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命运心---君主之官

 大道至简64382 2017-10-16

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带您认识六道轮转的真面目

论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就是最终成为他(她)自己!任何一个人注定不能在别人的道路上成就自己。

命运可分为天命(天赋之命)和社会命两大部分。世俗教育往往只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而无视人的天赋价值;社会命运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和后天的努力(如邓亚萍)。而自然性的“天命”在人身上的体现犹如动物本能!虽说是本能——可往往超越了人类的“智慧”!人类模仿动物的各种天性、本能开创出了各种新的领域(可还是不及自然的好)。我们可以通过测试观察出小孩子的“天赋之命”,也可以通过潜意识开发加上不断加强训练爆发一个人的自身潜能!。

社会命运取决于两方面的配合:一个人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看一个人的社会命运主要看性格!所谓“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是也;将来得什么病?遇到什么样的灾厄?获取什么养的福报和成就?无需研究命理,一般都可通过与明理之人(比如阅历丰富的老者)“沟通”了解过后得知。

环境决定命运,孔子也感叹:时也,命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古多有印证:“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文章盖世,孔子尚困於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於渭水。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居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韩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蛟龙未遇,潜身於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於小人之下"。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有不同的“天命”。很多人之所以要修行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这个天命究竟是什么!如果不通过修行,人只有到老(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又有多少人做到呢?),或者到死的那一刻(接受审判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的天命!更多人到死还在迷误——那只有像佛家所说的:继续在苦难中“轮回”啰!!!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一个不知天命的人,社会命运也就充满了苦难!知天命、加上对自我的社会命运定位准确——人生方可一帆风顺(如姚明)!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最愚蠢的人就是努力地犯错、做错误的事!最缺德的人就是把造孽当成事业来做的人!

茫茫凡尘知天命者有几何啊?不知天命何谈“天人合一”啊?大部分人的那点微弱“个人能量”都被“商品社会”的巨大能量场带动随波逐流——习惯于放任自我了啊!可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用钱换命”,这点因果循环需要看破啊!!

人类也有共同的“天命”!那就是最终必须和宇宙能量合二为一。关键是——你主动选择靠近?通过修炼放弃小我去成就大我,从而超越命运的局限;还是被动接受?一生被社会能量引导,执迷不悟,到死还继续在苦难中轮回而不能自拔?

《黄帝内经》云:“人神好静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六祖惠能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此为禅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老子臣服于天命,你呢?他说:“臣服於生命,讓生命來引導你,不要試圖去引導生命,不要試圖去操縱和控制生命,讓生命來操縱和控制你。讓生命來佔有你,你只要臣服!你只要說:我不存在。將所有的權力都給生命,然後跟著它走,這很困難,因为“自我”會說:那麼“我”算什麼?如果我臣服,“我”就不復存在了?

人们要么被一个念头所牵引而衍生出了欲望,要么被许多个念头而束缚和压抑而纠缠不清的衍生出了烦恼,嗔怒,痛苦,气愤等等,而那原本清澈而透明的心灵便成了这念头的奴隶。于是忘记了,这清澈而透明的心灵其实才是真正的主人,忘记了自然能量是我们人类的主人!自然能量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决定每个人的命运!修道吧!修道是人生最高享受。修道能知天命,少走弯路,能享受与天道、与自然、与万物合一的美妙境界!

 

  心”---君主之官

      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带您认识六道轮转的真面目

   日本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很类似实验:取两杯同样的水,然后用愉快的心情赞扬其中的一杯,用恶劣的心情诅咒另一杯,结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被赞扬的那一杯水,分子排列成美丽的图案;被诅咒的那杯水,分子排列杂乱无章。用这两杯水浸泡过的种子,发芽率也差得远。他们的发现是,不仅仅语言,就连意念对外物的影响都会很大,不仅仅是影响生命体、有机体,而且会影响像水这样的无机物。所以说,是人的恶念影响了水,扼杀了种子的生机。光从水的角度讲,人的身体,百分之八十是水,自己的恶念、他人的恶念都会使这些水变成扼杀生机的有毒水分子,疾病的种子也就埋伏在这里了,时机一成熟,它就要发芽。

热带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是牛和长颈鹿的美食。但奇怪的是,这些动物就像打游击战,往往在一棵树上吃了一会就转移阵地,走得远远的,再找另一棵这样的树继续吃,然后再转移。研究人员发现,当这种树在被动物吃叶子的时候,会迅速产生一种毒素,顷刻传遍所有树叶,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电波,让周围的树都产生这个机能。所以,不但这棵树的叶子就不能再吃,连它周围的树的叶子都有毒了。其实,几乎所有植物都有这种机能,只是有强弱之分罢了。叶子被吃,大树生气了,一生气,就产生了相关的毒素和电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动物和人?毒素、电波同样可以随着人的情绪的变化随时产生和传递。所不同的是,植物产生的毒素和电波是出于必要的自我保护,所以可以保护自己和同类;而人类恼怒多出于自己的贪欲和愚痴,所以产生的毒素和电波只能伤及自己和别人。

每起一个不良情绪,身体就要产生一些毒素。我们身体里面的毒素就是这样在一点一点地积累。这时,光靠吃点什么或做点什么运动就可以“排毒”么?简直是痴心妄想!
善良和喜悦是人心的本真状态,为什么?因为天地就是这样的,“天地有好生之德”嘛,人心只有善良和喜悦才能于天地相应,才能自成一个小宇宙。善良和喜悦就是天性,人的天性越多,从天那里获得的能量就越多,这样的人就会有比较好的身体,有比较好的命运。

而身体的嗜欲蒙蔽了天性,心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恶劣情绪,这些都是恶念啊,一切病都是从这里来的。心不静,产生的无非是五毒——恨、怨、恼、怒、烦;心不明,产生的则是麻木。病痛由此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积攒。

心---君主之官,主情绪,人体的主要方面。人们尽量使心灵保持虚寂,坚守守心境清静,复归生命的本性。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的关系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

(二)气与五行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如是,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单一的物质概念之中。

(三)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精义·卷十》)。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义·卷一》)。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理》)。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化。

二、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阴阳和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属于世界本原的物质概念。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贯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气一元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如果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也并不为过。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

(一)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二)阴阳学说

阴阳是在气一元论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体论的概念。阴阳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气一元论注重分析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物质基础,以气之聚散来说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气的存在形式的转化,坚持了宇宙万物的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着重回答哲学“本体论”的问题。而阴阳学说则注重研究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规律,认为气,一物两体,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阐述相关事物或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存在着的相互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协调平衡。在气一元论基础上,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也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理论用来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阐明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在本体论上虽根于气一元论,但在方法论上更具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气的观念和阴阳矛盾的观念有机地结合,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论物质概念。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更具有朴素的普遍系统论性质。五行学说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构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元素,与气一元论主要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不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整体动态平衡性,视五行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五行为基础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相互关系。由气而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赖五行结构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动态平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结构观点分析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统一,论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生克乘侮胜复的调节机制,是人体脏腑经络结构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运气》),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阴阳结合而化生万物。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规律,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

总之,气一元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比较,更具“本体论”性质,旨在说明天地万物的物质统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气。阴阳五行学说更具方法论特征。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比较,阴阳学说旨在说明一切生命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方面。就人体而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从而揭示了生命运动的动因、源泉和最一般最普遍的联系和形式。而五行学说则具体地说明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结构关系及其调节方式,即人体整体动态平衡的特殊规律。所以,中医学言脏腑必及阴阳而寓五行,论脏腑的生克制化又必赅阴阳。健康的本质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而平衡的破坏则导致疾病。调节阴阳,以求得机体整体平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于阴阳也”。而五行相生相胜的多路调节则是调节阴阳的具体化。

阴阳言气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

总之,中医学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中医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把当时先进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哲学概念说明医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思想。哲学帮助了医学,,医学丰富了哲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水平。

因此,我们应当站在现代最先进的认识水平,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最新成就中去寻找与中医学有联系的东西,从中发现可以使中医学迅速走向现代化的最适合的方法与工具,让中医学在现代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