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月牙泉:月牙早没了,泉也快干了 会成为下一个罗布泊么?

 陕西米脂张家塔 2017-10-16

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城南5公里处的鸣沙山腹地。

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余公里,最高海拔1700余米。



鸣沙山下的月牙泉,长约百米、宽约25米,水质甘洌,水声潺潺,澄清如镜。

月牙泉宛若文静的妙龄女子,千百年来与鸣沙山长相厮守,不离不弃!



正当我陶醉惊叹之时,朋友告诉我一个残酷的事实:

月牙泉里的自然泉水,其实早就干涸。

如今,月牙泉里的泉水,是通过地下管道定期把其他水源灌入进来的。

我们所能见到的月牙泉,面积也远远不及以前,最大水深由10米左右降至2米。



月牙泉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水位为什么在近些年迅速下降呢?


据地质专家测算,鸣沙山与月牙泉早在一万两千年前就形成了。


关于月牙泉的形成原因,据说有以下四种说法:

  • 一、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由于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枯竭;

  • 二、附近断层升降导致潜流渗透涌出成泉;



  • 三、这里原是风蚀洼地,当风蚀积累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形成泉湖;

  • 四、认为月牙泉形状好似人工刻意修饰,可能是古人人力劳作而成。



敦煌绿洲,历史上是水草丰美之地,有党河、疏勒河流经,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又是丝绸之路的重镇。


最早关于月牙泉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两千年前的东汉,“千古不涸”,水面、水深极大。

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


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曾撰文记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


1907年,甘肃敦煌,匈牙利籍探险者斯坦因从莫高窟,驮走了大量珍贵的经卷。


这一年,他还在这片荒漠中的另一处停下、拍照:两匹瘦马的后面是一座庙宇,庙宇的后面是一汪呈大月牙形的清泉。


如今,这照片挂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会议室的墙上。



直到1960年前,月牙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有余,平均水深8米多,水质甘冽,澄清如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口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生态渐趋恶化,林木死亡,绿洲萎缩,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月牙泉水位也急剧下降。



月牙原泉本有着强大的依靠地下水自我补给的能力,泉下是松散的沙粒层。敦煌境内有两条大河,疏勒河和党河。



1958年,疏勒河上游的双塔水库建成后,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

党河成了月牙泉的“生命之源”。


1975年,敦煌又修建了党河水库,下游的地表径流断流。地表水的缺失,直接影响月牙泉的地下水的补给。



月牙泉水域缩小和水位下降还有其他原因,气候干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鸣沙山移动也正在威胁月牙泉。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月牙泉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由上世纪60年代的22.5亩(1.45万平方米)、水深7.5米,降为如今的7476平方米,水深1.3米。


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一年,有2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月牙泉似已名存实亡。


为挽救月牙泉,敦煌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如将党河水库回灌补水、给月牙泉“输液”以及实施“三禁”政策(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等治理措施。



一度面临干涸危机的月牙泉终于转危为安、暂别“消亡危机”,长时间保持在1.35米至1.5米之间的稳定水位。


然而这一切“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危机。


这些年,敦煌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水资源越来越少,沙化现象日趋严重,有科学家担心月牙泉有重蹈新疆罗布泊覆辙的危险,会像罗布泊与青土湖一样消失。


其实这一切并非危言损听。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引水问题,“沙进人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绿洲失守,敦煌将重蹈楼兰和罗布泊的覆辙,不仅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月牙泉将不复存在,酒泉市也将唇亡齿寒,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质量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我们是否还能留住月牙泉美丽的容颜?


来源:摘自公众号“心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