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以讲讲日语的起源吗(表示含义时就都用训读模仿汉语的读音的是音读)

 山峰云绕 2017-10-15
的同学,他的家乡话听着特想日语


​(表示含义时就都用训读模仿汉语的读音的是音读)

可以讲讲日语的起源吗?



北方人听不懂南方方言的时候,经常评价:“听起来像日语。”日语不少词汇的发音确实和汉语,尤其是江浙话有点像。
众所周知,日语和汉语千年来互通有无、纠缠不清,那么发音方面,汉语真的影响了日语吗?这影响又有多大呢?

接下来你将看到:

旅程艰辛的古老“吴音”

中日友谊的吉祥物:“汉音”和“唐音”

都像上海话,地位不一样

旅程艰辛的古老“吴音”

感觉日语听着像汉语,不是因为文化沙文主义大国自恋心态,而是因为这两者确实像。

事实上,日语中的汉字读音有音读训读二种。

训读只借用汉字形,保留日本固有的语音,它类似于汉字的日语翻译,例如春夏秋冬,在表示季节含义时,就都用训读

日语汉字的训读音汉语汉字的发音没什么关系,模仿汉语的读音的是音读。

日语中,音读和训读是不同的

音读里面,除了非常少见的“古音”“现代音”,以及基本算日本人原创的“惯用音”,主要还有三类:“吴音”“汉音”“唐音”

它们分别来自日本人引进汉语发音的三个高潮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及以后

东晋南朝之前,中国相当于现代普通话地位的“标准音”,一直以中原方言为基础。

衣冠南渡后,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今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河洛转移到吴楚,所谓“中原正音”的地位也发生改变,并且受到了中古吴方言的影响。

虽然当时的士大夫们不大看得起江南土话,但这并不影响它茁壮成长,进入韵书,出口朝日。

日语吴音模仿了两晋南北朝吴方言,不过吴方言最早却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日本的。就像更早的铁器水稻跨不过广阔东海一样,中日友谊的中转站,此时仍然是朝鲜半岛

百济和日本

根据古老的《日本书纪》《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济国王阿直歧王仁东渡日本,带去《论语》等中国典籍,这是日本人系统接触汉字汉语,且传说色彩较淡的最早记载。

从五世纪起,日本和中国南朝已经有贸易使节往来。到了六世纪,南朝不少僧侣工匠经过朝鲜半岛东渡日本,零零散散又带去了一些中华文明。

显然,吴方言进入日本,路径非常多样,过程非常坎坷。因此日本吴音,和南朝建康读书音,乃至中古吴方言,肯定不可能一模一样。比起现在的苏州评,更是差异不小

不过,无论是日本吴音还是现代吴方言,它们的许多发音规律,在隋朝陆法言记录南北混合音系的《切韵》中,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说日语吴音上海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相似,是有理有据的。

甚至连前后鼻音不分这种温柔的南方属性,日本人都和江南人共享了。

汉字与日语吴音

中日友谊的吉祥物:“汉音”和“唐音”

比起在朝鲜半岛上流浪过的吴音来,日本汉音的传入途径要清晰得多。

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日本第一次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首的遣隋使

小野妹子

608年,隋使裴世清东渡日本,中日关系日益密切

公元630年,第一批日本遣唐使抵达中国。

从630年到894年,包括李白的好朋友阿倍仲麻吕、律宗南山宗开山鼻祖鉴真大师等人在内的遣唐使们,一共往还了十九次。在这个过程中,“汉音”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迁回长安洛阳,日本友人所接触模仿到的汉语发音,主要也是以长安洛阳音为代表的中原方言

当时的日本朝野上下醉心大唐文化,留学生们回国之后飞黄腾达,他们带回来的“汉音”,也就被推崇为“正音”,地位远远超过了人老珠黄的吴音

桓武天皇在延历十一年(公元792年)曾诏令明经学生:“明经之徒不可习吴音,发声诵读,即致讹谬,熟习汉音”,算是把祖先学江南人说话的心血辜负了个干净。

不过,唐代的长安洛阳方言,和现在的陕西河南话,完全是两种东西。二者之间差别大到什么地步?

如果一个操西安方言的大爷穿越回玄宗时代,大概率会觉得周围人都在说鸟语。从声韵调系统上看,唐代流入日本的“汉音,比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北方方言来,还是更像苏南浙北上海话

汉音 吴音

唐音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唐”字的意思也不是特指唐代,而是泛指中国。

从平安时代(公元794—公元1192)中期,到江户时代(公元1603—公元1867)初期,也就是中国的宋元明三朝期间,传入日本的汉语发音统称“唐音”

因为唐音主要是宋代以后传入日本的,所以也有人叫它“宋音”或者“唐宋音”

唐音汉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唐音的原型,基本和现代江浙话差不多

做过唐音搬运工的主要有三拨人:平安中后期的中国商人镰仓室町时代的临济宗僧侣江户初期的中国僧人

临济宗僧侣带回日本的汉字音,多是浙江一带的土音,江户时期隐元等中国僧人传入日本的汉字音,主要又是南京官话。因此,唐音的出现,为日语听着像上海话”这一事实,做出了第三重贡献。

都像上海话,地位不一样

虽然都是从中国舶来的,吴音汉音唐音的地位有高低使用范围不大一样

现代日语里,三种音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汉音,其次是吴音,最后是唐音

《日本基本汉字》一书的统计,日语中最常用的3000个汉字共有音读4012种,训读1538种,其中汉音读音2197种,占全部音读的54.8%,吴音读音1516种,占全部音读37.8%

日本《计量国语学》杂志1981年的调查表明,现代日语中读唐音的词,仅占音读词汇的1.5%

如前所述,从奈良平安时期开始,汉音就被官府崇尚推广

不过,奈良末期以后吴音虽然受上流社会排斥,但在佛教领域还是有地位的

公元798年的诏令说:“用汉音,读五经,明经之徒从之读十三经也。如诗文杂书,吴汉杂用。佛书仍旧以吴音读焉”,只要求儒教子弟用汉音,对佛门高僧们有限制

奈良 唐招提寺

吴音汉音,本来可以一直各司其职相安无事,直到明治维新再次积极提倡汉音

明治19年,政府颁布《公文式》《帝国大学令》等学校教育令,确立了汉音在公用语中的地位,汉音热潮下吴音再次败退

明治维新政治影响外,吴音数量减少还和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有关系。

在吴音传入日本之初,日本都城在奈良平安等关西地区关西话当时被称之为“上方语”,地位殊高。

江户时代迁都东京,关西地区相对没落。再加上江户朝廷提倡汉音,江户时代儒教兴盛,汉音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

由于现代标准日语是以东京话为基础方言建立起来的,所以现代日语中,汉音远比吴音比例大,而关西方言里,保留下来的吴音词更丰富。

江户

相比之下,唐音最惨的。

唐音进入日本,本来就主要是靠僧侣传播的,和禅宗的关系,简直是军民鱼水不分家。

镰仓时代,伴随着禅宗流行,唐音兴盛一时,在那之后,唐音影响力每况愈下,现在几乎只存在于禅宗典籍武士道茶道这些小而精的领域。

不过,来而不往非礼也。

日语绝不可能单方面接受汉语影响,它还要反输入。

日语的反输入,主要集中于两个时间段:鸦片战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不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类老生常谈的借形词、痴汉萌萝莉之类亚文化的音译词,日语起码影响了东北话。

东北话鼻音重、r音发不好、平舌音z、c、s比翘舌音zh、ch、sh多,这些特点都被认为与日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除此以外,东北还保留了不少日据时期出现的,被称作“昭和语”的日本词汇,例如番地放送局主催出荷等等,都展现了一部出口转内销的语言学画卷。

日据时期东北教材

当然,日语能影响东北话,背后有战争的原因,但汉语日语千百年间的接触,无论如何都算是互相成就。

某种角度上这也能证明,对“语言纯洁性”的执着,和意淫只有一线之隔。

参考资料:

1.王力:《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第5期。

2.李庆祥:《试论日语汉字读音中的吴音、汉音、唐音和惯用音》,《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3.成春有,游衣明:《日语吴音汉音子音差异比较研究》,《外语研究》,2004年第3期。

4.范淑玲:《日语上代、中古音韵与汉语中古音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5.杨柳:《现代日语中吴音与汉音的分布》,《文学界》,2012年第11期。

6.周宇晴:《中国东北方言与日语语音的相似性研究》,《现代语文》,2015年第21期。

2
1评论
分享
举报

相传在太平洋上有一个长长的像我们中国瘦西湖一样美丽的岛屿,叫日本岛国,那里的人民最早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所有的文化都靠口口相传传承着,但是口口相传往往会越传越误,前人的文化无法被真实传承,于是他们决定要有自己的文字,此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他们强大的邻居,决定向这个科技发达、文化先进的邻居学习文字,这个强大的邻国当时不叫中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隋朝和大唐朝,日本是一个善于传承的民族,现在如果你飞去日本国土上转一圈,就会看到我们中华盛世的很多好东西,历历在目。

日本又是一个崇拜强者,善于学习的民族,于是,当时的日本以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往我大中华派人学习,不过当时可不叫留学生,而是叫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人在我大中华学习到很多科学文明,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学成后归国,并把我大中华的汉字也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对我中华汉字如获至宝,当时改也不改直接就山寨成自己国家的文字运用起来。

他们最早对汉字的使用方法是用“文言二途”的制度,即平时说话用日语,写字时用汉字语。这个语言制度在日本运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此处老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就像咱们的教育部突然下了一个命令:以后全国说话的时候说汉语,写字的时候只能用英文,不能用汉字。那样全国90%的人将变成文盲。这个文言二途制度当时确实苦了那一代日本人民,那时的繁体汉字多难写啊,而且一字多义,语法与日语还不一样,我们现在经简化过的汉字对外国人来说都是难度较大的学习,因此,造成当时日本社会只有少数贵族阶层才有条件写字,广大的人民还是不会写文字的文盲,这可不行,这违背了当局的初衷,必须要改革。

于是,他们又想到了个办法,只借用汉字的字形而抛弃汉字的发音,日语中一个音就用一个汉字表示,这样就不用学习汉语的语法了,这样简单多了,日本古代的五十音又叫万叶假名,基本都是由单个汉字组成的,这样一改革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有条件认字了,但是学习中又遇到了障碍,我们中华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字代表的意义相当丰富,而日本人偏偏用来表音,一句非常简单的日语要用一大长串汉字来表达,这就相当麻烦了。于是当局开始着手对万叶假名进行简化,简化后的表音汉字已经面目全非,不能叫汉字了,于是日本人给简化后的表音汉字取了一个名字叫假名,喻意这就不是真正的汉字了,日本人很有趣,真假分明。

就这样,日本的假名就是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的。开始流传的就是二种主流假名,一种是从汉字的草书中演化而来的平假名,另一种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演化而来的片假名。平假名是当时的贵族女性舞文弄墨时使用的比较多的文字,所以当时又叫女文字,当时的男人可不屑于使用这种圆融融散发着阴柔之气的文字,他们多使用有棱有角的片假名,直到平安朝时期,因一传奇宫女写了一部万人空巷的著名小说《源氏物语》,改变了平假名的地位,随着《源氏物语》的热销,平假名渐渐走到了主导地位。

从此,日本人算正式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问题又来了,日本人觉得既然我们有了自己独创的文字,山寨来的汉字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在日本明台维新时期,曾有人发起过废止汉字的提议,虽然最终没有被采纳,但是促使日本政府发表了一份1950个日本当用汉字的汉字表,这张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使用的汉字范围,目前日语能力最高级别的考试要求应试者掌握2000个汉字,就是包括了这1950个当用汉字的。

日语假名的由来

假名为日本独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等不同的表记法。“假名”的名称由来,是因为相对于“真名”(即汉字)。现时“假名”的日语读音是“かな”,但其实古时“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后简化成为“かんな”,再简化成今日的读音。

论及假名之起因,则不得不提“万叶假名”之形成。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虽有自身的语言,却苦于没有纪录的方法,仅能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汉字传入之后,各国纷纷以汉字为用,日、韩皆兴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自国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类似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之前,人们说话为白话文而书写则以文言文为主。然而中、日两种语言之文法结构迥异,全以汉字行书,有难以表达之处。于是发明了万叶假名,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之不足。万叶假名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例如“與”→“よ、ヨ(yo)”、“乃” →“の、ノ(no)”之类。众人抄写万叶假名之时,因作为万叶假名之表音汉字并不需要如表意汉字般严谨,各种简化方法遂渐渐出现。如“與”→“与”→ “よ、ヨ”之俦。在约定成俗的简化之后,渐渐成为现代所见之假名。

平假名

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是日语中表音文字的一种。平假名是从中文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早期平假名多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谓女文字、女手。男性则以汉字为主,述史、论文,称男文字、男手。男性即使用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汉文注释之用。可见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纪贯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于篇首,首开“歌论”先声,证明假名文学的价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后紫式部《源氏物语》的流行,亦对平假名之流传有所贡献。现在的平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时代,当时的日本政府编定五十音因而确定下来。

片假名

片假名(カタカナ,Katakana),是日语中表音符号(音节文字)的一种。与平假名,万叶假名一起合称假名。“片假名”三个字可以用片假名表示为“カタカナ”。片假名从中国汉字的楷书取出符合声音的汉字的一部分简化而来,平安时代的初期为了训读汉字而发明。现在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时代日本政府以编定五十音而确定下来,在这之前一个发音往往有多个片假名对应存在。

主要用于以下的情况使用:

1、 外来语、外国人(包括日裔人士)的人名、外国的地名等专有名词。2、拟声语、拟态语。3、生物、矿物的日文名(日本政府曾建议学术方面的动植物学名,应以片假名来表示,但个人使用习惯不在规范之列)。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正式文书(与汉字并用)。5、1988年8月以前的电报、不支持双字节的电脑系统中(使用半角片假名)。6、行文中对某词(可以是汉语词或原本用平假名书写的词)表示强调时。

日语汉字的由来

日本汉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又称日文汉字,是书写现代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百济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本来都是汉字的繁体字。但后来两都进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国简化了,日本没有简化;有的字日本简化了,我国没有简化。有的字两国虽都简化了,但简化的却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写日语时,一定要写日语汉字,不能写中文的简化汉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一些汉字作为使用的范围,共有1850个,这叫做“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 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但这只是政府的规定,仍还有人按习惯使用非当用汉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实行了“常用汉 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与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区分使用: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汉字的发音:

日本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里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音读,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例:残念(ざんねん)

训读,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例:果物(くだもの)

和制汉字:

日本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亦有百余个汉字是由日人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这些日本自家创造的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而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例:峠(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  榊(さかき;sakaki):杨桐,常绿树。  畑(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  躾(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以上为日语起源的简单介绍,喜欢的话可以作为兴趣学习哦!

展开全部
31
4评论
分享
举报

谢谢邀请。

从日语产生说起,古代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日本人开始利用汉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语言。汉字刚开始传入日本的时候,日语全部由汉字来书写,可以说,日本人拿来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外来文化吸收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只有数千个。

日语中出现的汉字全是中国汉字的繁体形式。看到这里,你们或许又会发问了,那为什么其中还有不少我压根没见过的汉字呢?其实是这样的,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模仿造字的规则,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汉字。这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

不过,日语文字系统并未停止到这一阶段止步不前,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以不断地创造和发明。大约在公元5世纪,日本人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字——假名,假名到了公元10世纪已经开始定型。从那之后,日本文字系统呈现出汉字和假名并存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期。日语共有44个音节。

有人说日语特别像我国江浙地区人们的方言,这么一说,还真是很像。当时中国汉字传进日本时,中国大陆没有统一的普通话,因此日本人很有可能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到南方地区方言的影响。

展开全部
29
22评论
分享
举报

日本语言基本特点

语言系统方面:

日语在语言学概念中,被成为“黏着语”。是具有词形变化的一种语言类型。通过在名词、动词等的词尾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一般而言、黏着语的所有词缀都只表达一种意思或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

以日文单词食べる(吃)为例:

上面的基本单词食べる后面粘贴了不同的后缀,就变成了不同的状态和意思。这个表格还看不懂的同学也没有关系,这个在之后的日语学习中一定会接触到的哈。

语言特性方面:

讲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人会发现日语的短元音--a、i、u、e、o的发音与那些语言很相近。长元音-aa、ii、uu、ei、ee或者oo的发音长度为短元音的两倍(尽管ei经常被发作两个元音)。长短元音间的区别很关键,因为它会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辅音是k、s、sh、t、ch、ts、n、h、f、m、y、r、w、g、j、z、d、b和p。摩擦音sh(如英语中的"shoot")和破擦音ch、ts和j(分别如英语中的"charge"、"gutsy"和"jerk")被当作单辅音。g的发音通常都如英语"game" 中的浊辅音,而不是 "gene"中的那种g的发音。

与英语一个主要区别是,日语没有重读的重音:每个音节的重音相同。英语音节有时会被拉长,但在日语中,一连串的音节在发音时如节拍器一样规则。跟英语一样,日语有一种高低声调的重音系统。

日语假名的由来

假名为日本独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等不同的表记法。“假名”的名称由来,是因为相对于“真名”(即汉字)。现时“假名”的日语读音是“かな”,但其实古时“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后简化成为“かんな”,再简化成今日的读音。

论及假名之起因,则不得不提“万叶假名”之形成。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虽有自身的语言,却苦于没有纪录的方法,仅能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汉字传入之后,各国纷纷以汉字为用,日、韩皆兴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自国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类似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之前,人们说话为白话文而书写则以文言文为主。然而中、日两种语言之文法结构迥异,全以汉字行书,有难以表达之处。于是发明了万叶假名,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之不足。万叶假名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例如“與”→“よ、ヨ(yo)”、“乃” →“の、ノ(no)”之类。众人抄写万叶假名之时,因作为万叶假名之表音汉字并不需要如表意汉字般严谨,各种简化方法遂渐渐出现。如“與”→“与”→ “よ、ヨ”之俦。在约定成俗的简化之后,渐渐成为现代所见之假名。

平假名

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是日语中表音文字的一种。平假名是从中文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早期平假名多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谓女文字、女手。男性则以汉字为主,述史、论文,称男文字、男手。男性即使用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汉文注释之用。可见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纪贯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于篇首,首开“歌论”先声,证明假名文学的价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后紫式部《源氏物语》的流行,亦对平假名之流传有所贡献。现在的平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时代,当时的日本政府编定五十音因而确定下来。

平假名一览:

片假名

片假名(カタカナ,Katakana),是日语中表音符号(音节文字)的一种。与平假名,万叶假名一起合称假名。“片假名”三个字可以用片假名表示为“カタカナ”。片假名从中国汉字的楷书取出符合声音的汉字的一部分简化而来,平安时代的初期为了训读汉字而发明。现在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时代日本政府以编定五十音而确定下来,在这之前一个发音往往有多个片假名对应存在。

主要用于以下的情况使用:

1、 外来语、外国人(包括日裔人士)的人名、外国的地名等专有名词。
2、拟声语、拟态语。
3、生物、矿物的日文名(日本政府曾建议学术方面的动植物学名,应以片假名来表示,但个人使用习惯不在规范之列)。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正式文书(与汉字并用)。
5、1988年8月以前的电报、不支持双字节的电脑系统中(使用半角片假名)。
6、行文中对某词(可以是汉语词或原本用平假名书写的词)表示强调时。

片假名一览:

日语汉字的由来

日本汉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又称日文汉字,是书写现代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百济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本来都是汉字的繁体字。但后来两都进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国简化了,日本没有简化;有的字日本简化了,我国没有简化。有的字两国虽都简化了,但简化的却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写日语时,一定要写日语汉字,不能写中文的简化汉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一些汉字作为使用的范围,共有1850个,这叫做“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 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但这只是政府的规定,仍还有人按习惯使用非当用汉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实行了“常用汉 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与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区分使用: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汉字的发音:

日本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里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音读,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例:

残念

(ざんねん)

训读,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例:

果物

(くだもの)

和制汉字:

日本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亦有百余个汉字是由日人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这些日本自家创造的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而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例:

(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
  

(さかき;sakaki):杨桐,常绿树。
  

(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
  

(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小编结语:“日本语言的由来”就介绍到这里了,相信经过这番学习之后你会对日本语言有更系统的了解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