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常用的两个名号,看似随意,却是早年生活坎坷、流离的写照

 昵称40324032 2017-10-15

齐白石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齐白石家庭的穷,可谓穷到了根上。

齐白石徒孙所绘齐白石像

家里只有几间时常漏雨的破房子,和一亩水田。全家有父亲、祖父、母亲、自己,几年后,齐白石还相继有了三个弟弟、两个妹妹。这个粮食本来就不够自足的小家庭,压力之大难以想象。基本生活用度要靠父亲和祖父打零工赚取,而母亲,几乎天天在劳动,纺纱织布、操持家务。家里的油盐费用,是母亲养鸡卖蛋换来的辛苦钱。他们弟兄穿的衣服,从来都有好多布丁。齐白石的母亲教育他:笑烂不笑补,日子靠自己!

尽管一家人都很勤劳,但齐白石的幼年生活,很是不容易。在七岁那年,母亲将她送入学堂,因为没有学费,齐白石仅上了半年就辍学。此后,齐白石就和大人一样砍柴放牛,割草,捡粪,喂鸡,小小的年纪,齐白石就已经喜欢上了画画,虽因集中精力而做错事,但母亲并不责怪他。

那时,外祖父朱雨若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家人在商议之后,觉得齐白石学学雕花,做个木匠,也是不错的门路!

齐白石一干就是十多年,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雕花木匠。20多岁时,齐白石正式迷恋上了书画。

正巧,邻村的画师胡沁园,觉得齐白石,有绘画潜质,也愿意提携齐白石。

在伴随着胡沁园学画、学诗、学书的日子里,齐白石有了有名的号“寄园”。寄园,文从沈梦认为,意思就是“寄宿住的园子”,简单而直白。因为家穷,和老师家较远,为了让齐白石方便学艺,当时他的老师或学友,将自家开出独立的房间让他住。这样,齐白石学画,也就不用来回跑那么远!而且能安心,静气,既节省时间,又能有机会交流学习经验,何乐而不为呢。“寄园”这个称号,最早见于齐白石35岁时所创的《婴戏图》四条屏和《李铁拐》。也许是对往事,念念不忘,直到1920年代,齐白石依旧还曾使用这个号!

除了“寄园”,还有“借山”。

相对于“寄园”,所反映的求学之艰,“借山”可谓是齐白石早年辉煌和家庭臃肿的一个表现。据传,在36岁那年,齐白石为一个盐商创作12幅《南岳全图》,得报酬银320两。收到这些钱,齐白石立刻就点租了离家不远的梅公祠。主要原因,是齐白石家人太多,这“梅公祠”是当时可以勉强让他继续创作的一个权宜之所。

白石老人对祠堂略加改造,建一个书屋,名——借山吟馆。借山,也就是“租借使用”的意思。在这里,齐白石居住了数年,经常和朋友诗词唱和,绘画待客。此后许多年,即使身在京城,齐白石仍将“借山”名号长期使用……

一个“寄园”,一个“借山”,两个名号,被齐白石此后在画中多次使用。

两个词,也基本上涵盖了齐白石40岁之前的绘画生涯,虽然看起来简单,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见证了齐白石,由平凡学子,逐步转型成为一方书画名师之路的经历!

配资平台seo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