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这个号更名了?| Problem 1

 学习雪雪 2017-10-16

这是「解题者」解答的第1个问题

阅读本文需要6分钟

Problem 1

为什么这个号更名了?



温馨提示:本文没很多干货,只是篇单纯的公告。

一句话版本:本号(了不起的狐狸君)即日起更名为「解题者」,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你的思考工具箱,以各种分析工具和思维方法为基础,和你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过往我分享的方法论和故事有趣有用,也欢迎你跟你的朋友们分享。


【以下供深度用户阅读】


Hello 我是肖璟/狐狸君。对的还是我,只是公号改名了。

超级感谢还没取关我们的小伙伴。


接下来呢,这个号要改个版。

我们将运用咨询公司会使用的各种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和你一起成为Problem Solver,解决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 1 -


那,什么是「解题者」(Problem Solver)呢?

Problem Solve”(解决问题)这个词源于麦府(麦肯锡)内部常用的一个词。我们内部会将其简称为“PS”(对的它跟Photoshop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会这么说话——“Hey 肖璟,一会你有时间跟我PS一下这个问题么?”

是的,对于麦府的人而言,我们的工作都是“解题”的过程。

而这个解题过程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也就是《麦肯锡方法》、《金字塔原理》里头描述的那些。

所以我说的“解题者”指的就是Problem Solver,也就是可以理性思考、有效运用各种分析工具与思考方法、做出最优决策的人。


而我想更进一步。

就像哲学家Karl Popper说的,“All life is problem solving”。

我想要将这些分析工具与思考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我们都变成Life Problem Solver


而这个公号,将成为我的学习、思考、解题的笔记。


- 2 -


那么,成为一个解题者,掌握PS技巧,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回归到PS的字面意思——解决问题。


问题一般来说可以归成两类——判定型问题(decision problem)搜索型问题(search problem),这里也稍微区分一下两者的不同。

判定型问题其实就是“是非题”、“判断题”,答案一般无外乎“是”或者“否”;

而搜索型问题指的则是比较开放的问题,答案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



针对这两类问题,PS技巧都可以更好地辅助你。


| 判定型问题 |


对于判定型问题而言,PS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在判断时提高正确率

前面也说了,判定型问题指的是Yes or no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个人利益偏好而产生了误判。


先说说个人利益,举个例子,常有朋友问到“你觉得接下来房价还会涨吗?”

其实答案往往取决于被问的人是否持有房产。如果TA持有房产,那往往TA回答“会涨”的可能性更大,反之亦然。

炒股的朋友可能也特别能体会,股票社区里,每只股票下面的讨论区都会有两派在撕逼,发帖的人是不是持有股票,你看看他们的发言基本就知道。

这个现象在经济学里头被叫做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当你拥有某件事物的时候,你往往会夸大它的价值而无法做到客观。


另一个影响你判断的正确率的,是你的偏好

比如常见的起源谬误(Genetic fallacy)问题——把观点与观点持有人绑定在一起。比如“希特勒说的话就是错的”、“专家说的话就是对的”

其实一个观点的对错与说话的人没有关系,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是很难的。

举个例子,我的好基友刚跳槽到新公司没多久,人生地不熟,推动事情特别艰难,他偶尔也会抱怨一下:“明明我的方案准备得特别周全,老板还没听我说完就把我否了。”“隔壁team那个谁谁谁做的方案也没多好,为啥老板就更愿意听她的话?真不公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老板“对人不对事”。


立场换一下的情况可能更常见——

我遇过不少职场新人,平时只要是老板布置的任务就勤勤恳恳地完成,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的辛苦劳作并没有派上任何用场,老板稍微瞄一眼,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流程中少了一步——退一步,站在老板的立场上去思考

“老板布置这个任务背后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合理吗?这个任务是达成这个目标最好的手段吗?是否有更好的手段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老板不一定永远都是对的。有时候老板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一个事情,和TA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反而可以帮TA梳理思路,也避免自己做无用功。


所以,做到客观、理性地去批判性评价每一个观点或意见,可以提高我们解决判定型问题的正确率。


搜索型问题


对于搜索型问题而言,PS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即追求使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而PS过程中最大的成本一般有两个——沟通成本试错成本


一旦有了团队合作,就会有沟通成本,这是不可能避免的。

你的身边可能会有非常情绪化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这类人处于激烈的情绪时,很难理性地讲道理(虽然这种性格也不全然是坏事)。讨论往往会因为他们的情感爆发而中断,从而增加沟通成本。

而针对PS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可以避免我们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进而减少人际冲突,降低沟通成本。

我认识不少“麦府夫妇”(夫妻两人都曾在麦肯锡待过),他们之间往往没有争执、不会吵架,因为所有争执对于他们来说,都是Problem Solve的过程。

有次我参加一对麦府夫妇的婚礼,他们甚至在婚礼现场用PPT分析回顾了他们在一起的过程。从在一起,到结婚,都是一个个解题的过程。


题外话:咨询顾问也不全然都是理性得没有情感的生物,他们自有他们的浪漫,比如麦府曾有一个合伙人,某天跟公司要了两个分析师,说准备做一个M&A(Merger and Acquisition,兼并收购)的案子,结果其实是——求婚!(确实是M&A没毛病)


试错成本的减少是因为分析工具和思考方法其实都是对过往成功经验的总结,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解题。

由于搜索型问题的开放性,解题过程随时会变成大海捞针(boil the ocean),你不可能穷尽所有信息只是为了找到最完美的答案。

而现成的思考框架可以作为参考、指引,让我们在对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找到落脚点。

就像忽然让从没健身过的你去健身房锻炼,没有教练带,应该用哪种器械、每个器械应该怎么用、怎么选择合适重量、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掌握了方法论的教练才能回答你。靠自己去摸索也不是不行,增加试错成本之余,还有可能会受伤。


所以,成为解题者、掌握PS技巧,对我们着实是有好处的。


- 3 -


接下来,这里可能会有对自我成长的思考,有对社会现象的吐槽,有工作和学习的方法论,也有对投资理财的深度分析。

以下是可能会被解决的问题举例:

  •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 「伤害别人权利的事情都不该做吗?」

  • 「麦肯锡方法如何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年轻人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当然,每次我们也会一并解答主问题衍生出的子问题们。

解题时,我们主要依靠的是决策科学(Decision Making Science)的知识,这其实是个交叉科学,可能会覆盖跨学科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学、经济学、逻辑学、运筹学、心理学、营销学等)。

不过不用担心,跟过往我们的文章一样,这里不会有难懂的公式,只会有说人话的叙述方式,还有简单易懂的图表


然而你也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你要做的是,思考和练习

Then, problem solved.




P.S. 那天跟一个麦府前同事分享自己的人生目标,说我一直以来对“传递知识”这件事情特别执着。她回应道:“但你有没有想过,比起passing on knowledge,更难的是passing on mindset.”所以接下来,Let's change our mindset.


 课后练习 

1. 列举一下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体现“禀赋效应”或“起源谬误”的事情。

2. 描述一下你上次情绪失控时发生了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