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马病毒“潜伏”手机 钱被盗刷银行担责吗?

 秦岭之尖 2017-10-16

卡在身上,卡里的钱却不见了。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民钱明(化名)接到银行发来的手机短信,显示其银行卡账户内的6万余元存款被全部转走。经调查,银行卡被盗刷与手机中病毒有直接关系。谁该为这笔被盗刷的钱负责呢?

钱明平日喜欢用手机上网,3月27日,他用手机打开不明短信发来的中奖链接后,手机接连收到某银行发来的服务短信,显示其银行卡账户通过网银转账的方式,先后三次分别向两个账号转出63824.97元。

该转账行为并非钱明本人操作,他在收到转账短信后立即拨打该银行客服电话办理了临时挂失。后经该银行核实,网银转账行为发生地系广西。

事发后,钱明认为是银行疏忽及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其利益受到严重损失。而银行认为,钱明没有尽到保护自己账户的责任。经多次协商未果,今年10月13日,钱明将该银行起诉至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法院,要求其赔偿本息63852.51元,律师费1000元。

近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庭审中,本案的争议焦点集中在钱明因自身原因不慎让手机中木马病毒,钱被盗刷,银行是否担责?

钱明认为,作为银行客户,在办理储蓄卡签订储蓄合约时,双方就约定银行有保障账户安全的义务。现在,因为银行的技术漏洞钱被盗刷,所以银行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银行代理人则认为,钱明负有对自己银行卡密码及验证码的保密义务,他的损失不是银行造成的,其账户内的存款之所以被转出,是因为手机被犯罪分子植入“校讯通”木马病毒所致。而之所以中毒,是因为钱明自己点击了携带病毒的网站链接,银行在此过程中没有过错。银行已对交易环境的安全及交易密码的保全尽到了提示义务,不应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现有证据和原告自述,钱明曾打开过植入木马病毒的链接,之后接到短信提示,卡内资金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笔交易,可推定本案事实系原告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而导致卡内存款被盗刷。

此案中,钱明作为持卡人,对来历不明短信中的可疑链接进行点击,未尽到审慎保管交易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的注意义务,使卡内资金面临被盗刷的风险。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向储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有义务也有条件提供更加安全的交易设备和技术服务,并对可能发生的网络支付风险加强识别和防控,故被告应承担主要的责任。

因此,原、被告对于存款损失均存在过错,综合此案的实际情况,法院酌定银行对于钱明的损失承担80%的责任,钱明自行承担20%的责任。法院判决,银行赔偿钱明损失51059.98元、利息22元,驳回钱明的其他诉讼请求。

审理此案的法官提醒,诈骗方式往往紧跟社会热点变化,但不变的是短信中的短链接,它是此类骗局的“关键招”。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过类似的诈骗短信,最常见的有以下六类:这是上次聚会的照片,好珍贵的留影,你快看看吧;你竟然做出这样的事,实在让人不能原谅;这是您于某日某月在某地的交通违法记录,请查看;家长您好,这是本学期学校总结学生各项表现的资料,请查收;有人悄悄关注了你,点击了解;这是你的丈夫(妻子)在外面开房的记录,有图为证! 法官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