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五中2017届高三(上)第三次统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李文江XJ 2017-10-15

上学科网,下好资料 http://www.zxxk.com/U2105333.html

http://700125.reg.经典高考资料尽在于此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五中高三(上)第三次统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6分)

1.下列不属于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功能的是( )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B.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酶

C.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D.免疫功能的抗体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糖类的作用.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担负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有些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有些蛋白质在具有催化作用,有些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

【解答】解: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A正确;

B、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正确;

C、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而非是蛋白质,C错误;

D、人体内的抗体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C.

2.在电子显微镜下,蓝球藻和丝状绿藻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核糖体 C.叶绿体 D.溶酶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亚显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0.2微米,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成为显微结构,包括: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染色体等.

2、蓝藻是原核生物,丝状绿藻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解:A、蓝球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B正确;

C、蓝球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C错误;

D、蓝球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溶酶体,D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和DNA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主要成分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此外还有少量RNA,A正确;

B、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则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B正确;

C、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mRNA也能通过核孔,C错误;

D、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的末期核膜和核仁重现,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D.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细胞先将大分子包在小泡内,然后令小泡与质膜融合,随后再将这些大分子分泌到细胞之外,这就是胞吐.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是通过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因此属于胞吐方式.

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解答】解:A、被细胞胞吞的可以是固体物质,也可以是液体,故A选项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胞吐,故B选项错误;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也有可能是易化扩散,故C选项错误;

D、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5.如图示基因型为aaBbCc的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2

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B.该细胞有3个染色体组

C.该细胞可产生1种配子

D.形成该细胞时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B、b和C、c,结合图中染色体颜色可知,其形成原因是交叉互换.据此答题.

【解答】解:A、该生物为雄性动物,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称为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

B、该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B错误;

C、该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B和b、C和c,能产生2种配子,C错误;

D、图中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等位基因B、b和C、c,根据图中染色体颜色可知,其形成原因是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A.

6.用32P标记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后在普通培养基上,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马上进行减数分裂,则由该精原细胞最终产生的精子中含有32P标记有( )

A.2个 B.4个 C.8个 D.不能确定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该精原细胞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精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32P.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分裂间期复制后得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含32P,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2P;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染色体一个含32P,一个不含32P,且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即两个含32P的染色体可能同时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也可能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

故选:D.

7.如图所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4

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某个时期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 时期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赤道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时期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时期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图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的含量变化,与细胞中DNA含量变化不同.在分析此曲线图是主要分析两个转折点:bc段和de段,bc段DNA加倍是由于间期的DNA复制,de段减半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

【解答】解: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图中cd期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A正确;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的前段即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但是后一阶段(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故B错误;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图中bc 时期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而赤道板不是客观存在的结构,纺锤体应在前期出现,故C错误;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图中ef期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人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时有四个染色体组,末期时有两个染色体组,故D错误.

故选:A.

8.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6

A.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乙和丙

C.丙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甲、乙、丙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原始生殖细胞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动物睾丸或卵巢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A错误;

B、丁所示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甲、乙和丙,B错误;

C、由于交叉互换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丙所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所以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C正确;

D、由于着丝点分裂后不含染色单体,所以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乙和丙,D错误.

故选:C.

9.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2、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糖类等光合产物的形成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解答】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高尔基体是分泌蛋白的加工场所,A错误;

B、mRNA是转录的产物,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B正确;

C、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C错误;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1、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解答】解:A、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

B、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正确;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正确.

故选:B.

11.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1、人体内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

【解答】解:A、神经细胞与肌细胞都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故A选项错误;

B、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故B选项正确;

C、神经细胞与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故C选项错误;

D、核DNA的复制方式相同,都是半保留复制,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2.如图是青蛙红细胞无丝分裂全过程图解,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08

A.图中信息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据图判断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不需要进行DNA的复制

C.青蛙红细胞核内DNA分子上具有合成蛙血红蛋白的基因

D.青蛙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缍体

【考点】细胞的无丝分裂.

【分析】细胞的无丝分裂:

概念

分裂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过程

细胞核延长→核缢裂→细胞质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特点

(1)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

(2)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

(3)染色质、DNA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

实例

蛙的红细胞

【解答】解:A、图中信息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需要进行DNA的复制,B错误;

C、青蛙红细胞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具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因此该细胞的核内DNA分子上具有合成蛙血红蛋白的基因,C正确;

D、青蛙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缍体,D正确.

故选:B.

13.a、b、c三种物质对生物的生理活动都有重要的维持和调节作用,缺少时会引起疾病,其中a大多数从食物中摄取,b、c由生物体活细胞中产生,但有些b是脂质,少数c是RNA.由此可判断a、b、c依次是:①激素;②CO2;③酶;④维生素( )

A.①③④ B.④①③ C.④①② D.③④①

【考点】酶的概念.

【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次少量的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2、激素的本质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属于脂质等.

【解答】解:维生素在人体内几乎不能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而活细胞都可产生酶,酶的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激素在某些内分泌细胞中产生,其成分有些是蛋白质,也有些是类固醇,还有些为氨基酸衍生物.

故选:B.

14.在哺乳动物受精的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考点】动物胚胎发育的概念.

【分析】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2、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解答】解:A、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使得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A错误;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不需要的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不符合题意,B错误;

C、细胞膜没有“摄入卵细胞所需要的精子”的功能,C错误;

D、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15.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哪一种类型,应该( )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例

B.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确定五碳糖类型

C.分析碱基类型,确定五碳糖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确定碱基类型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1、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特有的碱基是T,RNA中特有的碱基是U;

2、双链DNA分子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确定核酸属于DNA还是RNA,可以分子核酸的组成,如果核酸中含有碱基T或脱氧核糖,则是DNA,如果核酸中含有碱基U或者核糖则是RNA;配对单链DNA或双链DNA可以通过分析碱基的比例,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总是与嘧啶相等,单链DNA中的嘌呤与嘧啶不一定相等.

故选:A.

16.下列有关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霉菌、酵母菌都是真菌,都能进行有丝分裂,蓝球藻、黑藻都是原核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酵母菌、硝化细菌都不含叶绿素,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蘑菇、大肠杆菌都是异养生物,都有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D.黑藻、小球藻、发菜都有细胞壁,都含有DNA和RNA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分裂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解答】解:A、霉菌和酵母菌都属于真菌,两者都能进行有丝分裂,蓝球藻都是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因二者含有的光合色素不相同,都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硝化细菌是生产者,B错误;

C、蘑菇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内质网,C错误;

D、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发菜、小球藻都属于原核生物,三者都含有细胞壁,也都含有DNA和RNA,D正确.

故选:D.

17.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 )

A.细胞的多样性 B.细胞结构的复杂性

C.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D.生物界的多样性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解答】解:A、细细胞学说未说明胞的多样性,A错误;

B、细胞学说未说明细胞结构的复杂性,B错误;

C、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揭示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

D、细胞学说没有说明生物界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18.用酵母菌使葡萄汁产生葡萄酒,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发酵就停止了.有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 B.营养物质因消耗而不足

C.产物积累使pH值发生改变 D.氧气过少导致其无法呼吸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clip_image010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clip_image0122CO2+2C2H5OH+能量.

【解答】解: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A正确;

B、酵母菌无氧呼吸时需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使营养物质减少,很难维持大量酵母菌的代谢需要,B正确;

C、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导致pH值发生改变,不适宜酵母菌生存,C正确;

D、酒精发酵时进行的是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D错误.

故选:D.

19.如图表示某植物体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14

A.核膜、核仁的解体应发生在A时期

B.B时期可发生基因突变,A时期可发生基因重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相互转化在B时期发生

D.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其发挥作用于B时期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植物体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其中A表示分裂前,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B表示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时间长.

【解答】解:A、核膜、核仁的解体应发生在前期,即A时期,A正确;

B、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即B时期;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示表示有丝分裂,因此A时期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相互转化发生在前期和末期,即A时期,C错误;

D、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因此秋水仙素发挥作用于A时期,D错误.

故选:A.

20.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16

A.酶活力受pH影响的曲线都为钟罩形

B.在pH4~8条件下,木瓜蛋白酶的活力基本不受pH的影响

C.所有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过低的pH及低温会导致蛋白酶变性失活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木瓜蛋白酶和胆碱酯酶活力受pH影响的曲线并非钟罩形,A错误;

B、据图示木瓜蛋白酶的活性曲线可知,在pH4~8条件下,木瓜蛋白酶的活力基本不受pH的影响,B正确;

C、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或RNA,只有蛋白质类的酶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过低的pH会导致蛋白酶变性失活,但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不会使酶变性,D错误.

故选:B.

21.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B.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

C.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

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有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clip_image0182丙酮酸+4[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clip_image018[1]6CO2+20[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clip_image018[2]12H2O+能量

大量能量

【解答】解:A、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

B、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B正确;

C、吡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正确;

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D错误.

故选:D.

22.如图是某动物体细胞呼吸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20

A.4、6分别是水和氧气 B.3产生于线粒体基质

C.产生的8主要用于合成ATP D.植物细胞也能进行该过程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是葡萄糖,2是丙酮酸,3是二氧化碳,4是水,5是[H],6是氧气,7是水,8是能量.

【解答】解:A、4、6分别是水和氧气,分别参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A正确;

B、3是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基质进行的第二阶段,B正确;

C、产生的8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C错误;

D、植物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过程,D正确.

故选:C.

23.处于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比是1:2:2,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

A.核仁解体 B.染色体移向两极

C.细胞板形成 D.出现新的核膜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1:2:2时,说明染色体已复制完成,而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解答】解:A、核仁解体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1:2:2,A正确;

B、染色体移向两极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已分裂,不存在染色单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2:0:2,B错误;

C、细胞板形成只发生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C错误;

D、出现新的核膜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此时着丝点已分裂,不存在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24.将一块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1cm、2cm、3cm的正方体.将3块琼脂块放在装有NaOH的烧杯内,淹没浸泡10分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琼脂块增大,NaOH扩散速率增大

B.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

C.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

D.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增大

【考点】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可采用琼脂块、NaOH、酚酞作实验材料,观察NaOH在琼脂中的扩散速度.

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

【解答】解:A、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即扩散速率相同,A错误;

B、琼脂块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B错误;

C、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那么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C正确;

D、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D错误.

故选:C.

2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色素积累较多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突变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细胞凋亡有利于人体发育和维持内环境稳态

D.癌细胞易扩散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

【考点】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解答】解:A、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色素积累较多,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细胞凋亡有利于人体发育和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

D、癌细胞易扩散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D正确.

故选:B.

26.洋葱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适合观察质壁分离

B.洋葱绿色管状叶可用于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适合观察细胞减数分裂

D.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可用于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解答】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大液泡,适合观察质壁分离,A正确;

B、洋葱绿色管状叶富含光合色素,因此可用于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B正确;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因此不适合观察细胞减数分裂,但适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C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无色,不存在颜色干扰,因此可用于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D正确.

故选:C.

27.下列对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B.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改变的结果

C.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根本原因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A正确;

B、从细胞亚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器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及细胞质基质成分和功能改变的结果,B正确;

C、从核酸分子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NA分子并没有发生变异,C正确;

D、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但不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D.

28.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植物细胞一定有细胞壁

②植物细胞一定含叶绿体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是绿色植物

④含中心体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⑤含线粒体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A.①③ B.③⑤ C.①⑤ D.②④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器分布的归纳: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

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但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液泡,绿色植物细胞才有叶绿体;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解:①植物细胞一定有细胞壁,①正确;

②植物细胞不一定含叶绿体,如根部细胞不含叶绿体,②错误;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是绿色植物,如光合细菌,③错误;

④含中心体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④错误;

⑤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因此含线粒体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⑤正确.

故选:C.

29.图1中a、b、c为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图2是一段时间后装置1与装置2的液面高度变化曲线,a、b起始液面高度均为H.则a、b、c浓度的关系是( )

clip_image022

A.a>b>c B.c>b>a C.b>a>c D.c>a>b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本题是渗透作用的原理的考查,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膜两侧具有浓度差,在渗透装置中,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中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多,从而使玻璃管内的液面发生变化,高度差的大小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浓度差越大,高度差越大.

【解答】解:分析题图2可知,图1装置中a、b中的高度都逐渐下降,说明a、b中的水分子进入c中,a、b的浓度都低于c 的浓度,a与b相比b下降的速度更快,水分子由b进入c的速度大于由a进入c的速度,因此a的浓度大于b的浓度,因此a、b、c的内侧关系是c>a>b.

故选:D.

30.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clip_image024

A.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

B.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2+

C.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2中b点开始,离子吸收速率主要是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1、据图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 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SiO32多,造成培养液中SiO32浓度上升.两种植物吸收离子不同,水稻对SiO32吸收较多,而番茄对Ca2+、Mg2+ 吸收较多.

2、图2表示主动运输,分析曲线图:氧气浓度为0,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能量,则离子的运输速率较慢;随着氧气浓度增加,离子的运输速率加快;而b点以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运输速率不变

【解答】解:A、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原因是它们各自细胞膜上具有不同的载体,A正确;

B、图1中水稻培养液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吸水的相对速率大于吸收该离子的相对速率,B错误;

C、由图2可知,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即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C正确;

D、图2中B点,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原因是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B.

31.过氧化氢对人类具有致癌危险性,但是我们的人体却没有受到过氧化氢的“威胁”,原因是我们人体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并及时把其分解成水和氧气.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探究其他因素对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绘制的曲线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26

A.图①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

B.图①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

C.图②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

D.提高温度能使图②中C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O2产生速率增大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解答】解:A、图①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H2O2酶和FeCl3,A正确;

B、图①可以看出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Cl3要高,故实验结论是H2O2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

C、据图②分析可知,图②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C正确;

D、据题干可知,该曲线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绘制的,故提高温度能使图②中C点对应的过氧化氢浓度下的O2产生速率降低,D错误.

故选:D.

32.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clip_image028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的“○”是腺嘌呤碱基,③中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④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中的“○”是腺苷,⑥中的“○”是腺苷.

【解答】解:A、由题图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的“○”是腺嘌呤碱基,二者不同,A错误;

B、由题图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④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二者属于同一概念,B正确;

C、由题图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③中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二者不同,C错误;

D、由题图知,②中的“○”是腺嘌呤碱基,③中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二者不同,D错误.

故选:B.

33.下列有关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B.人体在紧张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DP的速率

C.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

D.人体在剧烈运动中,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ATP,生物体中ATP含量少,但转化速度快,不停地进行着ATP与ADP相互转化,A正确;

B、人体在紧张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和产生ADP的速率相当,但速率加快,B错误;

C、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或化学能(如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C正确;

D、人体在剧烈运动中,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以保证肌肉生命活动的需要,D正确.

故选:B.

34.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无氧、干燥的环境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果蔬储藏

B.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以适应缺氧环境

C.用玉米经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来替代汽油,主要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D.马拉松比赛中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及在生活中应用的考查,回忆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及在生活中应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低温、低氧、湿度适宜的环境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果蔬储藏,A错误;

B、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但在缺氧时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以适应缺氧环境,B错误;

C、用玉米经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来替代汽油,主要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马拉松比赛中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获得能量,也能从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少量能量,D错误.

故选:C.

35.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30

A.1号装置用于测定酵母菌O2消耗量,2号装置用于测定酵母菌CO2释放量

B.1号装置液滴不可能向右移动,2号装置液滴不可能向左移动

C.若1号装置液滴不移动,2号装置液滴向右移动,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D.若1号装置液滴向左移动,2号装置液滴不移动,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瓶加入NaOH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CO2.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1号装置用于测定酵母菌O2消耗量,2号装置用于测定酵母菌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A错误;

B、1号装置中进行呼吸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所以液滴不可能向右移动;2号装置中进行呼吸产生的CO2不会被清水吸收,所以液滴不可能向左移动,B正确;

C、若1号装置液滴不移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2号装置液滴向右移动,说明产生了CO2,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若1号装置液滴向左移动,说明消耗了氧气;2号装置液滴不移动,说明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CO2相等,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相等,D正确.

故选:A.

36.在如图曲线图中,有M、N、O、P、Q五个点,对它们含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M点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弱于呼吸作用强度

②N点时,植物体只进行呼吸作用;O点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③Q点时,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CO2浓度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④P点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clip_image032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分析图解:图中M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N点时,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P点之前,三条曲线均重合,说明MP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而PQ段三条曲线的趋势有所区别,其限制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P点之后,光合速率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

【解答】解:①M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①错误;

②N点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强度相等,由于不清楚O点具体位置,故无法判断,②错误;

③Q点光照强度时,明显看出高CO2浓度下光合速率提高,因此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③正确;

④P点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④正确.

所以,③④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37.回答下列问题:

(1)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clip_image034,维持这种K+、Na+分布不均勻是由膜成分中的 蛋白质(载体蛋白) 所控制.红细胞膜上糖蛋白的糖支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若去掉这些糖支链,红细胞就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相当于 抗原

(2)人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 失去细胞核

(3)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通过 核孔 实现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易被 碱性 染料染成深色物质.染色体与染色质的不同点是 染色体为圆柱状或杆状,出现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为细丝状,出现在细胞分裂间期(出现的时期不同、形态结构不同) (写出两点).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人红细胞吸收各种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吸收离子的种类和速率.

2、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解答】解:(1)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clip_image034[1],说明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细胞膜对K+、Na+的吸收不同是由膜蛋白质(载体蛋白)所控制.红细胞膜上糖蛋白的糖支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若去掉这些糖支链,红细胞就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相当于抗原.

(2)人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失去细胞核.

(3)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通过核孔实现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物质.染色体与染色质的不同点是染色体为圆柱状或杆状,出现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为细丝状,出现在细胞分裂间期(出现的时期不同、形态结构不同)

故答案为:

(1)蛋白质(载体蛋白) 抗原

(2)失去细胞核

(3)核孔 碱性 染色体为圆柱状或杆状,出现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为细丝状,出现在细胞分裂间期(出现的时期不同、形态结构不同)

38.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相同点是:在一定范围内 净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光照强度为P时,A、B两种植物的总光合作用强度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原因是 无法知道A、B两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

(3)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 光反应 过程,而CO2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 暗反应 过程.

clip_image036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图形: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低于P光照强度下,B植物的光合速率高,说明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但是在高于P光照强度下,A植物的光合速率高,说明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

【解答】解:(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相同点是: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光照强度为P时,A、B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是不知道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未知,因此总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

(3)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而CO2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故答案为:

(1)净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2)不一定 无法知道A、B两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

(3)光反应 暗反应

39.研究小组将生长状况相似的菠菜幼苗均分为A、B两组进行实验探究,A组培养在完全培养液中,B组培养在缺Mg2+的培养液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持续提供用14C标记的见进行光合作用,然后检测并比较14C 标记的有机化合物的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Mg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B组14C标记的(CH2O)的量比A组低,原因是 缺少Mg2+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足,C3还原减弱,形成(CH2O)减

(3)在检测过程中,发现6s后有十余种产物含有放射性,而0.5s内只发现一种产物含有放射性,这种产物最可能是 C3

(4)实验中的“其他条件”主要是指 温度、光照、PH值等 (至少答两项).

(5)若在实验过程中突然停止14CO2供应,则此时两组实验中C5的含量均会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镁离子,因变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镁离子,因变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探究的题目是探究Mg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B组培养在缺Mg2+的培养液中,镁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少镁离子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使得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足,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少,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减少,故B组14C标记的(CH2O)的量比A组低.

(3)提供14C标记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后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而被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所以0.5s内只发现一种产物含有放射性,这种产物最可能是三碳化合物.

(4)实验中的“其他条件”主要是指无关变量,主要包括温度、光照和pH等.

(5)在实验过程中突然停止14CO2供应,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五碳化合物的消耗减少,短时间内其来源不变,最终导致其含量升高.

故答案为:

(1)探究Mg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2)缺少Mg2+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足,C3还原减弱,形成(CH2O)减少

(3)C3(4)温度、光照、PH值等(5)升高

40.如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clip_image038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CO2[H]和ATP ,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 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

(2)图2中限制D点光合作用增长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光照强度 ,C点和D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 较高 (填“较低”、“相等”或“较高”).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适宜的温度和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其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由图3分析,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 ,c点以后曲线上升,其原因应该是 光照强度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分析图1: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乙是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丙是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的ADP和Pi;甲是暗反应所需要的原料CO2

分析图2:AB段光合作用强度增长速率随CO2浓度升高而加快;BC段光合作用强度增长速率不再随CO2浓度升高加快;CD段光合作用强度增长速率随CO2浓度升高而减慢.

【解答】解:(1)根据图1光合作用过程可知,甲表示CO2,乙表示水光解生成的[H]和ATP;要想使C3化合物含量快速下降,可以使其合成减少(即不提供CO2)或去路增多(即增强光照).

(2)图2表示光合作用增长率,只要光合作用增长率为正值,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都在不断增加,所以在增长率达到0时(即D点)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此时CO2浓度仍在继续上升,故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不是CO2应是光照强度;C点与D点相比,D点时CO2浓度较高,故还原时需消耗[H]和ATP较多,所以C点叶绿体中[H]的含量较高.

(3)①从题意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NaHCO3溶液可以分解为光合作用提供CO2,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根据题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代表光合作用强度,时间越短光合作用强度越大,从图③可知,b点比a点相比圆叶上浮所需时间缩短,说明b点光合作用强度大,此时NaHCO3溶液浓度b点较高,说明C5去路增加,但来源不变,故b点C5含量较低;bc段NaHCO3溶液浓度继续上升,所以此时曲线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为光照强度.

故答案为:

(1)CO2[H]和ATP 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

(2)光照强度 较高

(3)①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低 光照强度

41.细胞的生命历程:

如图所示,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 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clip_image040

(1)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复制 ,DE段形成的原因是 着丝点分裂

(2)图2中的 丙、丁 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的甲细胞有 4 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 8 条染色单体.

(4)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 次级精母细胞 ,如果该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为 染色体.若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其原因可能是发生了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图1中的 CD 段(填字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细胞分裂间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由图1中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可判断BC是DNA复制,一个染色体上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DNA=1:2;DE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染色体:DNA=1:1.

(2)由于图1中的CD段,染色体:DNA=1:2,所以图2中丙、丁对应图1中的CD段.

(3)图2中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4对8条染色体,所以有4个染色体组;图2中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单体.

(4)图2中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XY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已分离,所以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M的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所带基因应相同.如果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则说明在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对应图1中的CD段.

故答案为:

(1)DNA复制 着丝点分裂

(2)丙、丁

(3)4 8

(4)次级精母细胞 常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5)CD

2016年12月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