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行进京”:谁的青春不疯狂,但别忘了法度

 含泪依然奔跑 2017-10-14

近日,两名山东大学生脚踩轮滑鞋,利用国庆假期一路从山东滑行至北京,历时5天半完成了一次长达567公里的“长途刷街”。这个不一般的旅行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羡慕他们的青春,也有人质疑此举太过危险。

/素材聚焦/

▽趁年轻完成梦想

国庆期间,来自山东省济宁学院美术专业的两名大三学生,仅背着几件简单的衣服行李、备用轮滑工具、食物和水,滑着轮滑从山东省出发,最终“滑行进京”。而他们旅行的照片也被学校官方微博发布在网上,不少网友纷纷给两人点赞,“有志者,事竟成。真棒!”“热血青春,希望轮滑带来的正能量越来越多!”

 

而事件当中的一位同学也提到,“我觉得能和朋友一起结伴儿,滑过那么长的距离去到另一个地方,这种旅行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正好趁着这次假期,我们就准备完成这个梦想。这趟旅行很值得,回来就一直跟大家说,只要坚持下去不放弃,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滑行”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高校轮滑社团广受大学生喜爱,不少学生都会选择车流量较少的夜间上路“刷街”,锻炼自己的轮滑技术。北京交警提醒,轮滑作为一种休闲健身运动值得鼓励,但只能在一定范围的场地上活动,如果使用轮滑鞋代步上路,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交警表示,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会对学生进行严厉教育,还会进行相应处罚。

/观点博弈/

1.正方:谁人年少不轻狂,谁家青春不芳华

上百里跋涉,日夜奔波,没点精神支撑不容易坚持下去。就像当事人说的:滑到济南和德州交界的地方走岔了,到了一个村庄里,“路特别难走,路被大车轧得都不成样子了,都是泥,根本滑不起来,硌得脚也特别疼。等到晚上住进旅馆,鞋上糊的都是泥。”类似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可能真要感慨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对象牙塔内的高校学生来说,这场旅行具有精神历练的意义。(光明网)

 

2.反方:提醒法之边界可能比鼓励造梦更为要紧

就像探险精神未必需要违法攀越禁区一样,锻炼意志也未必需要靠“轮滑进京”来实现。这些年,城市里的轮滑一族越来越多,“轮滑刷街”成为了一种风尚。检索新闻可知,类似“泉州大三男生用27天踩着轮滑进西藏”等新闻屡见不鲜,在褒扬精神的同时,往往缺乏法治思维兜底。加上情绪化的“再不疯狂就老了”煽风点火,轮滑上路、轮滑出行似乎成了高手的自由。然而,轮滑本身是健身或竞技运动,轮滑鞋也不是为了适应不同路况而生产的代步产品。孩子有梦想,哪怕稍稍逾越了规矩,或也未必需要动辄得咎。只是,既然成了公共话题,提醒法之边界可能比鼓励造梦更为要紧。(光明网)

 

3.中立:“轮滑进京”,别捧杀也别棒杀

倘若因为“轮滑进京”中的安全隐患,就将“轮滑进京”贬斥得一无是处,就是一种典型的棒杀,没有看到“轮滑进京”背后张扬的青春,勇于践行的精神,追求梦想的勇气。“用5天轮滑567公里到北京”,途中的辛苦可想而知,若非具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勇于尝试的人都不多,更别说积极践行。这确实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但要说“有志者,事竟成。真棒!”“热血青春,希望轮滑带来的正能量越来越多!”,诸如此类赞词,则显得有拔高、捧杀之嫌,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创举,其中既有无惧无畏的勇气,也有安全意识不够的无知。如果一味的点赞,给人一种“轮滑进京”值得提倡的感觉,就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

 

假设一下,如果中途发生安全事故或者出现某种损害生命健康的意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还会谈梦想谈青春吗?

适用话题:青春、坚持、梦想、法度

 

/时评佳作/

“轮滑进京”的“坚持”是种青春焦灼症

用文艺的腔调来表达,青春是用来“坚持”完成“梦想”的,所以,这两位成年大三学生对自己“长途刷街”的行为,颇为自得,解释为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目标,很励志也很青春。

 

同样,将他们的事迹发到官微上的校方似乎也很骄傲,除了以美术系学生思维“很活跃”来护犊子之外,也依然将其解读为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此思路和表达很有点万用“鸡汤”的味道,但都是一些较为扁平的话语,不太能够经得起涉及价值判断的追问:那梦想到底是什么,要不要做一下对错、好坏、是非的分析呢?

 

只有触及、揭破和抵达这一层认知,才可能引入有关轮滑数百公里进京行为,是否违反交通规则,以及一路之上可能造成的危险性。

 

遗憾的是,在一种过于激昂的关于年少追梦的鼓噪中,这方面的警示、告诫往往过于容易被归于老成世故、思维“僵化”、妨碍“创新”,总是显得不那么太“占理”。以至于这俩“孩子”都做好了被警察“遣返”的准备而上路,说明他们对可能触犯既有规则的认识还是有的,只是为了“完成梦想”,而不顾一切去执着的意志力“战胜”了理智。

诚然,他们的轮滑技术和一路辛苦的跋涉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其实附着于血脉贲张的激情之下,并且显然一直延续到事后,还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和矫正,很让人感到担忧。


迁就年轻人一旦成为可以任意逾越和践踏法治底线的“政治正确”,恰是无担当、不负责的表现,不仅不劝阻不批评,反而拿来做炫示教育成果的广告素材,则更是教育伦理极度钝化的表现。

 

必须看到,关于青春的认知和表述,由于某些青春早不再、装嫩还不停的作家、写手、“学术超男”和娱乐节目的误导,正变得十分焦灼而狭隘,似乎不乘着还青春,赶紧孤注一掷去追那“不着调”的梦,就来不及了,就要后悔一辈子、对不起自己似的。

 

青春是种生命状态,梦想需要价值过滤,“过来人”却把青春描述得那样脆弱而矫情,正青春的“孩子”们还真信了,也很值得深思。(张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