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那么多年的文言文,只有一篇《项脊轩志》让我感动。你们呢?

 昵称27106408 2017-10-14
  高中时期最受感动的确是《项脊轩志》,但后来变了。

  因为人变了。

  我发现我的感动点变得有些飘了,这其实挺让人困扰的。

  基本论点是这样的:是,无论是情爱的,还是家国的,古往今来名篇很多,也足以打动人心。但如果仔细再去想想,还是会让人不安。情爱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这些毕竟是天数,非人力所能改变,不管是“今亭亭如盖”,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确实动人,但问题是——然后呢?一个伤心的故事拿出来,文章写出来,词句作出来,人们看了潸然,心中忧伤,那么然后呢?说破大天去你最多也就只好努力去珍惜眼前人,珍惜情缘,且不说你的珍惜对方能否领情,即使对方与你一样恩爱,老天爷是无情的,总有一天会用死亡,先带走你,或者带走ta,然后呢?你继续悲戚戚的抄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句吗?难道我们活着的动人和感动,只是为了这些【多巴胺】刺激下的哀伤和感怀吗?家国天下事就更不是你我个人能左右的了,所谓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又何苦我们杞人忧天呢?我们能做的最多还是看看那些词句,然后感慨感慨,可感慨又能怎么样呢?

  而这种情感,发展到极致,就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现在装哀伤的青年一大堆。可我真的不希望这样去哀伤了,因为——我察觉出其中的一种无力感。

  屁话说了一堆,现在开始回答问题吧。

  大学之后,直到现在吧,打动我的(课本上的)古文,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三篇吧:《逍遥游》、《桃花源记》和《幼时记趣》。

  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刚才提过的——就是【飘】。

  《逍遥游》飘在【生命】。就像我刚才说的,人的生命无非生老病死,聚散合离,国家的命运也无非统一分裂,战争和平,虽说各有各的故事吧,可一旦发现了这些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也就让人提不起什么兴趣了——反正不管怎么着,也就这样了,没什么新鲜的了。而庄子在这篇文章的开篇的一句【北冥】,就非常提神了——哟,那是什么地儿啊?!一下子就蒙上了一层“未知”,这种“未知”给了人【感动的可能】,慢慢读下去,他介绍了几种人,有的像小雀子,有的像鸿雁,甚至有的像神仙,可以“凭虚御风”,到这里已经很牛逼了,可他居然还是否定了他们,说“犹有所待”,而真正的“逍遥”,是没有任何依托的自由!——天!?竟然还有这种生命吗?!刚才说了,这文章一开头就是架空的,未知的,你不知道他说的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但——我也是很多年后才发觉的——真与假,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有一种希望了,有一种可以摆脱我们目前这种【无力】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希望了,我们不必再为了死去的爱人无奈,也不必死了时代的兴衰感慨了,恰恰因为庄子带我们闯进的是一片未知的虚无,呈现了一种谜般的生命形态,这种浪漫和希望,有它独特的【感动点】。

  《桃花源记》飘在【生活】。世外桃源当然也是神乎其神的相当有迷幻色彩的处所,但相比庄大牛逼已经朴实太多了,你甚至可以看到“鸡犬相闻”“阡陌交通”这样的句子,村人热情的招待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田园清爽之感,这种感觉,真的很【中国】,已经挺令人动容了。之后的感动点就更迷人了——它的与世隔绝,它的社会和谐,它的怡然自得,它的善良淳朴……当然,还有它的扑朔迷离。如果说《逍遥游》让我摆脱了对生命的既有认知以及由此带来的失望和沮丧,那么《桃花源记》则让我摆脱了对生活变幻、世事变迁的疲劳,因为世外桃源几乎是接近永恒的,外面变了多少朝代了,这里一点没有改变,永远如此,保持着它的和谐、自得、淳朴和神秘。在这种地方生活,不用再去关心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不用操心什么和平与战争,这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五光十色,但是吃住管够,闲来就在田间漫步,抬头看云,这种慢生活,简生活,难道不也有它独特的感动吗?

  《幼时记趣》飘在【精神】。前面两篇也许具有很大程度的普遍性,而这一篇,则是与我本人有着某种共鸣。这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公平的,如果一个人物质富足,精神生活比较匮乏,也能好好的柴米油盐过日子,如果一个人物质匮乏,但精神力量却非常强大,他也能不屈不挠的在人世间摸爬滚打,怕就怕一个人既没有物质支撑,也没有精神寄托,这种人基本上是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了。我本人的情况,比较接近第二种情况,从小家里条件就一般,然后父母又是普通职工,平时少有社交来往,尤其到了暑假,基本上就是把我一个人锁在了家里。那时家里连电视都没有,我就看看故事书什么的,看累了,就会和自己玩游戏,比如把一个橡皮想象成一个士兵,把尺子想象成桥,把铅笔盒想象成堡垒,然后就在脑中上演一场战争好戏;等下一场,橡皮变成了小鸟,尺子变成了树干,铅笔盒变成了鸟窝,于是,又成了一场童话表演。我基本上是通过想象读过了孤独无趣的童年时代。而《幼时记趣》中,把蚊子的声音想象成雷鸣,把烟雾中的蚊子想象成仙鹤,简直是我的知音啊!这种内心的共鸣,同样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感动。

  本来想几句话答了这个问题,没想到写了不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耐心看完。其实我想说的是,人生在世,我们真的大可不必为那些我们无法去改变的事情去苦闷和忧愁,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死亡;从我们相遇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分离。事物本来就是这样,为什么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这些【本就如此】的事情去“感动”的死去活来呢?打动人心的——至少打动我心的——是那些未知的一切,可能的一切,浪漫的一切,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一切。

读了那么多年的文言文,却只读得懂《项脊轩志》,不得不说,真是水分太大。估计那么多年,只看过《项脊轩志》这一篇文章吧。或者说,你的审美情趣,也就只着眼在男女感情之中了。

很多人自诩被《项脊轩志》感动,其实他从来没有读完全文,只是走马观花,拿着文章结尾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来充门面,扪心自问,你真的有一字不漏读完《项脊轩志》吗?

或者说,古文那么多,你认真读完的有几篇?不过“庭有枇杷树”火了起来,也随大众口味而已。

就像仓央嘉措的“不负如来不如卿”、纳兰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样,火了之后,许多人常挂嘴边。

不是说这些诗句文章不好,而是能不能在追捧某篇文章句子的时候,务实一点,虚心一点。别盲目吹捧,贬低其他经典。真的博览群书,爱好古文的人,是断不会说出“只觉得《项脊轩志》感人”这样的话。

而文言文,每篇文章的内容、主题不同,触动人的地方也不一样,比如唐宋八大家,有写景,有抒情记事,有明理论政的,每次品读,都是一种享受,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如果你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亲情友情、没有生活感悟、没有对自然山川的热爱,而只对男女间的情爱悲欢感兴趣,当然就只觉得《项脊轩志》感人。

即便是与《项脊轩志》同类型的文章也是有的,比如《秋灯琐忆》,全文读完,催人泪下,何尝不感人。但我想问,提问者看了吗?

《秋灯琐忆》是清代浙江钱塘人蒋坦回忆与爱妻关瑛(秋芙)生活琐事的散文。其文辞极美,叙事传情栩然哀切,催人泪下。秋芙和沈复之妻芸娘被林语堂形容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两个女性。

《秋灯琐忆》·节选:

“道光癸卯闰秋,吾妻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 “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

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狗儿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片于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词云:“一夜落红吹渐漫,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秋芙怅然。余曰:“此真个‘风狂春不管’矣!”相与一笑而罢。

夏夜苦热,秋芙约游理安。甫出门,雷声殷殷,狂飙疾作。仆夫请回车,余以游兴方炽,强趣之行。未及南屏,而黑云四垂,山川瞑合。俄见白光如练,雨下如注,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觉竹风骚骚,万翠浓滴,两山如残妆美人,蹙黛垂眉,秀色可餐。余与秋芙且观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湿也。

秋月正佳,秋芙命丫环负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未终,船唇已移近漪园南岸矣。因叩白云庵门,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香色清冽,足沁肠腑,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竹簟于地,坐话良久。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桥上石柱,为去年题诗处,近为蚌衣剥蚀,无复字迹。欲重书之,苦无中书。其时星斗渐稀,湖气横白,听城头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去。”




除了《秋灯琐忆》,还有沈复的《浮生六记》,同样也感人肺腑。其中的“情之所钟,虽丑不嫌”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沈复 ·《浮生六记》

古典文学里,感人作品数不胜数,《项脊轩志》虽好,但并非独绝。我个人建议提问者还是多加强学习。



还有,提问者竟然说出“四大名著,是宣扬愚昧和暴力,描素(述)农业野蛮的东东”?我基本可以确信提问者是个文盲,而且读不懂任何小说文章。口出狂言,胡言乱语,实在是不值一驳,愚不可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