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从来无易事

 难封草堂 2017-10-16
近段时间,有一个视频在微信朋友圈被反复转发。视频的内容是: 一个少年拿菜刀威逼爷爷给钱给他玩游戏,不给就要拿刀砍人。爷爷则拿着一根长竹竿和手持菜刀的孙子对峙着。奇怪的是,转发视频的人大多数没加任何评论。言下之意——不足为“评”——大家瞧瞧这逆子。此当属“大音希声”、“大悲无泪”、“大哀不言”之情形了吧。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对教育的“重视”,却换来越来越多适得其反的结果。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看起来为教育倾心尽力的人们,其实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他们以为只要提供物质和金钱,教育的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于是,不计其数的并不富裕的家庭,忙得焦头烂额,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硬生生把孩子变成“富二代”。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教育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用钱就可以解决的。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啥意思呢?用大白话说就是“富不过三代”。若是有钱就能解决教育问题,又怎么可能“五世而斩”呢。富不过三代也好,富不过五代也罢,其本质原因就是教育没跟上,最后败在浅陋轻浮和骄奢淫逸上。真富人尚且如此,假富人安能如愿?这是教育的第一个不易。

  其次,很多在成长过程中吃过苦的家长存在两种严重的意识倾向。一是强烈的弥补心理。认为自己吃了苦,这种苦不能让孩子再吃。于是一味的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二是以自己吃过苦自居,动不动就说自己以前怎么怎么样。认为孩子现在生活条件好,如果学习不好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全然不知自己现在的这点“小出息”恰恰得益于曾经的苦。然而又因为自己的这点小见识,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苦的回忆中。以至于不知如何对子女施教。他们甚至以为教育责任全在学校和老师。因此,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流行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然,此观点后来被人怼翻了。反方说:“按这样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好的医生;没有破不了的案,只有不好的警察?其实,这句话的最初说法是“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此种表述是没错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好的教育无疑是指不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对孩子施教。其中,家庭环境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性格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人格的养成。你一边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边催孩子去写作业;你24小时机不离手,却要孩子不要碰手机······。成年人戒个烟都难,小孩哪有那么大的能力抗拒诱惑?总以为给孩子吃好的,玩好的,物质上有求必应,他们就能成为机器人,让他学习就学习,让他睡觉就睡觉。总以为拿出自己的“当年勇”就能说服孩子听你的话。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不以人的主观想象而改变。你过去能吃苦,那是因为物资贫乏;你小时候很听话,那是因为你不听话你爸会揍你。现在要你每餐吃半饱,或孩子不听话就动手揍。你做得到吗?我很认同作家杨奇涵说的一句话——“我们未必是好人,我们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你小时候只是没有“放荡”的机会而已。是那个环境造就了你,不是你父母不停的在你耳边说教造就了你。一个懂得教育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懂得营造环境的人。根据一些个别的非典型现象,有“鸡汤”总结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却只道出其然,没道出其所以然。所谓陪伴,就是用心和子女一起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而不是简单的视觉上的近距离在一起。如果物理意义上的近距离在一起就是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那岂不是宠物都能变成人?这是教育的第二个不易。他需要施教者高度的自律和用心。

  教育的第三个不易是,“土方法”不行“洋方法”不灵。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果日益丰硕,社会上开始弥漫着一种情绪——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教育也不例外,“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放羊式教育”……各种理论风靡一时。但是西方的这些教育理念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又几乎都是相冲突的。一部分人觉得中国的“应试教育”、“威权教育”、“填鸭式”教学不行,转而模仿“洋方法”后,效果并不乐观,大面积出现学又学不好,管又管不住的现象。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菜刀少年”,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有家长不能满足自己要求,当街扯住母亲头发不放的;有以自杀相威胁的;有把房子点燃的……。今年,我偶然见到一张某农村小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单。单科成绩10分(满分100分)以下的学生,一个班竟有十几人。我们可以不以分数论成败,但礼让、责任、尊重这些价值观还是被普遍认同的吧?以上现象足够说明教育已出现“土洋不服”的状况。我们把“自由发展”错误的理解为“不管”,为孩子的刁蛮任性找理由开脱。最后培养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熊孩子”。“熊孩子”怎么“熊”,招式万万千。百宗归源,就是没教养。可有不少家长还喜滋滋的认为,自己的孩子“熊”一点,是聪明,是特别,甚至以为是天才的迹象。“管得住不一定教得好,教的好一定管得住”。这其中的内在逻辑清楚的表明了,孩子“熊”,就是没教好。特立独行和没教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家长却分不清,想必是望子成龙望出了幻觉。其实,当我们进一步审视西方的教育模式时会发现: 新加坡的教室里挂着戒尺;英国的法律规定,学生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无论是西方模式,还是传统的中国模式,没有一种是一劳永逸和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是要让人自由发展,但必须是以道德底线和美好价值观为约束前提的“自由”。任何“虚情假意”都是掩耳盗铃。

  教育的第四个不易是,家长要有深厚的修养。过去由于读书人不多,老师是很受尊重的。几乎没有人去质疑老师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人格。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对老师都心怀敬意。现在不同了,有些人自以为有文化,喜欢品头论足,甚至不惜以贬损他人来彰显自己有水平。他们随意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的不是,故意提出和老师相左的意见和观点。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模仿。模仿需要对象。最好的模仿对象就是偶像。当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既崇高又博学的偶像式人物时,他才会学得更好。回忆我们的学生时代,若你觉得某位老师不行,或者很讨厌,那一门课的学习成绩能好,一定是邪了门了。作为家长,应当维护好老师的形象。当你在孩子的面前,以牺牲老师形象为代价“逞能”时,并不是你真的有多能,而是你缺少那么一点修养。教师就是一个摆渡者。一旦把孩子送上了船。最好的做法就是告诉他,船是最好的,船长是最棒的。若你冲着孩子大喊:你要注意啦,我发现船上有个洞,一定会漏水的;那个掌舵的水平并不怎么样;船长看起来好像有精神病。我敢保证,一次愉悦的“渡河”,必定毁于你“卓越”的洞察力。

  “偶像说”不仅适合调整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还适合夫妻关系。在一个夫妻和睦家庭有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反之,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总是互相指责。父母在孩子心中无法树立高大的形象,孩子就失去了模仿的对象,会变得焦虑和无所适从。由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孩子也没有依靠他人重构人格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孤儿反而能成人、成才。有些看起来父母双全的人却成长得并不理想。若夫妻关系不好,又不能及时解决,往往会给下一代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是不争的社会现实。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父母的修养构筑一个环境 ,这个环境影响孩子。佛曰因果,道曰轮回,源头是自己。

  可能有人要有疑问了,教育真的那么不易吗?有些人家的孩子根本不用操心、费劲,成长得很好啊。没错,这种情况还不少。我清楚的记得一位朋友曾神气的说:“唉,我这个做妈的真没用,女儿都在清华读了一年书,我才知道他原来已经考上了大学。”虽然她这种说法可能带有一定的戏谑和夸张成分。但她表达的意思却一点不假——几乎从不需要操心孩子读书的事。此家庭非常普通平淡,条件也不优越。家庭成员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起早贪黑,有条不紊。应该明白,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易。生活的本质一点一滴都藏在世俗的时光后面。这样的家庭,也许不知道任何高深的教育理论。但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时刻在诠释着教育的最首要最本质的任务——责任意识。他们各自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履行好了自己的责任。不需任何说教,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也有了责任感。

  责任意识是人生的第一大课。人一旦养成了这种品格。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做什么事都不会太离谱。在培养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再培养判断能力,这是教育的第二大任务。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前院长杰里米·洛尔斯曾有趣的表示:教育是培养你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的能力。这个观点我高度认同。责任意识和判断力是人发展的两个根本能力,也是教育的两大根本任务。前面所述教育的种种不易,其本质就是养成责任意识的不易。有人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头痛,表示想向我讨教点什么。当然,讨教谈不上。我分析了情况后,只给了他一个小建议。要他让孩子分担点家务活。这让他大失所望,就像是求医碰上了昏郎中,神情非常的不屑。我知道他家的条件不错,完全没必要让孩子去干家务活,宝贵的时间应该全用在学习上才对。若能这样,当然极好。问题是,一个完全没有责任意识的孩子,越是逼他学,他越是觉得是为别人学,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我表示无能为力。他的沮丧似乎告诉我,我应该画一道符往他家门上一贴,他的孩子便瞬间成了小神童。可惜我不是张天师。《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诚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