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孵”茶館店“孵”出多少“花頭經”(上)【圖文】

 還舊樓主. 2017-10-14
 

各到各处的人都欢喜吃茶,都有许多茶馆。

在北方,有老舍写过的《茶馆》;在南方,有阿庆嫂的“春来茶馆”。

只有上海人特里特出,茶馆不叫茶馆,叫茶馆店。有了馆还要店,讲起来也不怕吃力。吃茶不叫吃茶,叫“孵”茶馆店。“孵”者,赖着不走之谓也,一点也不高雅。

讲起上海的茶馆店,远一点,建城700多年,一建城,也就是宋末元初就有了。近一点,开埠170多年,一开埠,也就是清同治初年(1850年代)就有了。

租界时代最早的茶馆店叫“丽水台”,开在三茅阁桥旁边,推窗就见洋泾浜。所谓“杰阁二层,楼宇轩敞”。平房遍地的年代,二层楼便称“杰阁”,“海外大奇谈”了。


我倒是对它的地理位置感兴趣。都知道洋泾浜是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而三茅阁桥大街(今河南路),又是租界与华界的最早分界。那是一个典型的“三不管”地方。试想,若在那里犯事,“红头阿三”管你,你可以逃到法租界;安南巡捕管你,你又可以逃到华界;县府衙门抓你,你又可以逃回租界。

因此,“三不管”的地方都容易做出大市面。后来的徐家汇、曹家渡、五角场等都是类似的例子。连我写过的“淮海路最后的街角”淮海路陕西路口,也可以马马虎虎算进去。因为长乐路以北是静安,陕西路以东是卢湾,西南面是徐汇。

还记得1990年代初,马路上都是外烟摊。其标志物是一只倒扣的空箩筐,上面插几张硬箔纸。付钞票拿香烟是要到隔壁弄堂里去的。私卖外烟不合法,警察就要来捉。其他地方,烟贩子要么末路狂奔,要么束手就擒。曹家渡的烟贩子就比较笃悠悠。静安来人了,我就穿马路到普陀去;普陀来人了,就穿马路到长宁去;长宁来人了,再逃回静安了。慢条斯理,一点也不慌。箩筐你拿走好了,反正不值铜钿。明早到小菜场再顺手牵羊拿一只来。

当年,“丽水台”一炮打响,别人就跟着学样。南京路就开出第二家茶馆店,叫“一洞天”。1876年,广东人在棋盘街开出同芳茶居。再后来,老城厢里又有了湖心亭茶室、“也有轩”、“四美轩”和“春风得意楼”等。就这样,上海的茶馆店从南市往北市发展,又有了云南路的“鹤林春”、广东路的“松风阁”、福州路的“青莲阁”、九江路的“天香阁”、南京路上的“仝羽春”、“五云日升楼”等。

到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已有了64家茶馆店。十年后(1919年),猛增至164家。

其实,茶馆店三个字是上海人口头上的俗称。真正茶馆店的名字还都是很雅的。曰阁、曰楼、曰社、曰坊、曰馆、曰屋、曰筑、曰院、曰堂、曰室、曰轩、曰居,而且用的都是好字眼。这样一来,“孵”茶馆店的朋友是不是也会得觉着自己的档次也随之高了起来。

上海的茶馆店,按地域分,早期大致可分三种。广帮、苏帮、本帮。

广东茶馆店的特点当然是有早茶。一直有,现在还有。广东早茶又叫“一盅两件”,一盅自然是茶,两件则是小点心,如叉烧包,蒸凤爪。其实这已很奢侈。有时老广东只叫一客肠粉,就当早饭了。

记得1990年代初,广东率先开放后,南风北渐。上海人也突然流行起早茶来。礼拜天,福州路杏花楼、南京路小新雅、淮海路美心、以及平安大戏院隔壁的珠江等广帮菜馆,闹猛到一座难求。而且,上海人基本上吃不来早茶,各种点心点了满满一桌,埋单动辄三五百块,土豪得狠。“埋单”一词也是南风北渐的明证。所幸“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没两三年功夫又不流行了。

我吃过的最豪华的广东早茶是1990年代初在昆山。一位企业家朋友在奥灶馆二楼订了一间包厢,也不叫人作陪,就阿拉两家头。茶点了碧螺春、普洱、铁观音三壶;点心十几种,从一两一只的肉馒头到小笼春卷油条小馄饨;冷盆还有十几只,白鸡酱鸭熏鱼爆虾方腿红肠肉松皮蛋一应俱全,真的堆成三层楼。这种早茶吃法,根本已经走样了。我也只好开玩笑讲,要么索性再叫一瓶五粮液算了。这位老兄也真好客,问我,侬真的要吗?好极了。

苏州茶馆店的特点,就是有得评弹听。“当嗰哩嗰当,哩嗰哩嗰当”,狠是惬意。二郎腿翘翘,瓜子嗑嗑,茶咪咪,明明是“混格拉斯”,还要装得“笃悠玛斯”。当然,专门有一班老听客,吃仔中饭,12点半之前般到。有早场也会来,不过总归没午场的人多。

本地茶馆店是最实惠的。热天吤,早晨天一亮就开门。老板你生你的火,我先坐下来散散心,也不催你。

老早本地茶馆店考究,用的都是盖碗。考究点上头摆一只橄榄,新年新世么摆一只金桔,都是一番好意。到1960年代,有很多人自带厂里发的大号搪瓷缸,老板也不嫌避,照样帮你冲茶,给你热水瓶。1980年代初,又流行大玻璃瓶,装过雀巢咖啡或果珍的,越来越粗相。老板还是不嫌避,只要你开心。

直到1990年代初,上海郊区几乎每一个镇都至少还有一家茶馆店存在,而且往往都开在老街的桥头。龙华如此,朱家角如此,七宝亦如此。那时我是联系农业的记者,当年上海只有400个乡,我至少跑过280个。那时交通不便,当天来回的话,就没时间做生活了,所以去了都要过夜。一早起来,第一桩事体就是寻茶馆。我亲眼所见,几乎无一例外。

再后来,不对了。推土机来了,老街旧翻新了,地租房租都上天了。茶馆店一一消失。现在好像只有七宝的桥南,宝丰羊肉店隔壁,那家茶馆店还开着吧,是不是移过位置已不记。

上海的茶馆店,按规模分,也可以分大中小三种。

大的如老早四马路的“青莲阁”,三层楼,五六间门面呢。南京路的“五云日升楼”也有两层楼四五开间。

一般中等的茶馆店,两三开间门面不稀奇。单开间楼上楼下的也不少。

至于小茶馆店,一直可以小到“老虎灶茶馆店”,遍布大街小巷。有统计数字讲,1949年,光老城厢这块弹丸之地就有160多家大小茶馆店,其中不少就是小茶馆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