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中药: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如虎添翼图书馆 2017-10-16

丁  香  Dingxiang
     《雷公炮炙论》中药: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通常于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性能】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阳痿,宫冷。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2.《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3.《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16%~19%,油中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庚酮、水扬酸甲脂、α-丁香烯、胡椒酚、苯甲醇、苯甲醛等。
     2.药理作用:本品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为芳香健胃剂;其水提物、醚提物均有镇痛抗炎作用;丁香酚有抗惊厥作用;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好的杀螨作用;另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腹泻、利胆和抗缺氧等作用。
     3.临床研究:丁香5g,郁金、旋覆花(包煎)各10g,柿蒂5个,代赫石(包煎)15g,治疗呃逆32例,均获显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2:37);丁香1.5g,肉桂3g,共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上,治疗小儿腹泻120例,总有效率99%(中国民间疗法,1998,6:21);丁香、厚朴各4g,薄荷2g,用开水浸泡15分钟,滤去药渣后含漱,治疗牙痛11例,总有效率为100%(黑龙江中医药,1991,2:53);丁香油5ml,调三七粉2~3g,为糊,外敷,治疗腮腺炎32例,均4~6天痊愈(中国乡村医药,1999,4:17)。另有用丁香治疗急性胃肠炎、乙型肝炎、痹证、头痛、妊娠呕吐、足癣、口腔溃疡等。
     附药  母丁香
     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高良姜  Gaoliangjiang
     《名医别录》中药: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n Hanc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夏末秋初采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性能】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应用】
     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2.胃寒呕吐: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镇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泻,还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煎剂灌胃能升高犬胃液总酸排出量,兴奋兔离体肠管运动,对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肠抑制后的墨汁推进率;采用体内血栓形成法,给大鼠灌胃高良姜水提物或挥发油均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00%煎液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
     3.临床研究:高良姜、制香附、元胡各30g,姜半夏10g,共研末,每次3g,饭前温开水送服。治疗胃痛175例,其中虚寒型75例,肝气犯胃100例,治愈135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四川中医,1983,6:12);良姜、黄芩、黄柏、干姜各9g,附子8g,日一剂,早晚分服,6剂为1疗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数百例,全部治愈(临床医学,1990,4:188);良姜、制川乌、制草乌各3g,北细辛2g,治虫牙、风火牙痛83例,全部有效(四川中医,1992,7:50)。另有用高良姜治疗心绞痛等。
     附药  红豆蔻
     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L.) willd的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寒湿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亦可研末掺牙,治疗风寒牙痛。用量3~6g,入汤剂,生用。阴虚有热者忌用。
  
  胡  椒  Hujiao
     《新修本草》中药: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水浸,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生用,用时打碎。
     【性能】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应用】
     1.胃寒腹痛,呕吐泄泻。本品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可单用研末入猪肚中炖服,或与高良姜、荜茇等同用;治反胃及不怡饮食,可与半夏、姜汁为丸服;治脾胃虚寒之泄泻,可与吴茱萸、白术等同用。
     2.癫痫证。本品辛散温通,能下气行滞,消痰宽胸,治痰气郁滞,蒙蔽清窍的癫痫痰多证,常与荜茇等分为末服。
     此外,作调味品,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6~1.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2.《本草经疏》:“胡椒,其味辛,气大温,性虽无毒,然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证廖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黑胡椒含1.2%~2.6%,白胡椒约含0.8%。油中主要成分为胡椒醛、二氢香芹醇、氧化石竹烯、隐品酮、顺对▇烯醇、顺对一▇二烯醇及反-松香芹醇。尚含胡椒碱、胡椒林碱、胡椒油A、B、C、胡椒新碱等。
     2.药理作用:胡椒碱能延长给戊巴比妥的大鼠睡眠时间,抗电或戊四氮致动物惊厥的作用;口服本品能促进大鼠胆汁的分泌;并有抗炎作用。
     3.临床研究:生胡椒10粒,大枣3枚,甜杏仁5个,混合捣碎,温开水调服。成人每日1剂,体弱或儿童酌减,治疗胃痛20例,效果满意(中医杂志,1966,2:14);白胡椒50g、血竭、冰片各5g、硫磺10g,研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皮肤,用于治疗急、慢性湿疹43例,治愈32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中国乡村医生2000,12:32);白胡椒7粒,葱白7段(每段1寸长左右),捣烂成糊状,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治疗尿潴留30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山东医药,2000,18:3)。另有用胡椒治疗小儿腹泻、牙痛、冻疮、虐疾等。
  
花  椒  Huajiao
     《神农本草经》中药: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Z.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以四川产者为佳,故又名川椒、蜀椒。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本品辛散温燥,入脾胃经,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常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与干姜、人参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等,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与肉豆蔻同用,可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如川椒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本品有驱蛔杀虫之功。常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治疗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如乌梅丸(《伤寒论》);单用煎液作保留灌肠,用治小儿蛲虫病,肛周瘙痒;若与吴茱萸、蛇床子、藜芦、陈茶、烧盐同用,水煎熏洗,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泡洗不能已者,如椒茱汤(《医级》);单用或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汤外洗,治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2.《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皮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占总油量的25.10%,1,8-桉叶素占21.98%,月桂烯占11.99%,还含α-蒎烯,β-蒎烯,香桧烯,紫苏烯,芳樟醇,爱草脑等。果皮还含香草木宁碱,茵芋碱,单叶芸香品碱,脱肠草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形成的作用;对动物离体小肠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并有镇痛抗炎作用;其挥发油对11种皮肤癣菌和4种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死作用,其中羊毛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最敏感,并能杀疥螨等。
     3.临床研究:花椒20粒、食醋100g、糖少许煎煮后去花椒,一次服用,治胆道蛔虫病106例,治愈与好转95例(解放军医学杂志,1988,2:139);川椒(去籽)25g,紫皮大蒜100g,研成泥,揉搓患处,每日1~2次,治疗顽癣45例,经1~3个疗程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4:211);花椒油制成栓剂,每晚置阴道中,5天为1疗程,治疗真菌性阴道炎418例,总有效率82.3%(药学通报,1988,5:291)。另有用花椒治疗绦虫病、牙痛、支气管哮喘、鸡眼等。
     附药  椒目
     为花椒的种子。性味苦寒。归肺、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消肿,降气平喘。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等。煎服,3~10g。
    
 荜  茇  Biba
     《新修本草》中药: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为胡椒科植物荜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产于广东、云南等地。9~10月间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应用】胃寒腹痛,呕吐,呃逆,泄泻。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降胃气,止呕呃。常与干姜、厚朴、附子等配伍,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等,如荜茇丸(《圣济总录》);与白术、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可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如荜茇散(《圣济总录》)。
     此外,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孔中,可治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
     2.《本草便读》:“荜茇,大辛大热,味类胡椒,入胃与大肠,阳明药也。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胡椒碱,棕榈酸,四氢胡椒酸,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挥发油非皂化物能降低动物外源性及内源性总胆固醇;挥发油能对抗多种条件所致的缺氧及心肌缺血;纠正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并有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
     3.临床研究:荜茇5g,高良姜3g,川椒25g,生川、草乌各0.5g,洋金花0.2g。75%乙醇100ml浸泡一周后,加入樟脑2g,密封备用。抹齿周围,治疗牙痛200例,一分钟内止痛(中原医刊,1983,6:22);荜茇、良姜、檀香、细辛、冰片、元胡(比例3:0.5:1.5:0.3:1.5:1),制气雾剂,用治心绞痛急忙性发作20例共367例次,5分钟内缓解占77.4%(新医药学杂志,1973,10:14)。荜拨、木鳖子、藿香、冰片,按5:5:3:1比例制成散剂,搐于鼻中,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总有效率为91.9%(中医杂志,1994,1:35)。另有用荜茇治疗乳腺炎等。
  
荜澄茄  Bichengqie
     《雷公炮炙论》中药: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为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
     【性能】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
     1.胃寒腹痛,呕吐,呃逆。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止痛。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功似荜茇,可单用或与高良姜、丁香、厚朴等同用。
     2.寒疝腹痛。本品味辛性温,能散寒行气止痛。常与吴茱萸、香附、木香等同用,治疗寒疝腹痛。
     此外,治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或寒湿郁滞之小便浑浊,可与萆薢、茯苓、乌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g。
     【古籍摘要】
     1.《海药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
     2.《本草纲目》:“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2%~6%,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醛、柠檬烯、香茅醛、莰烯、甲基庚烯酮、香叶醇、α-蒎烯、苧烯、对伞花烃、乙酸乙酯、β-蒎烯及甲基庚烯酮等。
     2.药理作用:大鼠灌服荜澄茄醚提物、水提物有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及小鼠实验性腹泻的作用;挥发油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兔心肌缺血的作用;并能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而有平喘作用等。
     3.临床研究:荜澄茄研粉装入胶囊,每次1g,隔2小时1次,日服4次,服用3~5天。治疗阿米巴痢疾60例,54例症状消失,其中42例复查大便,有38例未发现阿米巴原虫(中华寄生虫病传染病杂志,1958,3:192)。另有用荜澄茄治疗胃寒冷痛、冠心病、脑血栓形成、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牙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