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可寻“良方”(一代泰斗陈寅恪的读书方法)

 来开好运 2017-10-15

  最近,越来越多地被问到一个问题—— 你平时都读什么书?

  一个朋友回答:白天上班累死,晚上带孩子累死,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哪还有力气看书?你都是什么时候看书,你不困?

  还有个同学说:大学毕业的时候咱也是看过书的,不过现在成家立业后,生活成本这么高,读书还有什么用?再说,好书也越来越少了…不知道找哪些书才适合自己。

  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听到朋友推荐什么好书给同事、同学、或者老师推荐给学生好书?

  只要想读书,见缝插针,总有读书的机会…看看一代学界泰斗陈寅恪大师的读书方法。


  读书方法

  1、书分三类
 
    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

  此外,他还认为《礼记》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其中包含的却是儒家最精辟的理论。《礼记》中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部分以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2、读'老书'、读'原典'
 
    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

  1912年,陈寅恪从瑞士回国,去拜访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夏对陈讲:'你是故人之子,能从国外学了那么好的学问回来,很值得庆贺。我自己则只能读中国书,外国书看不懂。不过,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书都读完了'、'无书可读',夏曾佑的话令陈寅恪当时很是不解。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

  3、切忌胡思乱想
 
    老板一个冷漠的眼神,足以让爱焦虑的你产生诸多联想——我做错什么了?位置是否不保了?加薪是否无望了?越想越焦虑,直到食不甘味。何苦呢?只要把老板交待的事尽力做好,就算老板挑剔了也不必紧张。一是顺其自然,二是早做打算。只要有本事,何苦受制于一个人。

  4、圈圈点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书。

  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在《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中说: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蒋天枢也有文字记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于此书,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书眉、行间,批注几满,细字密行,字细小处,几难辨识。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具见用力之勤勉。而行间、书眉所注者,间杂以马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参证古代译语……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往往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5、不惟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

  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本草》所载甚明。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果于……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求真与求知。正是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6、只求学问,不受学位
 
    陈寅恪从12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让人深思的是,陈寅恪虽然游学多年却没有一个学位。陈寅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研究。对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学位,他却淡然视之,不以为然。

  1925年,清华学校创办国学研究院,时在清华任教的吴宓向梁启超介绍陈寅恪,梁便推荐陈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清华的校长曹云祥问梁:'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那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闻之大为生气,遂答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启超介绍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听后立即决定聘请陈寅恪。

  一代学界泰斗,却没有学位文凭,这便是陈寅恪的特立独行之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只求学问,不受学位。陈寅恪读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当然上面是天生文学天赋的大师级人物,不能模仿,只作参考吧…

  柏拉图《美诺篇》中,特别強调,'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学习毋宁说只是我们对灵魂的已知、己具有的知识的一种回忆,而且这种回忆是当我们的意识处于困惑状态时才被刺激出来…

  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当我们对外物感到困惑时,便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本质意义并不是掌握一种新知识的途径,而是回忆借助的重要手段…

  而读什么书呢——我的答案是'喜欢就好',好像没答案的'忽悠'…同学们想想看?是不是?一个老师一条路,二个老师二条路,十个老师,你听谁?所以说老师多了等于十字路口,会'迷路'啊,三字经云:学之道、贵于专。下面只作四点参考、学习需谨慎、入市有风险!

  一、是养成学习的惯性。那是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好像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一样,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读一本可以引领你去思考的好书,便会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生了锈,心里也空落落的。

  这时候倘若能有机会坐下来,用读书、思考的方式来塞满这种空荡,整个人便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所以这种惯性带来的,或许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书读得越多,越容易觉得自己无知。而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整个人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会咄咄逼人,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老话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就是这个意思:瓶子满了自然晃不起来,反之晃得越高、越轻浮的,必是因为还有太多需要充实的空间。不信,看看那些被我们称为'大师'的前辈,看看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约略可见一斑。

  三、是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豁达从容。坚持读书,用心读书,心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越发想得开'。

  因为书里的世界太大,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自然也就有酒肉臭和冻死骨;有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也自然有奸佞小人的狂妄当道……读书的过程中,好大一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最终,因为知道,进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

  要知道,是得真看开了,才能不拘泥于对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才能对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反对意见予以包容和尊重,这是大智慧。

  四、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当一个人的心灵完全拥有这样一个王国的时候,他灵魂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么坚强!因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

  荣格有句名言,小的时候,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这个答案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

  曹植云:'文以气为质'。读书并不能一让你一夜暴富,但至少会让你气势昂扬!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对书籍意义的需求不同,选择的书目自然不同。

  我们愿意把时间花在哪里,那就是我们喜欢的事啊…

  愿你我都能有这样的一个'喜欢',时常涤荡,直到成为我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读、故我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