作用。诸穴合用,以

达祛风止痉、补益气血之效。

参考文献:

[1]袁涛,张洪涛.矩阵针灸治疗面肌痉挛25例疗效观察

[J].甘肃中医,2009,22(11):36-37.

[2]闫颖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体会

[J].光明中医,2016,31(1):95-96.

[3]卢建兰,张芸.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0):38-40.

[4]王敏,胡政,郭喜利.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1):1147-1149.

[5]KimHR,RheeDJ,KongDS,etal.Prognosticfactorsof

hemifacialspasmafter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J].J

KoreanNeusrurgSoc,2009,45(6):336-340.

[6]张春萍,张议文,谭奇纹.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取穴规律

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64-66.

[7]张晓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J].陕西中医,2008,29

(1):88-89.

[8]许建阳,王发强,王宏,等.针刺合谷与太冲fMRI脑功

能成像的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4):263-

265.

[9]方永江,谢明珠,夏浩敏,等.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

展[J].四川中医,2007,25(2):45-47.

作者简介:

许榕榕(1989-),女,201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

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

童医院中医科工作。研究方向:中医儿科的外治法研究。

收稿日期:2016-10-09

修回日期:2016-10-21

本文编辑:张慧芳

·书讯·

本部现存1992、1993、1994、1996、2003、2004、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2013、2014、2015年《中医外治杂志》合订本,定价

分别为18.00元、16.00元、16.00元、18.00元、

25.00元、25.00元、25.00元、40.00元、40.00元、

40.00元、40.00元、40.00元、40.00元、40.00元、

40.00元、40.00元、40.00元,如需邮购,另附

10%邮费,如一次全部邮购,邮资免费。数量有

限,欲购从速。1995、1997、1998、1999、2000、

2001、2002年合订本已售完,请勿再订购。

邮购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南大街周元巷13号

邮编:048000

联系电话:0356-2630030

《中医外治杂志》编辑部

·46·JournalofExternalTherapyofTCMDec2016,25(6)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